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住、坏、灭”的历史观看文明与艺术的关系(上)

作者:周怡秀
希腊克里特岛米诺安古文明出土的精美壁画。(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34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艺术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着当代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艺术也在感染着世人,影响着社会风气。

宇宙中,有一个“成、住、坏、灭”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形成到发展成熟、维持、进入衰败,最终毁灭的过程。

大至整个天体、星系,小至肉体细胞,从生命到物质,包括人类的历史上每一次帝国的起落、朝代的更替、文明的兴衰,都在这个规律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在这些文明的兴替中,人类的艺术也历经无数次的发展和衰败。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前进,从技术的不成熟到成熟,从粗糙生硬发展到精致完美;但也随着文明的衰败而没落。

收藏于梵蒂冈望楼(丽景庭)的阿波罗雕像。(公有领域)

远古文明

谁也不知道,人类的艺术始自何时。但是在我们认为民智未开的远古时期,却已经发现许多掌握了技术、具有巧思的文物遗迹。它们形形色色、品质不一,有像是原始工具打造的粗拙的器物,也有追求精致美感的高度文明遗产;更有形像怪异,甚至接近于现代抽象风格的文物。而这些文物却没有年代上必然的逻辑关系。

事实上,许多古代遗迹可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线索,特别是一些盛极一时,却又在一夕之间突然消失的文明。

在西方古希腊,克里特岛上的米诺安人建立了繁荣兴盛的海上强权,尤以最后的米诺斯王朝达到顶点,爱琴海诸国都得向它纳贡称臣。然而,这个霸权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桑托林火山爆发时被完全摧毁了。曾经华丽的王宫废墟中留下了精美的壁画和器物,却也留下了滥杀无辜、以活人祭祀的证据。

继之而起的迈锡尼人拥有大量的黄金财宝、大批军队和武器;许多器物的文饰都以战争为题材。然而这个好战的强权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末突然结束,所有的王宫和城镇都遭毁弃。自此上古希腊进入了持续数百年的“黑暗时代”。人口骤减,文物贫乏,各项技艺也失传了。

希腊克里特岛米诺安古文明出土的精美壁画。(Shutterstock)
希腊克里特岛上的迈诺安建筑遗迹。(Shutterstock)

希腊美学精神是古典艺术的来源

我们熟知的希腊文化,就是从上一期文明的废墟中发展起来的。初期从陶器上单调的几何图形,发展到线条流畅、造形优美生动的彩绘;在建筑方面出现了恢弘庄严的神殿;而雕塑也从早期的生硬呆板逐渐成熟到逼真完美。

座落在德尔非的阿波罗神殿,墙上昭示着四大准则﹕“至美即至公、遵守分限、毋骄纵、毋过度”。希腊人的审美意识就建立在这个公正均衡、理性节制的基础上。

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执掌着光明、真理、音乐与艺术;他与缪斯女神们居住在奥林帕斯山,代表着艺术的圣殿与最高典范。希腊艺术中均衡、谐和、高雅、庄重、平和、内敛等尽善尽美的品质尽在其中,也是后世西方艺术所尊奉的“古典精神”。与之相对的是酒神戴奥尼索斯,代表着恍惚、激情、放纵、不规范、破坏一切规则的混乱之神。这种性质在艺术表现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希腊雕塑的“古典精神”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开始,是希腊艺术进入成熟完美的时期,也是希腊文化、智识发展的高峰,号称“希腊的黄金时代”。此时作品展现了人体的理想比例、准确的结构、完美的均衡感;而且除了外在的美感,这些雕像更流露出一种平静、超然,高贵,深邃而隽永的内在精神。

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在古希腊拥有发达文明的同时,人们生活也逐渐奢侈靡烂,道德沦丧。从一些艺术文物中毫不掩饰的淫秽题材可见一斑。

在伯罗奔尼萨战争期间,雅典城中突然爆发瘟疫,造成半数以上的居民和四分之一的士兵死亡,连政治领袖伯里克利也难逃一劫。此后雅典社会结构崩溃,盗窃、谋杀和抢劫横行;雅典文明再难恢复。

希腊被马其顿征服后,进入到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323—前146年),此时雕像题材逐渐走向现实化、生活化,对人物的七情六欲也开始着墨,作品更具有人性。亚历山大在东征西讨同时,也把希腊艺术传播到各地,对世界产生了更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艺术中见证罗马帝国的兴衰

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将希腊纳入版图,并且承袭了希腊艺术;不但模仿希腊作品,并重用希腊艺术家。

在建筑上罗马人成就辉煌,他们一方面改良希腊建筑中的元素(如柱式),一方面发展出罗马特色的拱形结构建筑。在帝国盛期,建筑多用以宣扬国威、表彰功绩等;于是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广场和神庙都一一出现;公共设施如剧场、竞技场与浴场等也逐渐趋于宏大与豪华。

务实的罗马人原本在雕像方面就具备了逼真写实的传统,后来也吸收了希腊艺术的理想化特质,出现了许多真实而动人的杰作。在用于建筑装饰的绘画上,也自然地运用了透视法和明暗法,一些壁画甚至具有自然主义及浪漫主义的气氛。

同样的,罗马帝国在建立强权后,骄纵淫逸的风气也越来越盛。从被火山灰覆盖摧毁的庞贝城内可见到当时人沉溺酒色的证据,妓院墙上不堪入目的春宫画随处可见。竞技场上经常上演着血腥的格斗和厮杀,甚至将手无寸铁的基督徒赶到场内任由猛兽吞食。这种罪恶,罗马民众习以为常,视为刺激的娱乐项目之一。

从公元165年到266年,强盛的罗马帝国在百年中发生了五次大鼠疫,死者累累,经济一片萧条。西元五世纪,野蛮民族入侵罗马,这辉煌的帝国就在瘟疫和战乱中结束。即使在东方幸存的东罗马帝国,也在公元541年到591年期间,发生数次瘟疫,直至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欧洲文明再次进入黑暗时期﹕文物被大量破坏、艺术家凋零,技艺失传。这是历史上“成、住、坏、灭”规律的又一次见证。

希腊化时代的劳孔群像──呈现更为人性的情感表达。(shutterstock)

——转载自《艺谈ARTIUM》https://artium.co/zh-hant/node/63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富维耶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与巴黎圣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样,都是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公社的发展而建造,标志着回归宗教与传统。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能成为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心,以培养智慧、文化和修养等领域为宗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涵盖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图书馆、学校和医院,还有西班牙王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 16、17世纪的袖珍肖像画主要装在吊坠的项链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礼物、爱情象征或是纪念出生或死亡的纪念品。到了18世纪,袖珍画因应珠宝而生,出现在项链垂饰或镶嵌在戒指或手镯中。期间许多来自欧洲的袖珍画画家来到美国为新共和国的公民作画。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袖珍画的需求迅速增长,在美国市场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博物馆研究古董盒子并不是看里面是不是还装有原来的东西或已空无一物。学术上打开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质、形状、功能和美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观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们观赏,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