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V型选择》序

一位现代经济学者的理性与感性

文/于宗先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在我交往的朋友中,最会运用中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首推高希均教授。他举笔为文时,总会引人入胜;在演讲时,更是铿锵有力,风趣横生。有人说,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感情,易渗入人的肺腑,而我认为现代的经济学者高希均笔锋不仅常带感情,而且也富理性。本来,经济术语是无感情而重理性的,但高教授却赋予它趣味,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最近,高教授打电话给我,他要出版一本书,能不能为他写个序,我不但立即答应,而且希望早日读到他的书稿,以飨一读为快的享受。试看看高教授新著的书名:

《我们的V型选择—另一个台湾是可能的》,就会使人泛起不同的想像。他所指的是希望,而非绝望。为此,他提出许多选择的空间,但非提供一道墙将希望堵在死巷。

大体上,这本书分几个面向:首先他提出V型选择的架构,然后提出七个选择,首先的选择是台湾的愿景,在其余六个选择中,主要是对从政者与企业家的评价与期许。对人才的选择,他列出八位当代人物作参考。然后是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及做法。同时,对年轻一代,他也提出他的期许。

今天台湾的困局主要出在政治层面:诸如政治挂帅、政策空转、政风败坏,以致政不通、人不和。他认为政府的责任:创造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有优势的工作环境,有特色的教育环境,有品质的文化环境,有品味的旅游环境,以及能永续发展的环境。

对于企业,高教授更是语重心长的提示:经济的天空有不测的风云,全球化下的企业有旦夕祸福。由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是竞争,唯具竞争力的企业,才有生存与发展的余地,然而高教授再三勉励企业要重视“蓝海策略”,跳脱传统的“赤色血腥”的竞争,激励企业去追求一个完全崭新的想像空间与发展方向。所谓“另辟蹊径”也就是蓝海策略的具体策略。高教授非常强调企业伦理,即事业雄心要建立在企业良心上,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念念不忘的。他赞赏美国比尔.盖兹和华伦.巴菲特捐出大量的所得去造福社会。

对于年轻一代,高教授也是以鼓励的态度,希望他们能为将来创造个可追求的远景。他再三强调:做人的基本条件,要有品德;而做事的基本条件,要有专业知识或技能。个人应具有的竞争力是:品德+知识+语言+留学经验=竞争优势。在全球化的环境,每个年轻人,除母语外,至少要具备英文和中文,在职场上,才会有较多的选择机会。留学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它可协助跳脱本土的传统意识,接纳世界潮流,这对因应全球化的冲击是有帮助的。

当我读完高教授这本书之后,就像获得一壶陈年的醇酒。每一篇短文就像一杯醇酒,慢慢品尝,会使人心旷神怡,对明天会充满希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步调飞快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体验与他人有美好的互动,约翰‧麦斯威尔在《人生一定要沾锅》一书中,提出二十五项人际原则让人们学习,以创造共赢人生。
  • 做了几年妈妈,心怡更成熟了。这本《我的孩子变了!》描述与青少年家庭会谈的现场,也再度展现出她的个人风貌与专业素养。
  • 为了维持完美形象,明明我都是考第三名左右,

    妈妈竟向人炫耀我在班上第一名,

    让我很不舒服……

    这是一个令人伤心难过的家庭故事。

    维宜(化名)是明星高中三年级学生,因为患了忧郁症,高三下开始陆续请长假,不愿意上学。最后,学校顾念其以往表现优异,勉为其难颁发毕业证书给她。当年的升学方式仅有大学联招,想当然耳,维宜没有顺利考上大学,这个挫折对她与家人来说,均是重大打击。

  • 在三峡拓垦“草盛园”,回台北主编《汉方LIFE》,或许是盛璘从美国回来这两年多,周遭亲友注意到的主要工作。

    菜园一隅随兴栽植的农耕方式,以及杂志月刊提倡的现代健康养生观念,都让我比以前更好奇,这位值得敬重的出版社老编辑,最近在实践何种生活信念。

  • 克里斯多夫朋友家有个庭院,不大,约二十来坪,两年前提供出来让克里斯多夫打造朴门示范花园:“野”心花园(Wildheart Garden)。克里斯多夫利用树下一角,安放几张椅子,就地举办朴门课程,推展他的理念。一天,他邀请大家去野心花园帮忙。
  • 我所认识的赵可式教授是个古道热肠、积极进取的人,凡是她认为值得做的事,她总是义无反顾、全力投入。

    赵教授曾数次被成大师生选为教学优良老师。过去几年来,她在成大开授的“医师与生死”与“从医学看生死”这两门课,一直是叫好又叫座。老师教学时必须要能显现其热诚才能感动学生,燃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赵教授的课堂上,我总是感受到她散发出的一股难以抵挡的热力。

  • 医师也是人,也有他自己的家人及亲朋好友。医师有凡人的感情与理性,也有属于凡人的身体、心理与灵性,脱下白袍,他与一般人无异——会生病、会死亡。

    前三章是医师面对自己所诊治的病人临终与死亡时之态度,本章就将焦点回到医师本身,探讨医师在面对自己亲友死亡时之态度,同时探讨医师本身的生死哲学观。

  • 第一次听人说起青松谷东会,我好羡慕,那之前才刚尝过一次果树认养彻底失败的滋味,当时我以一棵果树五千元的代价,让消费者认养,我担任平日所有的管理工作,也欢迎认养者随时来“斗脚手”。消息寄给朋友,朋友再传给朋友,收到二十多个认养订单,但没人依约预先付款,当然也没人说要来工作。
  • “喂!你好,我是跟你们买米的那个……”“喂!请问你们是不是有在卖米……”自从接下谷东俱乐部田间管理员的棒子之后,每个月总会接到不少这样的电话。咦?谷东俱乐部难道不是标榜说,让吃米的消费者,有机会透过“委托耕作”的模式,变身为货真价实种米的农夫吗?怎么还会有人上门买米?聪明如你,或许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矛盾,但是究竟如何,还请耐心听我娓娓道来。
  • 高智晟承传了母亲的善良、勤劳和坚忍。他做律师,常常是免费为最底层穷人打官司。他走在灯火辉煌的大街上,心想着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所以他告诉妻子,“我觉得我跟这个社会是隔开的,我融入不到这个社会当中。因为我挣的钱越多,我的当事人的苦难越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