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日治老茶师的坚持 石朝幸以红茶为志业

人气: 36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6年03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林萌骞台湾南投报导)鹿篙社区香茶巷耆老石朝幸是鱼池乡受过日治时期制茶所训练仅存的老茶师,见证了日月潭红茶近百年的兴衰史,一生以推广红茶为己任,即使已87高龄,红茶事业也由女儿、女婿接棒,但心心念念仍是鱼池红茶产业的发扬光大。

鱼池乡的纬度和印度阿萨姆省相同,都在北纬12度,而且土质也很类似,日治时期试种红茶后发现非常适合,因此大量推广种植,在民国50年种植面积达到最高峰,鱼池加上埔里、水里共有1,700多甲。

石朝幸出生于日治时期,小学时的记忆中鱼池有上千甲红茶,但目前只有200多甲。因为家境不好,他高等科毕业后就进入制茶所受训,想学一技之长,结业时已精通台湾的各种茶,随后被派到香茶巷红茶厂工作,光复后升任工厂主任。

石朝幸表示,当时的工厂属于国营的农林公司,员工有60、70人,24小时不停制茶,因为技术好品质优,在外销市场上供不应求,上千甲的红茶销光光,香茶巷卖茶菁的茶农都盖楼房住,荣景一直维持到民国60年。

后来,农林转为民营公司,将持木红茶厂租给商人,茶叶也从手采改为机器采收,产量多了10倍,但品质遽降销不出去,鱼池红茶的信誉整个垮掉,直到九二一地震后,鱼池乡长廖学辉才又把红茶产业重新提升上来。

鱼池红茶没落后,石朝幸并没有失去信心,保留了茶树,还盖了工厂。民国94年底,在台中市经营环保工程公司的小女儿石茱桦不忍年近80高龄的父亲独自在最爱的红茶产业奋战,毅然和夫婿陈彦权返乡接棒。他把所有技术都传给两位年轻人。

民国96年,石茱桦和陈彦权在日月潭红茶评鉴中一举拿下大叶种阿萨姆和台茶十八号的双料冠军及亚军等七个奖项,见证了老茶师学自日本人的技术确实是一流的。

经过两任乡长的努力,民间企业的赞助和推广,恢复手采的高品质红茶逐渐受到消费者肯定,但是目前的种植面积和全盛时期的上千甲仍相去遥远,石朝幸认为红茶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政府应该祭出奖励措施,鼓励更多的人投入这项产业。

责任编辑:罗令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