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窑”身一变 六甲很艺术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3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刘婉君/专题报导)以火鹤花扬名东瀛的台南县六甲乡,曾有上百支瓦窑场烟囱 齐冒黑烟,而有“黑乡”之名,当钢筋水泥取代砖瓦、进口取代国产,窑场逐渐消失,传统瓦窑业者开始注入艺术新元素,开创六甲瓦窑业的新春天。

百年瓦窑之乡 只剩3家烧制

六甲乡的砖瓦制造技术可追溯至明郑时期,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日据时期即享有盛名,曾是台湾闽南式建筑材料生产的重镇,享有“瓦窑之乡”的美誉,全盛时期,有上百座窑体同时运作,载运红瓦的牛车络绎不绝,刚出窑的红瓦立即被抢购一空。

1964年白河大地震、1977年赛洛玛台风,不少窑场被震垮、吹倒,钢筋水泥建筑取代传统砖瓦,瓦窑业沦为夕阳产业,传统老师父凋零,窑场纷纷外移,窑场烟囟也像骨牌般地,1支接着1支倒下。

今天的六甲乡中华路旁,仍可以看到几座砖瓦窑的遗址,烟囱或许依然屹立,窑体却因道路拓宽、或年久失修而毁损,湮没在漫生杂草下,真正还有在烧制的,只剩3家左右。

作品注入创意 打造艺文场域

传统砖瓦市场严重萎缩,瓦窑业者出走,承续百年家业的兴华砖瓦窑第5代传人陈世纮,却不愿向命运低头,2002年底,就与妻子阮洁雯开始投入传统窑场的转型,为六甲窑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陈世纮以砖瓦窑业为主体,在传承闽南式建材外,成立“居广陶”,注入年轻人的创意,发展出生活陶艺作品,吸引年轻的消费者,也开放场域提供艺术家进场创作,2005年入选经济部工业局创意生活事业,并获邀社造年会展览,2006年参加社区博览会创意生活馆展出,如今,陈世纮更是台南县的生活工艺家,作品被收录在台南县政府出版的文化产品型录“生活创意家”中。

陈世纮正积极筹备1个非营利性质的文化学会,结合地方各项资源,记录、推广砖瓦文化,让传统瓦窑场不只能烧砖瓦,也是1个有生态、艺术、文化、历史等复合性功能的场域,找回“瓦窑之乡”的春天。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