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樂活族:尋找適合自我的生活方式

高橋祥友(Yoshimoto Takahasi)

人氣 13
標籤:

雖然說目前的工作很有成就感,但也不是永遠都能如此,逐漸步入退休的年紀,也該考慮下一步該怎麼走。

因為有精神科方面的專業,所以很幸運的,比一般白領階級的選擇更廣泛。參考前輩的範例時,大多也是延續生涯規劃,以另一種形式從事精神醫療。

最近,我突然開始打算在五十歲後半左右退休,投入以往一直很想嘗試的興趣。到時候孩子們都能夠自立,剩餘的人生終於能隨心所欲的安排了。

我當初並不是為了追求名譽地位才進入醫學院,一般人或許都會認為醫生都很富裕,但其實僅是少部分的開業醫生,我們不過是大學畢業後在醫院工作的公務員罷了。

只要能有些許零用錢買幾本喜歡的書、看幾部想看的電影,就非常滿足了,就連平常的用車也開了20幾年了。

高中時期,我曾認真的思考過要組成『前往尼泊爾無醫村,實施肺結核義診』,但當時根本沒有治療結核病的經驗,也或許沒有『尼泊爾無醫村』這個地方。倘若日本有需要我貢獻一己之力的地方,我一定會義不容辭的前去幫忙!

抑或投身開發中國家,像這種許多人僅因疾病傳染或飢餓而便去寶貴生命的國家,在精神醫療方面的資源比例一定很少。

向JICA(日本國際協力機構)應徵資深志工,前往開發中國家參與精神醫療事務,也是不錯的選擇。

或是把心願稍微縮小一點,在某個車站前大樓裡租個房間,當作辦公室,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進行診療,靜靜的度過剩餘的人生,對我來說或許是最接近現實的計畫吧!

有一位比我年長三歲的精神科醫生,我一直都非常羨慕且尊重他的生活。在市中心開業,但並沒有積極開拓事業的野心,而是儘可能在許可的範圍內,親自對每位患者進行仔細的問診。

光是這點就非常令人值得尊敬了,但除此之外,還擁有相當明確的人生使命。對於精神醫學史抱持著相當大的興趣,經常涉獵許多文獻資料,每年均持續發表學術價值極高的著作,無論是精神醫學的世界、或是生命倫理及哲學領域,都獲得相當高的評價。

我相信在未來,這位前輩所從事的工作內容,一定也都會持續贏得極高評價。

就世俗眼光而言,所謂大醫院的精神科主任、或是大學教授等社會地位,都被這位前輩視如糞土,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每次遇到這樣的人,都彷彿看到精神科醫生的理想形象。

相反的,如果是遠離這種踏實的生活方式,像浪人般自我放逐於深山裡,以吟詠俳句度日;或是知名大畫家高更獨自前往塔西提島,在帆布畫下當地人事物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吸引人的另類想法,但對我來說應該是不可能實現的。

舉了那麼多例子,簡而言之,步入中年勢必會遭遇各種人生難題,不只是自己而已。

一定有不少人會抱怨著『明明就很努力的生活著,但為什麼只有我會遇到那麼多煩人的事情』,但其實周遭的其他人也會遇到各種煩惱,如果陷入只有自己最不幸的狹隘想法裡,這份壓力重擔就會越來越沈重。

所謂的中年期,可說是暫時停下腳步、或是放慢腳步,同時回顧以往生活方式的最佳時期。

以往像拼命三郎似的生活,往後能否以同樣的生活方式繼續下去?或是稍微修正以往依循的軌道,這應該是個逼迫自己再度思考的最佳時期吧!

但也不需要給予太大壓力,倘若太過勉強,也許身體會突然亮出黃牌,不但失去了健康,還造成身心失調,真是得不償失。

被迫面對自我、且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中年期的使命。在冷靜回顧以往自己曾做過的事情時,也同時重新整理:往後能做什麼、始終未能做到的是什麼、唯有自己才能做到的自豪優點又有哪些等,一一達成這些課題,才有資格前往『中年達人』之道。@(本文結束)

摘編自 《下一站,不再為公司而活》 大好書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與巴菲特共進午餐(8)
經理人的二十四堂必修課(8)
21世紀綠能新經濟力(2)
21世紀綠能新經濟力(3)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