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 的软弱与疑问

文/赵可式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医师也是人,也有他自己的家人及亲朋好友。医师有凡人的感情与理性,也有属于凡人的身体、心理与灵性,脱下白袍,他与一般人无异——会生病、会死亡。

前三章是医师面对自己所诊治的病人临终与死亡时之态度,本章就将焦点回到医师本身,探讨医师在面对自己亲友死亡时之态度,同时探讨医师本身的生死哲学观。

医师面对自己亲友的死亡

病人是自己的至亲时,医师的感受与想法会与面对非亲非故的病人有所不同吗?曾有一位德术兼备的小儿科医师,其七岁的宝贝女儿聪明、活泼、调皮,有一阵子常向母亲诉苦肚子痛,母亲告诉小儿科专家父亲,请他替女儿检查一下,医师父亲却说:“她活蹦乱跳的,哪有什么病?大概不想上学,借口肚子痛吧!”

谁知小女孩肚子愈来愈大,等父亲警觉不对劲时,已是肝癌末期。小女孩死后,医师父亲得了深度忧郁,母亲因怨怪父亲的疏忽而始终冷战,夫妻感情也出现危机。

身为一个医师,不但病人或家属依赖他的诊治与协助,他自己的家人、亲友也常以有一位医师亲友而感到光荣、骄傲,一旦有病,全指望这位医师的医治与帮助。医师在医院扮演着济世救人的角色,回到家中及社交生活圈时,虽无白袍在身,也仍扮演着众人所信赖、所依靠的救苦救难角色。

然而,医师自己的需要呢?他能向谁去求助?当医师自己出现困难、软弱与疑问时,该向谁去倾诉呢?尤其在面对自己的家人亲友生病及死亡时。以下归纳出一些医师之感受与想法:

■视亲友关系深浅与死亡过程长短而不同

医师面对自己亲友死亡的感受,可以分为关系深浅与死亡过程长短而不同。一般而言,关系深、病程短者哀伤感较强。有一位医师描述:

◎因为都是一直昏迷,在家属的立场来看并没有呈现很多肉体上的痛苦,也比较没有灵性或心理层次的问题。我做为家属其实到他死亡那一刻,我也没有好好想过怎么去调适、接纳这样的事情。临终的过程很长……

因为临终过程长,大家心里都准备了又准备,家人甚至已经力尽筋疲,病人一旦死亡,可能家人反而有“如释重负的解脱感”。

■悲伤

“死别”是人间最大的失落,人对失落的反应就是悲伤。一般医师不习惯流泪,更不习惯向人倾诉以疏导情绪,于是只好将悲伤往肚里吞,静静地承受,听听医师的表白:

◎我现在对母亲的死还是感触很深,我是一直觉得很悲伤,而且很痛苦。恐怕也就是这样静静地,慢慢承受亲人的死亡。

◎连续三个月内,祖父母去世,一直很难过,甚至在祖母突然去世时我都无法帮人开刀。

自己沉浸在悲伤中的医师,仍得扮演着救苦救难助人的角色,是相当辛苦的。

■内疚

做为一位医师却无法救治自己亲人时,最常见感受就是内疚。内疚带给医师很大的压力,但也可能就此改变,变得更能体恤病人,对病人家属更有同感(理)心,同时也会更珍惜现存的亲人关系。

有一位肿瘤科医师,亲自为他最疼爱的妹妹诊断及治疗血癌,当妹妹去世时,他看到躺在床上因化疗而乌黑秀发尽脱落的光头时,心中一阵刺痛,浮现出一个不合理性的念头:“天啊!我算什么医师!我怎么把妹妹弄成这么难看的光头!”之后他对病人家属的悲伤更能感同身受,常常一句话或一个拍肩的安慰,就能抚慰家属的心了。

以下是两位医师的心境:

◎我父亲去世得很突然,因为我跟他没住在同一个地方,他跟我弟弟住,他被送到医院,当我去看的时候已经在急救,不久就死了,是心肌梗塞。

刚开始当然比较不容易接受,因为我本身是心脏外科医师,常常就是处理这样的情形。所以会觉得内疚:为什么以前都不知道他有这个病?我们家人都有胃病,所以有时候会把胃病和心脏不舒服混淆了,因为一般来讲都以为是胃病,没想到会是心脏疾病。心脏疾病一发生就非常快,太突然就无法适应,有罪恶感: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父亲有病?

◎经历母亲去世后,也面临好像快要失去父亲的感觉,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我现在和我父亲的关系比较好,也较能体会病人家属的心情。

■矛盾

常使用医疗武器的医师,愿不愿意将这些武器施行在自己亲人身上呢?医师的心理其实是很矛盾的。在对待病人时,常听从其家属的意见,当自己成为病人的家属,而且还是病人的医疗决策者时呢?要怎样与主治亲人的医师同仁沟通?

