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华人独有 巴金森危险基因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17日讯】〔自由时报记者王昶闵/台北报导〕巴金森氏病的基因研究又有重大突破!台大医院与国内外神经学者合作,首度发现华人巴金森氏病特有的危险基因变异点,带此基因变异点者,发病风险较常人高出八成四。

研究领导人—台大医院巴金森中心主任吴瑞美表示,九成的巴金森患者属“偶发性”,无家族史,过去认为与遗传无关,不过在经基因研究追本溯源后,却发现这群患者其实有一些共同的基因变异,很可能源自数千年前的共同祖先。

医界过去已发现多个巴金森相关基因,这次台大巴金森中心团队是与长庚、国泰医院,以及美、日、新加坡等团队合作,针对一千零七十九个血统为华人汉族的巴金森氏病人,及九百零七名正常人进行基因研究,发现在LRRK2基因上的R1628P多型性变异是华人病患独有。

研究显示,每一百位华人中,有三人有此变异点,经基因演化的生物统计方法推算出,此变异点源自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汉民族共同祖先,传给后代子孙,昨日发表在顶尖临床神经科学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吴瑞美说,巴金森氏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神经学退化疾病之一,病因至今不明,患者脑部因神经元细胞凋亡,影响神经传导物质分泌,以致逐渐出现颤抖、僵硬及动作缓慢的运动性功能障碍,最终会造成生活上的失能、无法行动。而因脑伤、中毒所引发者,则泛称为巴金森症候群,简称巴金森氏症。

台湾巴金森氏病的盛行率为十万分之一百三十,集中在五十五岁到六十岁发病,越老,风险越高。患者中,有一成具强烈家族遗传倾向,多为年轻时发病,台大曾接获十七岁发病的个案。

吴瑞美表示,这些变异点的发现可以让科学家更了解巴金森氏症的致病机转,尤其在不同种族的差异性,为将来治疗开立一个新契机,针对不同种族的患者设计不同的预防与治疗方法。但现阶段尚无法运用于临床,民众若想基因检测,目前也无药物可预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