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采风】仙鹤报恩 做人妻女

作者:脩实
仙鹤报恩的民间故事是一则日本家喻户晓的传说。(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93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日本有很多民间传说故事,大多简洁、质朴、有趣,却又富有深意。在时光缓缓的昔日,仙鹤报恩的民间故事是一则日本家喻户晓的传说,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意义,反映怎样的精神境界呢?

仙鹤变少女报恩

很久很久以前,在某地住着一个老爷爷和老奶奶。一个寒冷的雪天,老爷爷去城镇卖柴,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只鹤被套子套住,那只鹤越挣扎套子勒得就越紧。老爷爷觉得十分可怜,就说“你别动,我来救你。”老爷爷将鹤从套中解开后,鹤便向山里飞去。

老爷爷在路上解救了一只鹤,无意间结了善缘。(Shutterstock)

回家后,老爷爷将此事告诉了老奶奶。这时,听到门外有人敲门。

“哪一位呀?”

老奶奶将房门打开。只见一位美丽的姑娘站在门前。

“这么晚了,实在对不起。因为下大雪,我迷路了。您能不能留我在你家住一宿?”

“你看,我家很穷,连多余的被褥都没有。如果您不嫌弃的话,就住下来吧。”

姑娘听到老奶奶答应了她,十分欢喜,于是就住了下来。

第二天、第三天,连续降大雪。就这样过去了数日。

姑娘心地十分善良,每天为老爷爷老奶奶做饭、洗衣服,一应家务全做。临睡觉前,还给老爷爷和老奶奶按摩肩背。

一天,姑娘说:“与其让我去不认识的亲戚家,莫不如让我留下来,当你们的女儿吧。”

老两口没有孩子,十分欢喜,就答应了姑娘的请求。此后,他们就像对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她。

一天,姑娘对老爷爷和老奶奶说:“我想织一匹漂亮的布,能不能买些线回来?”

老爷爷马上买回了一些线。于是姑娘开始织布,并对二老说:“我现在就织布,织布期间,请二老一定不要偷看我的房间。”

“知道了。绝不会偷看的。你就好好织布吧。”

于是,姑娘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开始织布,织了一整天,到了晚上仍不出来。次日依然如此。老爷爷和老奶奶只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织布声。

到了第三天晚上,织布机声停止了,姑娘捧着一匹布从房间走了出来。老爷爷和老奶奶发现,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布,格外漂亮。

姑娘说:“这布名叫鹤织布,父亲明天拿到城里卖了吧。还有,再多买些线回来。”

第二天,老爷爷拿着姑娘织的布,来到城里,沿街叫卖道:“这是鹤织布,有没有要买的?这可是鹤织布啊!”

老爷爷将布高价卖了出去,又买了些线和其它物件后,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第二天,姑娘又织布。这次织的更好,卖了更高价钱。老两口一下子就富裕了起来。

可是,当女儿将自己关在屋里织第三匹布时,老奶奶出于好奇心,终于忍不住了,对老爷爷说:“这姑娘是怎么织出这么漂亮的布来的呢?我偷着看看,就看一眼。”

就这样,老奶奶最终违背了对姑娘的承诺,偷偷从门缝向屋内望去。房间里,不见了姑娘,只见一只鹤用长长的嘴从身上一根一根的拔下羽毛,并将其织入丝线里。那只鹤的羽毛大部分已被拔光,显得十分憔悴……

正当老两口看得目瞪口呆之际,女儿停止了织布,捧着织好的布走出了房间。

“爸,妈。你们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就是那只被父亲从套中解救的鹤。为了报恩,我来到这里。但是,当我的真容被看到后,我就不能呆在这里了。感谢这些天对我的关照。”

说罢,姑娘展开双臂,顿时变成一只鹤,飞上了空中。鹤在房子上空盘旋了几圈后,鸣叫着向大山里飞去。

那只鹤鸣叫着向大山里飞去。(Shutterstock)