各种侵入性医疗措施,在做与不做之间,常须等到其后果才知道是否做对了决定,谁也无法未卜先知!因此若亲人饱受医疗的摧残折磨,最后仍无法救命治病时,死亡反成为一种解脱了。

但是人死了,就消失了!虽然躺在医疗武器中备尝艰苦,至少还是活着的,可以看到他、摸到他,因此又情愿他受些苦但至少能活着。这种矛盾,医师亲自体验过了,将可能更人性化地对待其他病人。医师的矛盾如:

◎我妈妈就是在我们医院去世的,到最后我也会觉得走了会比较好一点,因为她临终就是在加护病房,用呼吸器维持生命,也还在洗肾,看起来好痛苦!

◎我母亲原先是一个很光鲜亮丽的人,自从她来开刀以后漂亮的外表变了形,从她心脏的问题一直到骨髓,变成开完刀就是半身不遂。我觉得生命至少可以维持,虽然生活品质不好,但至少我们都还看得到她呀!如果带回去不治疗可能就死了,永远也看不到了,心里好矛盾!

 
摘自《医师与生死》 宝瓶文化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葡萄酒有如具有生命一般,在装瓶之后还会继续成长、改变。而且更有趣的是,每一款酒熟成的速度和成熟后所表现的风味都不一样,让葡萄酒因为加入了时间的深度,变得更丰富多变。
  • 我一向就认为男人没什么用,只能躲在社会框架所支撑的虚假威势下维系自己的尊严。身为卑南族人,从小我便清楚地看到来自女人、母亲宽厚、坚强而又稳定的力量。卑南语“pu-rumah”,是名词“rumah”(家)加前缀“pu”,有“使其回家”或“使其有家”的意思,一般被译成汉语的“嫁”或“结婚”。
  • 猛犸象狩猎计划预定在秋初,也就是这毛茸茸的巨兽往南迁徙之时。这计划连从最乐观的角度来看都有风险,但全部落的人知道后都非常兴奋。这趟远征将前往半岛的北端,接近半岛与大陆连接处,到时候凡是身强力壮的人都会是远征队一员。他们得走很远的路,狩猎、肢解、将肉加工处理、熬出油脂,才回山洞。
  • 如何才能赢得人心?你需要天生外向,或是拥有优异的直觉,才能在人际关系上成功吗?在打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上,是否有人就是天赋异禀,有人就是资质平庸,而我们就只能接受上帝给予我们的能力?如果某人在建立人际关系上已经做得不错了,他是否还能做得更好?
  • 在步调飞快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体验与他人有美好的互动,约翰‧麦斯威尔在《人生一定要沾锅》一书中,提出二十五项人际原则让人们学习,以创造共赢人生。
  • 做了几年妈妈,心怡更成熟了。这本《我的孩子变了!》描述与青少年家庭会谈的现场,也再度展现出她的个人风貌与专业素养。
  • 为了维持完美形象,明明我都是考第三名左右,

    妈妈竟向人炫耀我在班上第一名,

    让我很不舒服……

    这是一个令人伤心难过的家庭故事。

    维宜(化名)是明星高中三年级学生,因为患了忧郁症,高三下开始陆续请长假,不愿意上学。最后,学校顾念其以往表现优异,勉为其难颁发毕业证书给她。当年的升学方式仅有大学联招,想当然耳,维宜没有顺利考上大学,这个挫折对她与家人来说,均是重大打击。

  • 在三峡拓垦“草盛园”,回台北主编《汉方LIFE》,或许是盛璘从美国回来这两年多,周遭亲友注意到的主要工作。

    菜园一隅随兴栽植的农耕方式,以及杂志月刊提倡的现代健康养生观念,都让我比以前更好奇,这位值得敬重的出版社老编辑,最近在实践何种生活信念。

  • 克里斯多夫朋友家有个庭院,不大,约二十来坪,两年前提供出来让克里斯多夫打造朴门示范花园:“野”心花园(Wildheart Garden)。克里斯多夫利用树下一角,安放几张椅子,就地举办朴门课程,推展他的理念。一天,他邀请大家去野心花园帮忙。
  • 我所认识的赵可式教授是个古道热肠、积极进取的人,凡是她认为值得做的事,她总是义无反顾、全力投入。

    赵教授曾数次被成大师生选为教学优良老师。过去几年来,她在成大开授的“医师与生死”与“从医学看生死”这两门课,一直是叫好又叫座。老师教学时必须要能显现其热诚才能感动学生,燃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赵教授的课堂上,我总是感受到她散发出的一股难以抵挡的热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