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無求生以害仁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167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1),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註釋】
(1)志士仁人:懷有大志和仁德的人。

【語譯】
孔子說:「一位懷有大志和仁德的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只會不惜犧牲生命而成全仁德。」

【研析】

道德和生命孰輕孰重?人的元神不滅,在漫漫長河的生命歷程中,同一個元神扮演過無數的生命,生死只是每個角色的始終,而元神這個真正的自我,卻是本來就具備仁德的。如果人能由著理智清醒的元神主宰著,堅守正道,顯露出本性,自然能以道德為重。生命固然也重要,也該珍惜,但真正的永恆,真正的自己,卻是元神、本性和心性道德的修養。人在每一次關鍵時刻的選擇,不就是心性的昇華與墮落的選擇嗎?甚至一思一念也都決定著人生命運的浮與沉。

人對於道德標準、價值體系有不同的認識,其選擇和歸宿也就不同。哪一天人在生活歷練中認識提高了,合於正法正道了,道德標準、價值體系就會接近其元神的本性了,這時人自然能有最正的見解,選擇和歸宿也就能最理智、最真切了。所以撥開層層迷霧,去除種種人心,以及為私為我的種種執著、顧慮和怕心,大概就能見到真性了吧!這時就算是失去生命,元神也會堅守著正道的。

【延伸思考】

1、人的精神意志是很主要的。有人遭受打擊,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失去信心;有人越挫越勇,再接再厲,面對挑戰,信心堅定。如果能意志堅強,堅守正道,那就無法阻擋,能表現大無畏的精神。試舉一個歷史上能表現大無畏精神的例子。

2、有過瀕死經驗的人,往往能更坦然面對死亡,以更開闊的胸襟面對人生。想想看:什麼樣的道德觀念、價值體系的人最怕死?為什麼會這樣?人間是人真正的家嗎?能貪戀沉迷其中嗎?

【歷史故事】

精忠報國的岳飛

岳飛是南宋一個家喻戶曉的的將軍,他曾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年少時的岳飛孔武有力,能拉開很重的弓,父親見他具有天份,又講義氣,便說他:「你將來會是個大有作為的人,受君王任用,但卻可能會因為忠義而為國報犧牲。」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一天,岳母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而「精忠報國」正是岳母親對兒子的希望,於是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記著這誓言。

岳飛解開上衣,請母親下針。岳母問:「你怕痛嗎?」岳飛說:「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岳母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遠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後來,岳飛應召入伍,便接連打勝戰役。岳飛心中最大願望,就是恢復中原。不久,金將兀朮率軍進攻常州,於是康王又派岳飛帶陣殺敵,收復了健康。他上奏書給皇帝請求中興漢室,討伐金兵的事業就此展開了,中原百姓聽到消息,奔相走告歡呼慶賀。

但是,奸臣秦檜卻一再向皇帝進讒言,建議與金兵議和,於是岳飛連接十二道金牌,心知高宗心意已堅,不禁潸然淚下。秦檜認為只要岳飛一日不死,就會盡全力阻撓和議,於是他便處心積慮要置岳飛於死地。最後,他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父子一併處死。直到紹興末年,太學生程宏圖上書訴訟岳飛的冤案,宋孝宗才頒詔恢復岳飛的官職,還給岳飛清白。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說:「讚許他人言論的忠厚誠實,這樣的人,你能確定他是真正的君子嗎?或者只是外表端莊的人而已呢?」
  • 坐席沒有擺正,就不坐。也許有人會覺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過於吹毛求疵。其實不然,當人在自己漸漸偏離正道的一思一念沒有意識到或把握住時,便會造成更大的偏差。
  • 漢朝的魏其侯竇嬰,是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堂兄的兒子,為人十分好客,漢景帝剛即位時,他就擔任詹士的官職。
  • 朋友死了,沒有親屬宗親打理葬事,無可歸葬,孔子說:「喪事由我來料理吧。」 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之類貴重的東西,除非是祭肉,否則也是不拜的。
  •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1)。」 朋友之饋(2),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論語‧鄉黨第十》)
  • 戰國時代,有一次楚頃襄王到蘭台去遊玩,宋玉、景差兩位有名的辭賦家陪侍在側。這時有一陣風吹來,頃襄王情不不禁敞開衣襟,讚歎地說:「這風真是涼快,是我和百姓一起共享的吧?」宋玉不以為然,因為頃襄王近來沉溺享樂,荒廢國政,又聽信小人讒言,放逐他的老師屈原,正想找機會勸諫他,於是借題發揮說:
  • 子路使(1)子羔(2)為費宰(3)。子曰:「賊(4)夫人之子(5)。」子路曰:「有民人(6)焉,有社稷(7)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8)夫佞(9)者。」 (《論語‧先進第十一》)
  • 齋戒沐浴的時候,要穿明潔的衣服,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改變日常生活的居處。
  • 違背自己的良心活著,對古人而言,是生不如死的,與其這樣,還不如隱居,但隱居對於道德修養不高的人也非易事,因為隱居對他而言,並非怡然自得,而是無盡的寂寞和饑寒。而現代人,也可不必隱居,很多人懂得拒看惡質的電視、報紙、電影、書籍等,它亂它自敗,我自清不跟它亂......
  • 孔子說:「我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等的分別。」孔子將禮樂教化向所有人敞開,配合「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學有專精的有孔門四科十哲、七十二賢人,開中國古代私學、平民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