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专注”与发现“真我”

文/琼恩‧波利森科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专注”就是在行动中冥想,同时抱持“活在当下”的态度,允许人生毫无限制的开展,而不预设立场。它意味着清楚觉察并接受当下的情况,对于新的变化亦然。这种感知形式和我们平常看待世界的方式极为不同,通常,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见解与信念,而非事实本身;那就好比嚼着菜单,却误以为吃的是菜单上的菜一样。“专注”是一种放松状态,并同时关注着内在世界的想法与情感,以及外在世界的感知与行动。

“专注”:行动中的冥想

“专注”就是吃东西时专心享受食物,而不思其他;散步时,敞开心胸去体会身体的律动,以及周遭的景物、声音及气味。在一些我所协助的静修活动中,学员都会被我邀请参加一趟安静、醒觉而无“目的”的散步,既没有目的地,也没有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的“目标”就只是单纯体会走路的过程。当我们从大自然的细微处发现宝藏时,多数人都会为寻常事物的奇妙发出赞叹,并开始用新的耳朵去聆听,新的眼光去观看,如孩童般单纯地享受经验。

只要看儿童玩耍,就会发现行动中的“专注”。也许他们玩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碗;对成人而言,碗是一种容器,应该放在某种橱柜里,但对孩子而言,碗有着无限可能,倒盖着放就变成鼓,侧着放就变成轮子,在幻想中,碗还可以变成摇篮、水桶或飞往月球的太空船。对孩子而言,所有的事物都很新奇;反倒是愈自以为什么都懂的我们,愈会故步自封,而不愿意体验生活中的变化。

运用“专注”必须要改变态度;快乐并不在于完成一件事,而是享受其间的过程。对压力成瘾的人而言,此一观点可能和他们习惯的处事模式完全格格不入。然而,一心多用不仅使人反应变慢,效果不彰,而且很容易不小心出错。

事实上,我们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虽然人的思绪可以在许多事情间来回跳跃,但一次却只能专注一件事,所以不论就思绪来来回回或低效率而言,一心多用都是在浪费时间。以边开车边讲手机为例,研究人员已经证实,人的反应速度即使只延缓一秒钟,也足以致命;另外,你若为了检查电子邮件而停下手边工作,稍后就得花上10到15分钟才能回到之前的工作状态。以下是出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暨心灵导师佩塞斯基安(Nossrat Peseschkian)所说的一则小故事,它以博君一粲的方式归结出一心多用可能造成的问题:

巴哈伊教创始人的儿子阿博都巴哈在一次旅行期间,受邀与一家人共进晚餐。主人的妻子满怀善意,希望表现她超凡的厨艺。可是,端出菜肴时,她向大家致歉,因为菜烧焦了。原来她做菜时,一边阅读祷词,祷告能特别成功地烧出一桌好菜。阿博都巴哈和蔼地笑着对她说:“祷告是件好事。不过下回进厨房祷告时,请参照食谱。”

与其分散做菜与祷告的过程,结果两件事都做不好,倒不如专心做菜,反而更能表现出真正的虔诚。卡巴金博士成功地将“专注”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做为减压疗程的一部分。后来我们在自己的临床疗程中加入他的方法;25年后,我的人生也因此获得改善。

运用“专注”的方法

步骤一:每天练习

请挑选一种活动,例如刷牙、淋浴后擦拭身体、吃水果……任何事都可以,只要像冥想般专注地从事该活动;请时时留心地试试看!一旦融入当下的体验,你将惊讶于一颗李子尝起来竟会与平常如此不同!

步骤二:拥抱当下

培养觉察能力,然后掌握心思之所在,借此你可训练自己时时存乎专心。比方说,你需要利用步行至公车站的时间规划一天的行程,这是个有意识的决定,那么在心里做计划时,请不要陷入无谓且只会导致紧张的反刍思绪中。

如果不需要做计划,那就单纯地融入当下,专注于呼吸,轻松吐一口气,并感觉呼吸与走路时的律动。如此走了一会儿之后,你的步伐会愈来愈自在,也许走两步吸一次气,走两步吐一口气,或选择其他适合自己的节奏。当你将注意力扩及周遭的树木、浮云、行人时,它们也可以做为固定心思的“锚”(即专注的焦点);但要注意不做批判,只是单纯地享受当下。

