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力量》序

反过来,然后连起来

文/褚士莹
【字号】    
   标签: tags:

阅读保罗.霍肯的新书《看不见的力量》,从最后第八章〈重建世界〉一路往回读到名为〈来自群众的礼物〉的序言,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方式。

印度教义里认为“毁灭”有“再生”的含义,这就是为什么三大神祇之一的湿婆(Shiva),是风暴和闪电之神,手持弓箭,是善也是恶,能用千种草药为人兽治病,发怒时却会伤害人畜草木;额头上的第三只眼平时是闭阖的,若是睁开,世界就归于毁灭。虽然毁灭是痛苦的,但随之而来的再生与创造,却充满欢娱。

作为一个NGO(非政府组织)工作者,轮到我参与的时候,面临的是早已百孔千疮的世界,所以只能以一介“重建者”的角色自许;而每一个充满理想的社区工作者,脑海里必然有对灾难之前的想像,想像一个或许存来不曾存在的美好世界……因此站在重建的位置上回头读这本书,也没什么不可以了。

本书的原文书名意为“神圣的不安”(Blessed Unrest),其实是作者引自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的一句话,她是我从小就观赏并崇敬的编舞家,有一回她对另一位受到挫折的编舞家友人Agnes de Mille说的话:

“你知道,我们是艺术家,我们从来不知满足,这种奇妙的不满引领我们前仆后继,让我们生命力更加旺盛,这都是拜不安之赐…… ”

就是这一股想重建正义的力量,让我们在面对毁灭之时,反而生出希望与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的世界里,竟然有一百万个民间组织因为公民自由、社会正义及环境保护而存在,即使每个组织看起来都是独立而不相关的,就好像一个一个的单细胞生物,但透过网路、手机简讯、社群网络,这些看似独立的社群组织,却开始产生关联,就像作者引用法国生物学家冯斯瓦.亚寇(François Jacob)说的一句话:“每个细胞的梦想,是变成两个细胞。”这说明了为什么我参与计划的地点,远在卢安达,在英国,在缅甸,在印度,但是每次回到台湾或到中国大陆,我都给自己一个功课,去和这些在非营利组织里努力的人交朋友,分享我的所见所闻;如果可以,我希望串联世界上的另一个角落,虽然不同文、不同种,那些为着同样的使命而默默努力的另一群人,也能透过现代科技认识彼此、互相打气,甚至有一天能彼此探访、互相拥抱,因为知道自己不是这个宇宙唯一的生命体,就不会那么孤单,就变成了两个细胞,甚至有朝一日演化出手脚,拥有更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连结,虽然从作者口中听起来,是个十足西洋的社会运动历程,其实更加贴近东方哲学思想。我认识的一位禅师,开口闭口总说“珠玉之网”,其实《广佛华严经》里说的这张网,就是这一百万个民间组织,每个组织都是看似独立存在的一颗珠玉,但是“其网之线,珠玉交络,以譬物之交络涉入重重无尽者。”

如果把每个努力重建世界的参与者比做一颗珠玉,那么这个社会运动的共同体,就是一张悬满宝珠的网,互相呼应,彼此映照。当我为每一个社区付出一份力量的时候,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不再只是代表自己的生命,而是涵摄了所有大千世界。我其实没有、也不能创造什么光亮,只是自觉地擦亮自己的表面,让自己能够吸收一些这个世界的阴暗,反射一些这个世界的光亮。

是的,企业必须学会对地球友善,但是在这同时,社会运动者也要学会对企业友善,对另一个社会运动者友善,对好的政府友善,对不好的政府更要友善,就像一个细胞学会对另一个细胞友善,才能有共存的可能,否则只有共亡的命运。而这种理解带来的力量,极可能就是我们重建这百孔千疮世界最好的武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收集余英时先生的英文论著,初衷本是为了自己更全面地学习他的治学方法和理解他的论学旨趣。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觉得,如果能将这些论著译成中文,也许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 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史学一向是最光辉的一门学问。但时至今日,史学在中国竟大为衰落了。必须指出,现代中国史学的衰落并不是一个孤立而凸出的现象;实际上它只是整个学术荒芜的一个环节而已。
  • 普天下的父母都有一个愿望,“孩子,你要比我更强!” 当才艺教育、学校教育都不能满足父母的当下,理财教育兴起。《理财教育越早越好》值得父母重视。
  • 对于零用钱,孩子和父母会有截然不同的回答,孩子嚷着“多多益善”,父母则认为“过犹不及”。父母常常为了究竟要给多少而苦恼,最后往往只能根据年龄、年级、孩子管理金钱的能力给零用钱。


  • 这本书的作者柯林.坎贝尔,在骨子里其实仍是个来自维吉尼亚州北部的农场男孩。我们在一起时,总免不了会分享各自的农场故事,从施洒粪肥、开牵引机到放牧牛群,我们之间永远有说不完的农场经。
  • 我的小儿子汤姆十三岁的时候,我们家已经渐渐改吃植物性食品。某一个星期天早上,汤姆从好友家过夜回来,他跟我们说了一个故事,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 我所知道的大部分安亲班,都是让孩子写写功课、再写评量,积极一点的安亲班甚至会千方百计拿到学校的试卷,让孩子先写,一再重复写过这些评量试卷的孩子,回到课堂上考试,一看到一样或类似的试题,连想都不必想,很快的就可以把答案直接填上,考出来的成绩也都不差。
  • 我自己当妈妈后的现在,台湾环境变得很复杂了。虽然日子过得比较好,一切都科技了、效率了。其实,也就是更单一、更无聊了。
  • 生命是一连串失落的考验,失业、失婚、失去亲人、失去健康。看似失去外在事物,其实是失去自我身、心、灵的某一部分。在复原的路上,承认失落,寻找意义;重整新自我,重建新关系,完成悲伤的任务,将不难发现,Less is more!
  • 【编按】人在世间之所以不安,就是怕失去。对一个人而言,最难面对的失去是生命的丧失,

    自己的或亲友的。在人生路上,不论是你、我、他,不论是认识的、

    不认识的,大家同船共渡。长期从事安宁疗护的苏绚慧在

    《生命河流》一书中,与大家分享如何走向这个人生丰收的时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