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涟漪】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画与文/杨纪代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

清晨的小公园是银发族的天下,尽管动作不流畅,节拍跟不上,可这元极舞的浩大阵容里,闪闪的银发光芒,耀眼得很!那绕圈儿疾走、挥汗如雨的身影中,那气定神闲、慢悠悠跨步出手的太极拳法,那甩动双臂、偶尔吐气开声的外丹功,开合自如的扇子舞,如灵蛇出洞的剑法演练……在在都是老年人占多数。

摇摇椅上,四个老人家,一边摇晃摆动着,一边拉大嗓门,抢着诉说自家不肖的子孙晚辈乖戾的言行,说到激动处,甚至伤心欲绝、声泪俱下;小径旁的长条座椅上,凑着两个寂寞的独居老人,每天在这清晨时刻碰面一诉衷肠,因为都耳背了,所以你吼你的、他叫他的,谁也没听进去;那石板凳上,传来稀哩哗啦的报纸翻动声,三五个戴着深度老花镜的老者,百无聊赖的浏览着新闻大标题,也算是关心国家大事了!

“哇!旅游回来啦?怎么样?尼泊尔好玩吗?”“哎呀!好久不见,怎么手臂打上石膏啊?”“来!我告诉你个偏方,包治失眠!”……树荫下、凉亭边停靠着几张轮椅,上头那愁苦的面庞、呆滞的双眼、僵硬的身躯,诉说着大半生里的失意与惆怅!

日日到炼功点,天天都可观赏到这么多出人生戏码,面对这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人们,心中总是无限凄然。瞧着他们顶上稀疏的白发闪动着银光,是这样的眩目刺眼,恍惚间时光倒流了……想像他们年轻的模样,茂密的黑发随风飞扬,意气风发、雄心万丈,自信与豪气充塞胸臆,如一轮旭日般霞光万道、光明耀眼!曾几何时,年华老大,人世的污浊将豪气消磨殆尽,红尘的险恶使自信点滴全无,如今人生所面对的时光一如冉冉西沉的夕阳,只留得一天烂漫的晚霞犹做最后的依恋,无可奈何的在余晖中映照些许留在记忆中的前尘往事。

不管留下多少欢笑,多少豪情,多少壮志,如今从前种种都已事过境迁,只余那万千的感慨:无论英雄、美女、帝王、将相,如花的品貌,显赫的事功,一切都逃不过时间的淘汰,再绚丽的夕阳,终究还是要完全沦没的!这是人生宿命的悲哀,人力无法改变命运的遗憾。

虽然我也是其中之一,很幸运的是经过佛法洗涤后的身心是平和宁静的,经过法理启悟后的体会是轻松自在的。时至今日,虽没有了如日中天的炽烈,却有着温暖睿智的稳健;没有了意气风发的热情,却有着恬澹闲适的雍容;没有了争名逐利的疲惫,却有着老来可喜的明理;没有了叱咤风云的冲劲,却有着安之若素的怀抱;没有了青春不再的感伤,却有着得法归真的喜悦。

总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目前对我来说,不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反映,而是一项坚持信念、心光不灭的深情苦志,一如那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般的斜阳一样,让人动容、惊叹与陶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 凤飞飞的歌声无疑是台湾近代流行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她演唱的台湾歌谣作品,为数虽然不多,寥寥数十首,创作年代却从晚清到近代,风格迥异多元;更重要的是,身为台湾的女儿,面对每一首作品,无论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绎,都展现出歌者对传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与信念。
  • 我要写篇短文纪念我刚过世的朋友,林建兴。林大哥生前写道:“人一走,茶就凉,属自然规律;人还在,茶就凉,为世态炎凉。”我喜欢喝茶,虽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凉了,余韵袅袅,还是会让人回味无穷。
  • 什么是四联体格式(tetractys)呢?“四联体格式”是现代英国诗人雷‧斯特宾(Ray Stebbing)发明的一种诗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个音节组成。
  •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我的父亲已经老得 像一个影子
  • 刚开始,经常是在半路上,新一就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口水都会流出来。慢慢等他大一点,他会拉着我的手,自己走几步。再大起来,他就喊着广告词,变换着起步、正步、踏步,有力地甩着胳膊,走在我的前面。 我们欣赏龙山路华灯初上的夜景,路人也欣赏着我们这一对母子。
  • 朔风吹。1968年底,一辆“跃进”卡车把我们一批知青载到了南汇东海农场老九队的海边。 中港一带的护塘东堤脚泥滩上,已经扎起了两排芦席为墙,稻草复顶的草棚,一排十间, 每间五张上下铺的双人铁床,住八个人,另一空床,上铺堆放箱子行李,下铺放些面盆之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