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 大林寺桃花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气: 244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语言通俗、明白流畅,在风格上自成一体(世称“元白体”)。 他长于各种诗体,特别是叙事长诗,其中“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字句浅释】

解题:这是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初夏,作者在江州作司马时写的一首记游诗,称得上唐人绝句中的珍品。大林寺:庐山香炉蜂顶上的一座古寺。芳菲:香而美的花草。这里主要指花。

【全诗串讲】

孟夏四月时,人间的百花都差不多快要落完。
高山古寺中,桃花却春意盎然开得又盛又繁。
我经常怨恨,春光一归去就不知到哪里寻觅。
现在才知道,它是转悠到了这山顶的古庙里。

【言外之意】

山高地寒,生物节候稍晚于低地,本来是自然现象。但以平淡浅易的几句小诗描写出来,却能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表现出作者立意之新颖、构思之灵巧,戏语中含雅趣,故能惹人喜爱。将春光拟人,写得天真可爱、活灵活现,也显出作者自己的一片童心。

作者因出乎意外地看到晚开的山寺桃花而打破了自己以往的成见。推而广之,世人对许多司空见惯或习以为常的事物也往往是怀有偏见的。根据狭窄的生活经验或道听途说,甚至纯粹为了政治利益而编造的谣言,就简单地下结论,往往就形成偏见和成见。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好的人和好的事,就像那高山古寺中的桃花一样,不断地矫正着人们心中的成见和偏见,并且在春天已经离去后,再向人们重现美丽的春光。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诗人贫病交加,但宁愿以书寄情、以琴抒愤、以酒浇愁,也不放弃“真”而去“窃”取官位。自古以来,好诗人就是社会的镜子、历史的声音,时刻关照着人民的疾苦、吟唱着历史的兴亡。
  • 今天,我的郡斋里特别地清冷。我忽然思念,山中的朋友道士。
    他到山涧底下,砍荆条当柴烧。背着柴回家,就煮白石当粮吃。
    我想拿一瓢酒,远走到山中去。风凉雨冷的夜里,给他些慰藉。
    然而,空荡荡的山上堆满落叶。我到哪里,才能找到他的足迹?
  • 环境变得恶劣时,大雁失群孤飞;失群孤飞又引出对险恶环境的惧怕心理。群起而飞时毫不可怕的事(如夜宿寒塘),形单影只时也会觉得恐惧迟疑。失去了群体的温暖,更感到孤独前进的艰难;饱尝了离群后的凄凉和危险,应该更珍惜重新合群的机缘。
  • 本诗写作者去山里访问一位处士,以纯粹写景的特殊手法来表现处士古朴的生活和孤高的人品。樵客:即樵夫,但带尊重味,隐隐暗示并非俗人。荞麦:瘠薄山地常种的一种农作物,春天开小白花。
  • 天色高朗秋天傍晚,寒气渐渐侵深山。
    我送你还山,对你的内心洞彻又了然。
    人生老大归隐,为自己的理想和意愿。
    我看你懂得人生一世的事,故能心安。
  • 山雨初霁,万物清新。松林明月,偶或松涛低吟;石上流泉,时时淙淙如琴。竹中喧哗,可见姑娘们天真无邪、无所顾忌;莲动舟来,想象打鱼人悠然自得、适意舒心。在这样的地方,山美水美人也美。
  • 隐居独修之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并去掉它,就无法隐居,也达不到修炼的效果。所以我们来看一看,王维是如何排遣这种“寂寞”之情。当“寂寞”难耐之时,就走出房间,“苍茫对落晖”。虽然是“人访荜门稀”,但作者却认为自己有松、鹤为邻(鹤巢松树遍)。
  •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其中的“(仙)鹤”借指贺知章。言外之意是说,您将来在仙界中自在逍遥,什么时候能飞回来红尘探望我们啊?因为宴会有皇帝在场,贺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辈,所以李白这首诗用词用典都恰到好处。
  • 五月薰风送暖,现代母亲节康乃馨当令,回想古代中国的儿女们送什么花给母亲忘忧呢?亲子深情是岁月摧残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诗心。一起来看古代诗人孟郊和王冕献给母亲的诗。
  • 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时空,让我们感受到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千五百年间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滩声似旧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