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教职逃兵 廖营余成为西瓜王的故事

荣获2023年西瓜评鉴特优奖。(廖营余提供)
人气: 142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4年04月22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 云林报导)赢得西瓜节最高荣誉特优奖

廖营余辛苦120天,已进入采收期了。
廖营余辛苦120天,已进入采收期了。(廖营余提供)
一植株留一颗西瓜而已,其余的会摘除掉。
一植株留一颗西瓜而已,其余的会摘除掉。(廖泳腾提供)
大西瓜才十斤大,还要十余天才会成熟。
大西瓜才十斤大,还要十余天才会成熟。(廖俪芬/大纪元)

20年前云林二崙西瓜达人廖营余舍弃教职,和弟弟一起返乡承接父亲的西瓜事业 在2023年西瓜节的西瓜评鉴中称霸,获得最高荣誉特优奖,今年也开始进入采收期了,廖营余开心的表示:“与西瓜热恋120天,我和瓜粉们无论是等待、期待,还是接待,我们一年一约。”

 

荣获2023年西瓜评鉴特优奖。(廖营余提供)

从台中师院毕业后,2004年和2005年,廖营余还在小学实习。直到2006年,才正式开始专职务农。廖营余表示:“我觉得所谓的传承,你看,像现在,我看到我爸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而我们的孩子们也在这里帮忙,这一幕让我感动。”

夏天下午一点太阳非常大,廖营余已在西瓜田工作了。(廖俪芬/大纪元)

瓜粉们的期待

订单已经满档的廖营余,大都是多年累积的老友,包括他历届的同学,还有台中师院的同学好友、学长姐、老师们,加上多年社群的经营,廖营余提到:“我在Facebook上分享了我的西瓜故事,用影片记录我们的点点滴滴,网友也跟着看着它成长。影片中有时候会拍到我们疲惫的模样,以及西瓜的成长情况,但那都是真实的。我们不想做假,只想真实呈现。虽然今年才开始做生产履历,但朋友都说我们比生产履历还像生产履历,因为我们把瓜田的一切都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家了。”

廖营余的西瓜田一望无际,有九甲多。(廖泳腾提供)

为西瓜市场注入暖流

二十年前和弟弟返乡跟着父母种西瓜,让村子人感到不解,放着教职不做,居然要回来玩泥巴,廖营余分享这段心路历程:“当初回来种西瓜的时候,我们其实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以西瓜传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希望用西瓜来建立感情,而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你给我新台币,我给你西瓜这种冷冰冰的交易。我觉得这种冷冰冰的交易不会持久,但如果带有感情的话,就不会只有一次而已。我们当初就是这样想的。”

二崙农家子弟,从小就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廖俪芬/大纪元)

二崙朴实农家生活

他进一步说道:“我爸在农会上班,家里从小就看着西瓜、蔬菜长大。每当要采西瓜的时候,全家就动起来,我们对这块土地有感情,因为从小的回忆就在这片土地上。国小时候在瓜园回忆,国中也有,甚至到了高中和大学,每年的西瓜节好友都会来家里吃西瓜。所以我和弟弟决定一起回来,一起享受这样的时刻。同时,我们也思考如何创新。过去父母都是卖给摊商,大盘、中盘、小贩,但我们想,直接面对消费者也不错啊。”

廖营余74岁的父亲廖金昌,还会到瓜田帮忙。(廖泳腾提供)

用心学习与勤耕

廖营余种植的方法,其实就是延续父母的传统。兄弟俩去了台中找老师:“我们发现,如果只在家附近观察,就只会看到浊水溪的西瓜。所以我们到了大甲,甚至去了花莲,参观其他农场,向他们学习水肥管理、蔬果栽培技巧等。以前,父辈们种西瓜时,真的用的是浊水溪的水。当时的种植面积比较小,都是用手推车。我记得小时候,我、弟弟和妹妹每天早上都帮忙采西瓜,父亲送我们上学。但几乎每次都迟到,因为我们要把有瑕疵的西瓜放在老师的桌上。后来,我们的西瓜越来越有名,各阶层的人都来买,包括学校同学和老师。我还参加了云林县政府农业智慧大学的课程,不断提升自己。如今,我们收到了越来越多不同层面的订单。”

晚上挑灯采收大西瓜。(廖营余提供)

分享西瓜种植诀窍

让它长出西瓜和西瓜留的位置都很重要。廖营余分享道:“一开始希望它快点生,但当藤蔓走到一定长度时,植株正好强壮,这时候要选择留下最好的。疏果掉多余的,只留下一个,让它长得好、长得壮。疏果的时间点是在你已经决定之后,其他的早点摘除,把所有的养分都给它,它就会长大一点。如果你把所有的西瓜都留到差不多十斤的时候,它长大的空间就比较有限,所以疏果这个动作其实就是要一直做,一直摘除掉。留到最后的陪你走到最后的就是最好的。”

甜又多汁的大西瓜。(廖营余提供)

近几年蜜蜂减少,还需要进行人工授粉。廖营余表示:“有时候,着果率不佳时,我们就需要进行人工授粉。九甲多的地,我们可能会花上一个礼拜或三至五天的时间进行授粉。果实结成后,我们就准备进行疏果。最令人担心的是,有些果实可能受到脐腐病的影响,所以必须摘除以免影响其他果实。”

脐腐病的西瓜。(廖俪芬/大纪元)

连二年干旱 让西瓜口渴了

今年遇到了缺水干旱的问题,一开始受到芽虫的影响,后来天气转热,又出现了红蜘蛛。因此,今年200株西瓜中只有160颗结成果实,但廖营余仍然感到开心。因为廖营余种了九甲多的西瓜,也不是一路顺遂,他提到:“在2022年那一年爆雨亏了一百多万,因为质量不好,不敢卖,网友一等就是两年。而新冠疫情爆发那一年,虽然产地的价格很低,幸好网路这条路拉了一把。多年的忠实粉丝让团购更加蓬勃发展,安然度过了难关。”

二崙自强大桥桥下,晚上采西瓜的情景。(廖营余提供)

廖营余提到今年的困境:“采收时,水的控制非常重要。不能给太多水,这样才能增加甜度。今年由于干旱,土壤非常干燥,根部只能吸收到水分到哪里就生长到哪里。剪除不必要的枝条时,西瓜会生根,吸收养分。因此,根部主要在表面,而后方根部就较无法吸收到水分。今年没有降雨,天气又炎热,叶子因干旱而卷曲。以前有西北雨,但今年却没有,使得叶子开始枯萎。每天都需要在田间忙碌,因为需要时刻注意滴灌是否顺畅,以免水管堵塞,这是一项辛苦且无奈的工作。”

用滴灌方式浇水,避免给水不平均。(廖俪芬/大纪元)

突破缺工问题

缺工的问题,廖营余表示:“我们有机械化解决了一部分,像是喷药的机器,现在那边的瓜田里,有一个阿婆,一位大哥在那边工作。如果晚上要采瓜,会请专业的人来帮忙,只要分配好工作,就能解决一些问题。我和弟弟一对一合作,父母和小孩也尽量来帮忙,所以缺工问题还没遇到。”

为了节省人力,很多工作都机械化了。(廖俪芬/大纪元)

廖营余的坚持和努力,不仅是为了生产优质的西瓜,更是希望用西瓜传情,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他对家乡土地的情感,以及对西瓜的热爱,还有对瓜粉们的品质保证,使他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不后悔当教育界的逃兵。

责任编辑:晓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