步骤三:觉察思想与身体的反应

在你运用“专注”的过程中,难免又会分心,因此学会观察心思的动向,也是一种觉察的练习。我们在第三章已从最基本的层次(即肌肉与自主神经系统)开始培养“专注”,现在我们要学习观察导致身体变化的思想,它们可分为两种:

‧无害的想法:“晚餐吃什么?”、“看电视或看书?”这类想法随时都来来去去,对身体起不了作用,无关紧要。

‧有害的想法:“我和太太(或先生)为什么合不来?”或“我的病恐怕无药可救。”这类想法肯定会反应在身体上,引起恐惧、内疚、愤怒之类的情绪,因为它让我们脱离当下,并转化为情绪表现在身体上,影响力极大。
 

摘自《关照.修复心灵身体》张老师文化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杨蓓还在辅仁大学念书时,我们就经常讨论人生与人生的挑战。她是非常用功又很能自省的学生,我看得出来当时她已下定决心要研究并解开人生的奥秘。
  • “逃避与执著”这个问题经常在我们的生活里出现,因为人往往看不见自己在逃避什么,也弄不清楚自己为何执著,这样的心怎能自由呢?又哪来的勇气改变?我们的心若希望获得自由,就要正视逃避与执著,生命才会有所改变。
  • 看着维莉的故事,又把我拉回当初我参加无国界医生组织的那一刻:因为一个事件或一个画面,让我们埋在内心深处的怜悯被触动。大部分的人在当下会感同身受,也许会难过、也许会捐一点钱,希望别人能因我们心中的痛有所救赎。但是愿意成为那一个救赎的人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向前跨一步说:“我要到前线去服务。”这前面有着千百个理由可以让我们逃开,大概只有傻子愿意这么做。
  • 人因为有需要,而变得贫穷。从出生开始,我们必须吃,必须喝水,需要别人给我们关怀,给我们爱。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Abraham.H.Maslow)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一生,随着成长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包括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隶属的需求,到自尊、自我实现及最高层次的灵性需求共六个层面,都需要被满足。
  • 中国古代第一奇书《推背图》,有值得玩味的谜语,也有精彩的绘图搭配及卦意解读推演。它预言了唐朝至今、直至未来攸关朝代兴衰的大事,奇准无比。一千多年来,《推背图》以绝妙的预言和精深的文笔吸引无数读者,历久不衰,可说是人类智慧的巅峰之作。
  • 我和洪兰教授一样,是不买股票的人。如果我逛书店时,看到此书的书名《投资大师罗杰斯给宝贝女儿的12封信》,肯定不会引起我的兴趣。结果,我读了它,完全是因为我相信洪教授会翻译这本书一定有她的道理。果然,我发现这12封信中所透露的智慧,对所有年轻人都将很有助益。
  • 你当然需要了解周遭的情况,具备对世界的认识,知晓历史,但是更重要的,你需要了解做为一个个体,你是谁。在镜子里好好的端详自己,问自己是什么驱动着你?假如你能了解它,在危机到来时就不会灭顶。请同时观察你对错误的反应,下次你可以反应得更有建设性一些。
  • 念书以后,偶有挫折感觉落寞,顶多5分钟,外向个性使然,心念立即就被其他的新鲜事所占据。回想中,即便是一些空档,脑子里的疑问和自我对话,也从未暂歇,与自己相处和与人相处一般自然,常常觉得天底下有做不完的事,怎么会有“孤单”、“寂寞”、“无聊”这些字眼。
  • 一般而言在亲密关系里,女性很容易扮演讨好的角色,整个的生存价值,并不是由自己来建构的,而是建筑在别人的认知上。当她讨好成功时,别人觉得她装可爱装得还不错,于是喜爱她。
  • 琼恩对健康及天然有机生活极感兴趣,再加上她在医学方面的学术专长,使她在往后慢慢发展成形的整合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领域中,占据了领先的地位,而整合医学也是我个人所热衷的志业。《关照身体‧修复心灵》一书出版至今已经过了20年,是一本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而且早已进驻大学与医学院的课堂、医院诊所,以及成千上万读者的家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