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冠军茶 拼实力?有暗盘?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10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谢介裕/南投报导〕冠军茶身价动辄上百万,利之所趋,茶农陈炸烟利用目前茶叶比赛评审素质不齐、游戏规则不一的漏洞,涉嫌勾结承办人员把特等奖得主窜改为自己的儿子,结果被抓包起诉,让人警觉到茶赛争王背后可能存在的黑幕。

农粮署估计,目前全台茶叶种植面积约一万七千多公顷,年产值约四十三亿元,若连茶饮料等附加价值一并计算,至少逾百亿。市场及利润令各方抢食,参加茶赛不但是“攻城掠地”的手段,也是捷径,一旦获得冠军茶或特等奖头衔,名利双收,使得单纯的茶赛变调。

窜改得奖名字 吃上官司

遭南投地检署调查并提起公诉的南投县竹山镇茶叶生产合作社便是例证。检方在起诉书中指出,陈炸烟在九十五年春茶赛,涉嫌与负责填写评审人员所评定成绩的茶叶合作社承办员吴孟臻勾结,利用修正液将特等奖得主窜改为陈炸烟之子。检方讯后,依伪造文书罪嫌将两人提起公诉,全案还在审理中。

了解茶赛内幕者表示,各地春茶或冬茶赛因承办单位不同,游戏规则不同。有的采会员制并限定会员证不得借用,有的则可借用,即“认证不认人”,也有的采“不限人,限制区域”,不论是会员或非会员均可参赛,但规定茶样必须来自特定区域;有的条件更宽松,“人及区域均不限制”,只要有意愿便可参加。莫衷一是的游戏规则,“走后门、攀关系、套交情”等伎俩不时耳闻,承办单位愈没有名气、品牌,愈容易发生。

时传台面下运作

据了解,早期中部有个茶叶团体的比赛规则即采“人及区域均不限制”,原定报名费为一千元,但有人却缴了数千元甚至数万元,原来台面上的比赛只是做个样子,得主完全依台面下的竞价结果。

茶赛时间集中 评审分身乏术

游戏规则混乱外,评审素质不齐也是原因。现有评审不论是各乡镇市公所、县市政府、农粮署、农会或产销班等民间团体,茶赛评审均属于临时性编组;茶改场人员被视为是最具公信力的单位,但因茶赛时间集中,如冬茶集中在12月,春茶在5月,令茶改场人员分身乏术,部分单位找上具有多年种茶或卖茶经验的茶农或茶商上阵担任评审,以致同批茶样、同批人负责烘焙,却因评审素质不一,出现不同结果。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