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诗翁郑愁予与诗坛名人余光中对谈

人气: 36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1月2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程启峰高雄二十六日电)国立中山大学举办的“秋兴动诗兴”系列活动今天邀请诗翁郑愁予主持“诗坛祭酒”与诗坛名人余光中对谈,交流创作经验,余光中也分享写诗心路历程,双方妙语如珠,场面温馨。

余光中说,他从整齐分段、押韵工整开始创作诗,后来受艾略特自由诗影响,将诗韵松散化,又受古风的影响,处理完全不分段的诗,近年再回到早年分段的诗体。而诗题材源源不断主因就是受间接经验的刺激,在虚实之间的微妙新空间出虚入实,如新闻、绘画与文物等他人的艺术,都让他像书法家临帖一样,吸收消化各家的菁华,成为自己丰富的题材来源。

余光中认为,一般所谓的江郎才尽是对人生不再感觉,无法处理写作题材;或是对母语不再敏感,无法掌握写作形式与技巧,两方面枯竭造成的结果。一般人要掌握自诗经以来的文学大传统与自五四以来的小传统,再补以当代人的口语多方面的经验知识,就不会有江郎才尽的感叹。

他笑称自己从诗、散文、翻译与评论四度空间的转换都是互为表里,有“文类乱伦”的现象,但也因为四种文体的相通,让他更能获得不同的武器招数。另在中山外文系的教学相长也可进入创作灵感。

郑愁予则表示,他生平第一次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就在今天献给余光中,他认为,余光中跨文体的多栖主义,称为中国有文学以来的第一人也不过誉。年轻时拜访余光中的经验,成为他赠答诗的题材。

余光中说,他与郑愁予是很熟的老朋友,但聚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他们这一辈的诗人都还持续创作,其他国家的诗坛很少有这么多老人“晃来晃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