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过于喧嚣的孤独(2)

作者:赫拉巴尔(捷克)

书籍堆栈。(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79
【字号】    
   标签: tags: , ,

【接续前文,书摘:过于喧嚣的孤独(1)

三十五年来,我处理废纸和书籍,而我生活在一个已有十五代人能读会写的国土上,居住在过去曾经是王国的地方,在这里,人们过去和现在都有一种习惯,一种执著:耐心地把一些思想和形象压进自己的头脑,这给他们带来难以描述的欢乐,也带来更多的痛苦,我生活在这样的人民中间,他们为了一包挤压严实的“思想”甘愿献出生命。

现在这一切都在我的身上重演,三十五来我按动这台机器的红色和绿色电钮,三十五年来我喝着一杯又一杯的啤酒,不是为了买醉,我憎恶醉鬼,我喝酒是为了活跃思维,使我能更好地深入到一本书的心脏中去,因为我读书既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消磨时光,更不是为了催眠,我,一个生活在已有十五代人能读会写的国土上的人,我喝酒是为了让读到的书永远使我难以入眠,使我得了颤抖症,因为我同黑格尔的观点是一致的:高贵的人不一定是贵族,罪犯不一定是凶手。如果我会写作,我要写一本论及人的最大幸福和最大不幸的书……珍贵的书籍经过我的手在我的压力机中毁灭,我无力阻挡这源源不断、滚滚而来的巨流。我只不过是一个软心肠的屠夫而已……

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把这些东西压碎,打成包,每周三次有卡车开来把包运走,送到火车站,由火车运往造纸厂,在那里工人们剪断捆包的铁丝,把我的劳动果实倒入碱和酸的溶液中,其强度足以溶化那些总是割破我手指的刮脸刀。

然而,正如流经工厂区的浑浊河水中偶尔会有美丽的小鱼闪现一样,在这废纸的长河中,不时也会有珍贵书籍的书脊放出夺目的光彩,我的眼睛被它耀得发花,我朝别处望了片刻,然后才迅速把它捞出来,先在围裙上抹抹,翻开书页闻闻它的香味,这才像读荷马预言似的读了第一句,它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的视线,之后我把它收藏在一只小箱子里,同我发现的其他珍贵书籍放在一起,小箱子里铺了许多圣像画,是不知什么人连同一些祈祷书误扔进地下室的。

后来,这成了我的弥撒,我的宗教仪式,这些书我不仅每一本都仔细阅读,而且读过之后还在我打的每个包里放进一册,因为每个包我都要给它装饰打扮一番,必须让它带着我的个性,我的花押。

要让每个包都具有特色可是件煞费脑筋的事情,为此我每天在地下室得多干两个小时,提早一个钟点上班,有时连星期六也得赔上,把永远堆积如山的废纸送进机器,打包。

上月,有人送来三千六百公斤绘画大师的复制品,扔进地下室,六百公斤浸透了水的伦勃朗、哈尔斯、莫奈、克里木特、塞尚,以及欧洲其他绘画巨匠的作品,我于是在每个包的四周里上一幅名画的复制品,到了傍晚,当这些包整齐地堆放在升降梯旁边等待运走时,它们身上里着的美丽画幅使我怎么也看不够。瞧!这张《夜巡》,这幅萨斯基亚像,这幅《草地上的早餐》,这张《缢死者之家》,这张《格尔尼卡》。

另外,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我知道每一包的中心还藏着一本名著,这个包里是翻开的《浮士德》,那包里是《唐‧卡洛斯》,这儿里在臭烘烘的纸张中、封皮染有血污的是《许佩里翁》,那儿,装在旧水泥袋里的是《查拉图司特拉如是说》。

因而,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我知道,哪个包里躺着──犹如躺在坟墓里──歌德、席勒;哪个包里躺着荷尔德林;哪个包里是尼采。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既是艺术家又是观众,为此我每天都搞得疲惫不堪,身上擦破了皮,划了口子,累得要休克,为了缓解和减轻一些这巨大的体力消耗,我一杯接一杯地喝啤酒,上胡森斯基酒店打啤酒的时候,一路上我有足够的时间琢磨、幻想下一个包该是什么样。

