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画中的自由与勇气

文/埃里克·贝斯(ERIC BESS) 翻译/陈遇
埃玛纽埃尔·洛伊茨(Emanuel Leutze)的作品《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1851年。油彩、画布,12.4 x 21.2英寸。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175
【字号】    

总是有人会鼓励我们要实现人生的梦想。有些人想创业;有些人想成为数学家或科学家;有些人则想演奏音乐、演戏或创作。然而,当我们在梦想之路迈进时,常常会遇到重重难关。

最近,我偶然看到了一幅过去住在纽约时常去观赏的画作,这是埃玛纽埃尔·洛伊茨(Emanuel Leutze)的作品《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洛伊茨的描绘让我沉思了自由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思考在迈向伟大成就的过程中,勇气是多么的重要。

洛伊茨的启发

尽管公认是美国画家,洛伊茨却出生在德国。他从小和父亲住在费城,直到25岁时才回到德国,在杜赛道夫的艺术学院Royal Art Academy进修。然而这次回到德国时,他早已习惯于多数美国人崇尚的自由精神。

回到德国,当地政府对自由的限制促使洛伊茨开始“大量创作乔治·华盛顿的作品,藉以向北美洲英国殖民地宣布独立的模范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出版的书籍《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修复美国大师作品》(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 Restoring An American Masterpiece)中如此写道。

洛伊茨决定要尽可能准确地描绘当时华盛顿穿越德拉瓦河(Delaware River)的历史场景。华盛顿选择在圣诞夜袭击黑森人(the Hessians,由英国支助的德国士兵)。在此之前,美军节节败退。然而事后回顾,1776年圣诞夜的这场战役却是整场独立战争的转捩点。

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洛伊茨聘请了他的美国朋友作为画中人物的模特儿,像是举着旗子的詹姆斯·门罗上校(Col. James Monroe),以及靠向船身边缘的纳撒尼尔·格林将军(Gen. Nathanael Greene)。“剩下的其他人则是忠诚的当地渔民和民兵,投入支援这场危险的渡河行动”,网站如此写道。

洛伊茨甚至还从美国专利局那里获得了当时制服的复制品,以尽可能精确地描绘。同时,他也参考了尚–安托万·乌东(Jean-Antoine Houdon)雕塑的华盛顿半身像来描绘华盛顿的形象。

尚–安托万·乌东(Jean-Antoine Houdon)的雕塑作品《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约1786年。石膏。国家肖像馆,华盛顿特区。(公有领域)

洛伊茨共画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第一幅在1850年的一场大火中烧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受毁损。第二幅现在收藏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广受欢迎——由于画面的规模、主题和标志性的题材——深深地烙印在19世纪中叶美国人的脑海中”,大都会博物馆表示道。而这幅画也将持续以“美国艺术史集的经典,以及博物馆最知名的画作之一”而存在。

《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

在画中,洛伊茨安排以华盛顿为视觉的焦点,他的剑在鞘中但露了出来。船只驶向左前方,将军英勇地站在船头,望向前方的危险。

在船头的三名男士和转向后方的两个人协助着船只在冰冷的水中航行。坐在后半段的几个人看似有些担心,显示了这次事件的危险程度,同时也凸显了华盛顿的冷静与自信。

埃玛纽埃尔·洛伊茨的作品《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细部,1851年。油彩、画布。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公有领域)

站在华盛顿后面的是门罗上校,他举着旗子,而格林将军则靠在船的边缘。他们全神贯注地盯着各自的目标。

埃玛纽埃尔·洛伊茨的作品《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细部,1851年。油彩、画布。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公有领域)

除了这艘船外,远方还有几艘船陪伴着华盛顿在冰冷的德拉瓦河中前行。洛伊茨在此使用了冷色调——蓝色、绿色、紫色——更加添增了一股寒意。

华盛顿是在夜间横渡德拉瓦河的,因此洛伊茨选择在画面的左上方画上了金星(译:注:金星只有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后才能看到,分别叫晨星或昏星),用以暗示黎明即将到来。

根据大都会博物馆,画面天空的“星星在构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设定事件的时间点发生在黎明前的几个小时,也象征着在美国革命最黑暗的日子里,即将要看到希望的曙光。”

克服重重难关

最初,美国军队在独立战争中屡屡退败。英国人显得非常强大又高效率。面对着这些困难,这个新兴国家大可修改独立宣言的内容并且放弃,但他们并不放弃,面对重重困难,最后获得了自由和成功作为回报。

自由和成功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得来不易;需要有所牺牲,以及拥有像华盛顿那样在经历艰苦难关时的冷静自信和勇气。

华盛顿面对着眼前的难关;他没有逃避或感到担心。他的心中有着目标——一个追寻自由的目标——而实现这项目标的意义似乎给他添增了勇气。

有趣的是,在这个建立在个人自由的国家里,华盛顿无法独立一人完成这项任务。他需要和画中呈现的所有人共同来达成。他们都必须共同努力才能确保个人的自由。

所有士兵都必须面对着前方的危险和冰冷的河水。这一晚的航程与目的地都充斥着危机、困难和复杂度。甚至画面天空右侧的黑暗色块也在暗示着士兵们经历过的挑战。

然而更重要的是最终的目标:自由,它在画中以晨星来表现。不让困难阻挡他们的前进,士兵们朝向晨星前进;士兵们朝向成功和自由迈进。

当我们在实现人生的目标时,这幅画与其捕捉的事件或可提醒我们,在实现生活目标时所需的勇敢之心,以及对自由意义的深刻理解。◇#

作者简介:
Eric Bess是一位美国写实艺术家,目前是视觉艺术博士研究所(Institute for Doctoral Studies in the Visual Arts,IDSVA)的在读博士生。

原文Against All Odds: The Courage of 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