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加國談育兒】

「利誘」妥協讓孩子更蠻橫

高雲林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9月17日訊】有人說經常撒潑、耍橫、大發脾氣的孩子是家長寵慣出來的,當孩子的要求不被滿足時,他們多半會大喊大叫甚至又哭又鬧,有些家長心一軟就向孩子妥協了,而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的「要挾」就拿「利誘」對付,這些做法不僅使孩子沒有變好反而使其更變本加厲。

孫先生40歲才有了兒子,老來得子自然對其是寵愛有加,孫先生不僅把大量時間花在陪兒子上,而且對兒子各種要求都是盡力滿足,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哭鬧時,孫先生根本就捨不得訓斥,只能轉而「利誘」。

逛街時兒子看到遊樂場非得要玩,死活賴著不走,孫先生就說:「走,咱不在這,爸爸帶你去買玩具」,「利誘」兌現後,兒子還是覺得以哭鬧要挾更好。兒子去別的小朋友家看到人家的玩具火車也想要,非得讓老爸給買個,不買就不幹,孫先生心疼兒子隔天就買了個玩具火車,孫先生妥協更助長了兒子的嬌蠻任性和使用威脅手段。

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王女士不是馬上答應,她會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則堅決拒絕,並且告訴孩子為甚麼不合理,給孩子一些經受挫折的機會,有時候孩子哭鬧,她也不理會而是做自己的事情,等待孩子平靜下來。

有一次,洋洋晚上看動畫片入了迷媽媽催她去睡覺也不聽,於是王女士就直接把電腦關了,洋洋大哭,嚷嚷著要再看一集,王女士告訴她:「看電腦時間長了對眼睛不好,洋洋的眼睛就看不清東西了,明天再看好不好?」洋洋不聽,哭鬧著要再看一會,王女士就坐在旁邊不再理會她,洋洋看媽媽態度堅決,使了一會性子後就不再堅持,乖乖去睡覺了。

孩子喜歡要挾父母是因為他曾經要挾成功過,倘若孩子哭鬧幾次未成,便會意識到要挾無用, 就會放棄這種方式,如果父母的「利誘」兌現或對其「有求必應」,就會助長孩子這種行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移民加拿大八年的June是一個12歲男孩Kevin的母親,同很多家長一樣,June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操了不少心。許多家長往往只注重對孩子智育方面的培養,而June認為,思想品德的培養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
  • 9歲的Peter是個誠實聽話的好孩子,多次得到過學校老師的讚揚,提起兒子,郭先生的臉上浮現著驕傲的笑容。 郭先生對兒子的要求比較嚴格,當看到兒子的壞習慣時馬上就指出來,Peter也很聽話,意識到了錯誤很快就能改掉。
  • (大紀元記者高雲林報導)金金和同齡的年輕人比起來責任心要強很多,他懂得體恤父母,知道照顧老人,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向金金的媽媽請教育兒經驗,她說其實沒有甚麼特別的,也就是從小就得培養他的責任心,尤其一個男孩子,如果沒有責任心,是會很累人的。
  • 安妮是位強悍的媽媽,平時在家裏說一不二,對孩子事無鉅細都要過問清楚,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孩子的自我隱私意識增強,母子間的關係也越漸緊張。
  • 現今社會是個大染缸,怎麼能讓一個單純善良的孩子不被渾濁的社會所污染,我感覺關鍵是讓孩子遠離「污染源」。 遠離「污染源」不是逃避社會,是遠離容易給孩子造成「污染」的人、事或環境。
  • 【編者按】許多父母來到加國,希望給孩子開闢一個美好的未來。經歷了艱苦打拼,事業漸漸走上了正軌,卻在同時忽視了子女的教育。我們開闢【華人加國談育兒】這個欄目,分享家長們在加拿大育兒的心得和體會,歡迎讀者朋友投稿。Canada_editor@epochtimes.com
  • 風言是一個很稱職的中學教師,對學生的教育非常到位,不論是學生的修養和學習成績方面,她都能關注的很好,所以,很多年以來,在學校和學生家長中,一直是很受敬佩的。
  • 欣欣從小就顯得比同齡孩子能幹,而且獨立能力也很強。當別人家的孩子還在到處跑著玩,沖父母撒嬌耍賴時,欣欣就已經儼然一個小大人,煮飯收拾家務樣樣行。 欣欣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從小跟著母親一起生活。欣欣的母親高女士說自己從不慣著孩子,從小就把孩子當大人看待,平等的對待她,所以就培養了女兒獨立生活的能力。
  • 慈母嚴父,是中國古代家庭中,在子女教育方面家長雙方的態度,那時,家庭中的男主人是一家之主,父親是有絕對權威的,是威嚴的,而母親則往往是相夫教子,相對來說比較對孩子是很慈祥和藹的。世事變遷,不知道從甚麼時候起,很多的母親變的越來越嚴厲,而父親卻相對越來越慈祥。到底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夫妻如果不能很好的溝通,往往會出現矛盾,因而也讓孩子不知所從。
  • 良好的習慣會讓人受益終生,孩子小的時候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安娜在孩子很小時就很重視培養他的好習慣和獨立能力,她要求孩子自己穿衣疊被,清潔個人衛生,自己的房間自己整理,東西用過後要放回原處,孩子能做的,父母從不代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