仙鹤作妻报恩

以上的故事,是日本仙鹤报恩流传最广的版本。此外,广为流传的还有仙鹤妻子的传说。山形县的南阳市,就有如下的传说。这个传说,江户时代被记录在书籍中,是日本史料中最早的相关记载。在漆山地区,有许多地名与仙鹤报恩故事有关,如鹤卷田、羽付、织机川等等。另外,还有一座古刹叫“鹤布山珍藏寺”。以下是故事梗概。

从前,在织机川畔的二井山,住着一个人,叫金藏,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在去宫内町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年轻人在折磨一只被绑着的鹤。金藏觉得鹤很可怜,就将身上带的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买下了这只鹤。然后,他解开绳子,放了它。那只鹤高兴地在高空中盘旋了几圈后飞走了。

时过不久,一天晚上,金藏家来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她恳求说,请你娶我为妻吧,让我为你干活。金藏再三拒绝,她都不肯离开。无奈,金藏只好将她留下。这个女子是织布能手,她织的布非常值钱。

一天,女子说:“夫君,为了报恩,我将要给你织一样东西。但是,七日内,你绝不能看我的房间。”随后,她便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只聼到织布声,日以继夜。到了第七天晚上,金藏终于忍不住了,心想:她究竟在织什么布呢?于是,他蹑手蹑脚地靠近妻子织布房的窗子,向里望去。不料,他出于惊恐,不由自主“啊!”地叫了一声。原来,织布的不是妻子,而是一只鹤!它将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下织成布。那只鹤已十分瘦弱,身上的羽毛几乎都拔光了。

随着金藏的叫声,织布声戛然而止。
那只没有了羽毛的鹤十分哀伤地说:“夫君,我要你不要看,你为何不听我的话呢?正如你所看到的,我不是人,是你此前救下的那只鹤。我现在织布,就是为了报恩。这是用我的羽毛织成的诸佛菩萨图曼陀罗。这也是我给你留下的遗物。我走了,再见!”说罢,便不见了踪影。

仙鹤不忘人的救命之恩。(Shutterstock)

金藏违背了承诺,十分羞愧。他因此也感悟颇多,于是出家为僧。为了收藏妻子留下的那个曼陀罗,他建造了一座寺院。该寺院起名叫金藏寺,后更名为鹤布山珍藏寺。

【后话】

山形县南阳的珍藏寺,据说就是仙鹤的丈夫金藏于宽正元年(1460年)皈依佛门时所建,而鹤羽毛织品作为镇寺之一宝收藏在寺院内。遗憾的是,仙鹤织的诸佛菩萨图曼陀罗,在火灾中被焚毁,已不复存在,现今仅留下古刹的古风禅韵和美好的传说。该寺院,大名伊达正宗(1567~1636年)时代已成名刹,寺院内山门与庭院等十分谐和,梵钟名为“夕鹤之钟”,上铸有仙鹤报恩图。该寺佛教氛围分外浓郁,尤其是遍布红叶的金秋,徜徉其中,大有身心被洗净之感。

日本民俗学大家柳田国男(1875~1962年)所编《全国昔话记录》(1932年)第一编《佐渡昔话集》中,编入了《鹤妻子》,这是从民俗学角度对该故事的首次定位,也因此使鹤报恩的故事迅速普及。此后,以仙鹤报恩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辈出,较有名的有木下顺二的戏曲剧本《夕鹤》(1949年)、歌剧《鹤妻子》(1949年)、东宝映画的电影《鹤》(1988年)等等。

有趣的是,中国自唐代就有“鹤氅裘”之说,就是用鹤羽毛织的布所做的衣服。而且,这种布料,不但在中国,在韩国、日本自古也都被视为最高级的针织品。昔日,一些名人、道士曾穿过“鹤氅”,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孔明就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

其实,日本东北地区自古就有用鹤羽毛织布的传统,只是随着时代演化渐渐被忽视了。据说,现在当地能织鹤羽布者已寥寥无几。

人类文明因时期、民族、地域、风习不同,使得文化形态千差万别,林林总总。然而,无论时势如何变化,各文化中却又有相通、相同且亘古不变的东西,如:善恶有报、知恩图报等等。这些,可谓普世价值。仙鹤报恩故事中所蕴含的普世道理正是:为人要言而有信,处世要知恩图报。@*

─点阅【东瀛采风】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