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談親子閱讀的方法

演講/洪蘭(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整理/林梅英
font print 人氣: 1110
【字號】    
   標籤: tags:

科學研究發現,兩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潛移默化地學習新事物,是為內隱的學習。因此,家長應該以身作則,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身教。親子共讀,有助於幫助孩子培養出背景知識,作為正確判斷事物的依據;而保持家庭溝通管道的暢通,則有助於減少悲劇的發生。

*大腦科學認知學習的功能

洪蘭教授對腦科學特別有研究,透過科學的實證研究,從大腦神經認知科學來解析孩子的學習行為,推論出「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洪蘭認為,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善大腦。從大腦示意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每個區塊負責不同的功能,而當某一種功能不再使用之後,就會被其他的部分分割、占據。

一個喪失一隻手指的人,負責指令該指頭的大腦區域就會被其他手指瓜分。而適當的訓練,則有可能讓大腦指令重新復活。為了幫助中風的母親,洪蘭翻譯了《改變是大腦的天性》這本書,藉由書中的方法,努力地、持續不斷地復建,母親完全擺脫了半身中風的症狀。

*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

洪蘭認為,模仿是最好的學習。有人以為現在孩子還小就讓他做壞事,等到懂事再來教他,其實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因為兩歲的小孩已經長出學習事物的神經元,耳濡目染之後,她們就會學會。

有一回,洪教授要去開會卻錯過校車,便搭上了學生的車下山,途中遭遇交通狀況,學生的兒子好奇地問爸爸,為什麼沒有罵人?由此可見,父母平時的言行會強烈影響孩子的態度。因此,他希望家長必須注意身教,以身作則。

閱讀的內容,只要是好書就可以,但需屏除暴力、血腥的部分。當孩子小的時候,跟孩子一起看書,引導孩子思考,導正孩子的觀念,是很必要的。她舉了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當兒子閱讀了《基督山恩仇記》這本書時,她告訴孩子,此書傳達的重點不是報仇的過程,而是表達「人生是等待與希望」這樣的內涵。

*從孩子角度看世界

洪蘭提醒家長從孩子角度看世界。她建議父母放軟身段,蹲下來以關愛的眼神看孩子,以同樣的角度為出發點,孩子才能明白父母說甚麼。另外,洪蘭也認為,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每個孩子開竅的時間早晚不一,她希望家長不要操之過急,培養興趣最重要。另外,她也希望學生不要跟別人比,要跟自己比。

*背景知識影響判斷力

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家長宜陪伴孩子成長,養成孩子的閱讀學習。她現場秀出一張直書的圖片,分別是12、13、14,然而,在數字13的左、右兩邊分別加上A與C,因為外界環境不同,「13」便可被解讀成「B」。因此,她鼓勵學生課餘時間閱讀課外讀物,培養更多的背景知識,以正確判斷所遭遇的事物。

*親子溝通的管道暢通嗎?

洪蘭舉例說,廖玉蕙教授曾在聯合報上寫了這麼一件事。小學時梳著辮子,被男生惡作劇剪掉一根辮子,一路哭回家,原本以為母親會安慰他,沒想到媽媽看到她之後跟她說:「人家為什麼剪妳的辮子不剪人家的辮子,都是妳平常跟人家隨隨便便。」從那以後,她把自己與母親溝通的心關起來長達20年之久。

藉由這個故事,洪蘭要告訴普羅父母親們,不要凡事從別人的眼睛來罵自己的孩子,那會讓孩子什麼話都不跟家裡講了。一般的父母往往如此,當孩子被勒索,父母首先問:「為什麼勒索你而不勒索別人?都是你平常太墮落。」她形象比喻這種狀況是:在外面被人家打了一頓,回家再被揍一頓。

假如孩子發生事情而不告訴家長,去問與她同樣年齡、同樣經驗的人,獲得的餿主意只會把事情越搞越糟。如果親子的溝通管道暢通,事情發生了,父母便能夠以自己的經驗、知識來幫助孩子,事情也就能夠解決。


*世界因為你而不一樣

面對在場聆聽演講的一百多位教師,洪蘭教授說:「教師是志業,而不是職業,世界會因為你而不一樣。如果你開啟了別人的心智,世界也會因為孩子而不一樣。」她引用義大利詩人但丁的話作為品德教育的註腳:「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但知識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剛剛結束長長的年假,除了孩子之外,父母親的收心操也十分重要。一下子面臨孩子開學和自己的開工,不免也會有些許不適應。而且父母親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所以在回到工作崗位的時候,爸媽們也要注意自己的情況。以下介紹幾個親子穩定收心的好辦法。
  • 信任、耐心、責任感、自信心和投入,是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的5種重要的幼兒品德。
  • 許多父母認為,讚揚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鼓勵他們取得成就。然而,美國一本育兒著作認定誇獎孩子要注意方式,過多讚揚不利孩子成長。
  • 到底做全職媽媽還是兼職媽媽?這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有了新的結論。最新的一項澳大利亞研究顯示,有兼職工作的媽媽養育的孩子最健康。

    這項研究訪問4500名母親及其學齡前-5歲的子女。研究中不僅記了錄兒童身高、體重等資料,同時分析他們吃零食及看電視等習慣,並於兩年後再次進行調查。

  • 家中有十幾歲的孩子,恐怕是父母最頭痛的事情了。父母和子女之間關係的轉變非常之快,以至於你無法跟上形式的變化。如何「對付」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並沒有唯一的黃金規則,不過可以試試下面的九招,讓你成為一個「高效」的家長,同時成為孩子的表率。
     
    1. 記住自己的角色:父母。你的職責是保護自己的小孩,同時幫助他/她準備好長大成人。比成為孩子的朋友更加重要的,是父母要成為一名領導者和一位充滿
  • 我們常認為資優生、有創意的孩子都是天生的,但是研究顯示,很多資優孩子在成長背景中,家庭教育和品格教育的養成是讓其優秀特質發光發亮的主因。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就是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的利器。
  • 古人云:「寓教於樂。」雖然現今父母親,無須刻意隨時給孩子來個心理建設教育,但至少可給予孩子適當的學習機會與典範,而不是一昧放縱其玩樂慾望,甚至滋長暴力行為的幼苗。
  • 只要掌握好幾個秘訣,鼓勵嘗試、慎選媒體、勿比較、樂觀其成等,就可以讓孩子輕鬆養成好習慣。
  • 為自己的寶貝選擇最好的托兒所,為人父母總是傷透了腦筋。就算經過貨比三家,也很難確定自己選擇的托兒所合不合適?
  • 把握好教育時機,能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社交能力和培養其他的一些良好習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