我灌下那么多的啤酒,为的是更清晰地看到前景,因为我在每一个包里藏了一件珍贵的遗物,一口没有盖的儿童小棺材,撒满了枯萎的花朵、碎锡纸角、天使的头发,我给书籍铺了一张舒适的小床,它们像我一样莫名其妙地来到了这间地下室。

因此,我干活老是完不成任务,院子里的废纸堆得山一般高,都顶到天棚了,从洞口倒进我地下室的废纸也堆积如山,同院子里的那座山连接了起来。因此主任有时用铁钩扒开洞口,脸气得通红朝我叫嚷:

汉嘉,你在哪儿?◇#(节录完)

************

【作者简介】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
捷克作家,生于一九一四年,卒于一九九七年。被米兰·昆德拉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四十九岁才出第一本小说,拥有法学博士的学位。先后从事过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列车调度员、废纸收购站打包工等十多种不同的工作。多种工作经验为他的小说创作累积了丰富的素材。他的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土味,被认为是最有捷克味的捷克作家。

——节录自《过于喧嚣的孤独》/大块文化出版公司

责任编辑:杨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红色恐怖”这颗从毛泽东的权力私欲和共产党专制政治理论中垂落下来的巨大血滴,很快就在中国政治的台布上扩展开来,染红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许多人在红卫兵惨绝人寰的酷刑下死去,更多的人在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下,走上了绝望的断崖。人性在肮脏的血污中受到践踏,而兽性则披上了共产主义的金色长袍,在太阳上作魔鬼之舞。
  • 在那辆“公爵王”轿车的引导下,押送袁红冰的白色中型客车载着十多名秘密警察,开出站台,然后,沿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向西北方疾驶而去。路旁低矮、破旧的房屋顶部的黑灰色瓦片,布满暗绿色的霉迹;黑洞般歪斜的门边,一个个身材矮小而枯瘦、面色灰白或者枯黄的人,目光呆滞地望着从云层间渗出来的惨白阳光;路两边污水沟中发出的腐烂老鼠尸体般的臭味儿,似乎将空气都染成灰褐色。
  • 受理多宗异议人士和法轮功学员案子的中国维权律师高智晟、郭国汀等接连受到当局打压和恐吓,引起海内外人士和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在律师界也引起一定的反响。大纪元记者辛菲近日采访了现居西安的著名人权律师张鉴康先生。
  • 这是一本关于“坚强”的书,讲述阅读如何让生命变得鲜活,知识是如何改变人的命运,和家庭的力量能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 4月15日和4月17日,这两个相距很近的普普通通的日子,迄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对于我的后半生却具有很大的影响。
  • 当他活过了父亲的年纪后,终于愿意正式面对这个曾令他不耻、伤害他极深的父亲。《爸爸没杀人》是傅尼叶从童年记忆中搜寻父亲的身影,重新为父亲拼贴的感人画象。
  • 即使生了病,即使才刚经历那椎心刺骨、痛苦不堪的化疗,但小馨仍没放弃学习。这也像是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也许,试着让小馨重回学校,并不是太不理智、太冲动的决定。
  • (大纪元记者张东光编译报导)关注全球重大新闻和专家意见的《World Affair》杂志报导,《失去新中国》一书作者、前美国智库研究员伊森•加特曼(Ethan Gutmann)在2012年7月出版的新书《国家器官》(State Organs: Transplant Abuse in China)中写道,“当王立军在2月6日晚上突破重围来到成都美国领馆时,他带来了一系列重创他上司薄熙来的故事:薄与英商海伍德被谋杀有关、挪用重庆公共资金、勒索当地的犯罪黑帮。”“身为前重庆公安局长,王对薄知之甚详……暗指薄与江派大员周永康密谋……夺权。”
  • 对许多人来说,富有慈悲心(或言同情心)的管理之道,这一理念说好点是太煽情,说得不好听则是管理不善。但新的研究表明,善良的品行并不会让管理者显得太软弱,反之,利他的品行会在团队中增加领导者的威信;某些情况下,会转化为一种很强的竞争优势。
  • 这几年,我发现学生总是厌倦在“纪律与模仿”中蹲点,写诗的不读好诗;写小说的,人物可以不需要任何铺陈就拥有飞翔的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