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孩子,31个机会》序

一个血泪与欢笑交织的 真实故事

文/吉米.崔利斯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当我撰写本文时,美国西部某州的州长正在发表就职演说,指出该州有许多不适任的老师和学生。但是他说,别担心,说他和他的内阁保证让他们负起责任。问题是,该州拥有全美最多的老师与学生人数,阅读测验的分数却是全国最低,学校和图书馆支援评等也是最低,然而他的演说里完全没有提到。或许他认为,提高威胁会比增加书本效果更彰。

有一回我和邻居在晚餐后的聊天里,谈到了这位州长的演说。我的邻居在美国东北的一所学校担任校长第一年,她的农村与城郊学生参加新学生能力测验,分数在全州名列前茅。所以三周前,州立教育委员会决定督察他们学校。

我的邻居告诉我,教委会主席乘着一辆高级豪华礼车来到学校,对师生给他的热烈欢迎无动于衷。他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自以为是拿破仑再世般地巡视他们学校中、小学各班级,完全不跟任何人目光接触,高傲地批评孩子们的拼字和笔迹。结果,《都会报》派来的随行摄影记者隔天的评论是:“这次参访是我从事这份工作以来最粗鲁、无礼的一次。”

也许有人会对这本书──《31个孩子,31个机会》有所质疑。如果读者有空读完它,或许会感到惊骇,就像现代教室的多数评论家一样。但是首先,爱诗美夫人那间留有子弹孔的教室,跟这些评论家或教育官员自己求学时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校园改变、学生改变、家长改变,学校行政单位也都改变了,然而,老师和测验分数不应该改变。

我怀疑,如果这位万能的州长和教委会主席身历爱诗美的处境,会怎么处理这些挑战:

当吐温娜提的妈妈坦言,已经六个月没有用皮带抽打顽皮的吐温娜提,但是下定决心当晚一定要痛揍她一顿;

当爱诗美必须自掏腰包购书,以便在班上设立图书馆,让孩子们能有教科书以外的选择,但是同时又必须提防孩子们偷书,尤其是那些连一本书都没有的孩子们。

当举办校外教学时,遭到帮派威胁围攻,而校长却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袖手旁观。

当校长告诉她,教育黑人小孩跟教育白人小孩不一样。

当五年级班上的孩子带了一个两岁的弟弟来上学,家里只剩因暴力被拘捕的父亲,没有人可以照顾这个幼儿。

《31个孩子,31个机会》这本书不是写给单纯无知、畏缩软弱的人,或重生的理想主义者,也不是一本教学指引,而是一本充满血泪与欢笑的真实记录──一位芝加哥小学老师教导三十一个五年级生的感人故事。

由于这是一本个人日记,因此并没有因为出版的缘故,而美化情绪性的内容。作者把最真实赤裸的一面呈现给读者,有光明也有黑暗。作者坦承,在教室里,不需几分钟,她可以从慈爱的母亲变成吃人的怪兽。然而,即使是俨然变成怪兽,爱诗美吞噬孩子的方式仍然别具一格:机智、威胁、音乐、诗文、噘嘴、赞美,以及永远不变的──每日例行的文学浸淫。

在这本谈论教育的书中,最清新、独特之处是,作者并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四十年资深专业小学教育家,而是一位急进、活泼、既天真又世故、善于同理儿童、时而欠缺理性的年轻新老师,但是她从来不会落后时代潮流。

有些人主张,唯有回到过去强记死背的学习方式,才能达到今日社会冀望的测验成绩。那么,像爱诗美这样大胆挑战制式课程,最后,当爱诗美的三十一个子弟兵参加“爱荷华基础技能标准化测验”,成绩如何呢?她的电子测验游戏、棉花糖球城堡、泡泡节、包寿司……这些教学活动的成效又是如何呢?这就必须靠身为读者的您自己去判断、思考了。最后,请求上帝、所有的州长和学校董事委员会主席们,请你们也一起评判、思考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普天下的父母都有一个愿望,“孩子,你要比我更强!” 当才艺教育、学校教育都不能满足父母的当下,理财教育兴起。《理财教育越早越好》值得父母重视。
  • 对于零用钱,孩子和父母会有截然不同的回答,孩子嚷着“多多益善”,父母则认为“过犹不及”。父母常常为了究竟要给多少而苦恼,最后往往只能根据年龄、年级、孩子管理金钱的能力给零用钱。


  • 这本书的作者柯林.坎贝尔,在骨子里其实仍是个来自维吉尼亚州北部的农场男孩。我们在一起时,总免不了会分享各自的农场故事,从施洒粪肥、开牵引机到放牧牛群,我们之间永远有说不完的农场经。
  • 我的小儿子汤姆十三岁的时候,我们家已经渐渐改吃植物性食品。某一个星期天早上,汤姆从好友家过夜回来,他跟我们说了一个故事,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 我所知道的大部分安亲班,都是让孩子写写功课、再写评量,积极一点的安亲班甚至会千方百计拿到学校的试卷,让孩子先写,一再重复写过这些评量试卷的孩子,回到课堂上考试,一看到一样或类似的试题,连想都不必想,很快的就可以把答案直接填上,考出来的成绩也都不差。
  • 我自己当妈妈后的现在,台湾环境变得很复杂了。虽然日子过得比较好,一切都科技了、效率了。其实,也就是更单一、更无聊了。
  • 生命是一连串失落的考验,失业、失婚、失去亲人、失去健康。看似失去外在事物,其实是失去自我身、心、灵的某一部分。在复原的路上,承认失落,寻找意义;重整新自我,重建新关系,完成悲伤的任务,将不难发现,Less is more!
  • 【编按】人在世间之所以不安,就是怕失去。对一个人而言,最难面对的失去是生命的丧失,

    自己的或亲友的。在人生路上,不论是你、我、他,不论是认识的、

    不认识的,大家同船共渡。长期从事安宁疗护的苏绚慧在

    《生命河流》一书中,与大家分享如何走向这个人生丰收的时刻

  • 阅读保罗.霍肯的新书《看不见的力量》,从最后第八章〈重建世界〉一路往回读到名为〈来自群众的礼物〉的序言,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方式。
  • 1960年代,拉夫拉克爵士(Sir James Lovelock)开始检验地球做为单一生命体的可能性,他后来命名的“盖亚假说”(Gaia hypothesis)大大影响了生态学。这种假说宣称地球会创造适合生命的条件,展现自我组织和自我管制的质素,类似于活的有机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