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我价值感(三)

习惯当受气包?别人的情绪与你无关(下)

尊重别人的感受(下)

作者:周慕姿(咨商心理师)

人气 201

编者按:当我们很在意别人感受、但却不习惯尊重自己感受时,面对别人的感受,我们内心很可能是有情绪的。我们会太习惯替别人的情绪与感受负责,太希望别人“情绪可以好一点”。(接上文:习惯当受气包?别人的情绪与你无关(上)

  • 愤怒

“愤怒”这个情绪因应策略,是“习惯承担他人情绪责任”的常见因应策略。有时候这种愤怒,不一定直接会表达出来,但是它会变成一种“烦躁感”,让我们觉得烦躁不安,最后化成“愤怒”的方式表现出来。

让我来举两个例子说明:

最近,因为工作关系,为避免舟车劳顿,小文搬离了住了二十几年的家,搬到离公司步程十分钟的地方,赁屋而居。小文知道和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一定会很不习惯,因此每周末都会希望自己能够回家一趟,陪妈妈吃吃饭。

每次回家,妈妈都非常开心的准备很多小文爱吃的东西,而随着时间越晚,越接近小文要离开的时间,妈妈就会开始长吁短叹,有时可能会说:“唉!养儿女有什么用,对他们再好,都还是会丢下你。”有时甚至,妈妈什么都不说,只是突然看着空荡荡的房子,叹了一口气。

那时候,小文都会觉得感觉非常不好。于是,她发现她越来越容易对妈妈烦躁,尤其是当妈妈表现出落寞或怅然的时候,自己可能因此会烦躁而对妈妈口气不好。

小文其实很不喜欢自己这样,她知道妈妈很不适应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对于孤独的妈妈,自己也觉得很舍不得;但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没办法好好安慰她,而只能烦躁或生气。当自己烦躁、生气地面对妈妈时,妈妈也总是会受伤。看到妈妈受伤的表情,小文觉得自己好糟糕……

———-

兆明回到家里,觉得心情很差。今天被主管骂得狗血淋头,负责的专案又一直有问题、不顺利,让兆明觉得压力很大。因此一回到家,兆明一句话都不想讲,洗完澡后,就坐在沙发上默默转着电视。

太太看着兆明的表情,忍不住开口问:“你怎么了?”

“没有啊。”兆明回答。

“还说没有,你明明脸就很臭。”太太瘪着嘴说。

兆明在心里叹了口气。“我只是想休息一下,工作了一整天,你就不能让我好好休息吗?”

太太听到这句话,立刻生起气来:“说这是什么话?我是关心你,而且你在公司受气,根本就不该把情绪带回家……”

于是,两人大吵了起来。

———-

当我们发现没办法让对方好起来时,与自己比较亲密的家人、伴侣,也会让我们比较敢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气”。(shutterstock)

这两个例子,其实都是很明显的情绪界限模糊习惯性地认为他人情绪是我的责任。以至于,当我们面对他人情绪不好时,我们下意识承担别人情绪责任,因此我们就想要扭转、改善,当发现“没办法”的时候,我们就可能觉得生气。

因为,没有说出口或没有意识到的是:“我觉得对方的情绪不好,可能是因为我。”

例如小文觉得:妈妈会心情不好,是因为自己搬离妈妈身边的缘故。例如兆明的太太,看到兆明情绪不好,可能或多或少会担心:“是不是与我有关?”

因此,在面对别人情绪不好、感受不好时,我们很可能反而会觉得生气,因为我可能没办法让他情绪变好,而他的情绪影响我、让我觉得烦躁、觉得那情绪好像是因为我、是我的责任,因此我对他感到生气,觉得是让我有这种感受、烦躁的“他”不好。

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在伴侣、家人间出现。原因是:与亲密他人互动时,关系中的情绪界限,原本就会比较模糊;我们会比较容易受到亲密他人的情绪影响,因为“在意他们”,所以当他们心情不好时,会希望能够“让他们好起来”,这是非常合理的事。

只是,当我们发现没办法让对方好起来时,与自己比较亲密的家人、伴侣,也会让我们比较敢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气”;因此,面对关系较亲密的人,“愤怒”(有时是类似烦躁感)的因应策略,就会很容易出现在当中。

“讨好、逃避、说服、愤怒”,这些情绪逃避策略,其实都与我们习惯承担他人情绪责任,而没有意识到“他人的情绪是他自己的责任”的思考有关。一旦开始能够把情绪责任还给对方,我们也越来越能尊重对方的感受:尤其是,当对方心情不好时,就算与你有关,也不是你的责任。

他需要自己练习与你沟通、说出他的感受,让你们有机会讨论、调整你们之间的互动与关系。

如果他没有提,或许他也需要时间理解消化;或是,他的情绪不好,根本与你无关,只是他没有“装作”自己心情很好。

那么,练习尊重对方的感受,把对方的情绪责任还给对方;如此,可以使你不被内心的焦虑或烦躁感,逼使你去做一些你其实并不这么想做的事情;你发现你可以选择,也可以尊重别人感受时—当你发现这点,发现你不再被自己内心的焦虑带着跑时,你的内心也会对自己产生敬意,这也会使得我们更尊重自己、更喜欢自己,增加自己对自我的好感度

那么,自我价值自然提升了。(本文完)

(网站专文)

(本文摘编自《情绪勒索: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宝瓶文化提供)

责任编辑:曾臻

书封。(宝瓶文化提供提供)

推荐阅读

●【爸妈必修课】找到快乐根源 “照镜子”管好情绪

●【爸妈必修课】孩子诉苦时 教他排除负面情绪

●压抑愤怒情绪?当心孩子变成小暴君(上)

相关新闻
情绪低落易生病!B群是调节情绪最佳营养
退休容易得忧郁症?赶快远离这些危险情绪
遇事就心乱如麻!3招教你跳脱负面情绪
为什么生气?对人过度期待易产生负面情绪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