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傳貝殼鑲嵌 陳甫強駐校園進社區

文/攝影 : 賴月貴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

看著螺鈿工藝在父親螺鈿大師陳志升引領下傳入臺灣,在新竹盛極一時而今日益凋零,陳甫強為了不讓這門藝術就此沒落,和社區發展協會以及學校合作開班授課,期望這項手工藝術能繼續承傳。

紅木傢具上、紫檀掛屏上,閃耀珍珠色澤精雕細琢的孔雀、鳥獸、花草,都是以貝殼為材料,運用螺鈿工藝精製而成。臺灣螺鈿工藝大師陳甫強說:「我們用的貝殼的種類主要的是珍珠貝,它是屬於天然的顏色,經過了很久很久都不會變,它有一種七彩、有一種光澤,很炫,像珍珠一樣很漂亮。」


螺鈿工藝生活化,運用在面紙盒上。(攝影:賴月貴)

螺鈿是中國傳統的手工技法,一般俗稱為「貝殼鑲嵌」,以美學為基礎,將貝殼內層經裁切成花、鳥、蟲、魚、文字等各種圖案,貼於器物表面做裝飾,經磨光後使其透出貝殼的自然色澤,再依設計圖稿進行刻貝,最後上漆,經過多道繁瑣過程才得以完成,做成傢具、屏風、文鎮等高級藝品。貝殼本身所具有的高貴質感,施作於珍貴的紫檀、黑檀、紅木等硬木上,古代只有達官貴人及大戶人家才能擁有。

臺灣的螺鈿工藝是由香港師傅陳志升傳入,傳至第二代陳甫強和陳甫民兩兄弟,曾在新竹盛極一時,但由於製作過程耗費工時而日益凋零。

見證螺鈿工藝興衰

陳甫強娓娓道來螺鈿工藝的歷史。他說,螺鈿工藝在西周即已流行,至唐代由中國傳入日本,很受日本人喜愛,加以不斷發揚,自奈良、鎌倉至江戶時代,出了不少著名匠師,而在當代的日本,螺鈿更被廣泛應用於現代和古典風格的器物上。

另一方面民國38年(1949年)後,螺鈿工藝大師陳志升移居香港,其後帶領一群香港師傅應聘來臺,傳入了螺鈿技法。民國50年代,新竹縣是木工傢具產業的重鎮,螺鈿工藝與木製傢具緊密結合,奠定了興盛時期。

陳甫強說,當時名聞遐邇的美軍黑貓中隊、美軍顧問團等國外友人,驚豔於螺鈿的精巧細緻,爭相購買,尤其有一種放置在床尾的樟木箱子,鑲嵌著美麗貝殼,讓美國人非常喜愛,俗稱「美國箱子」。直到中美斷交,螺鈿失去了美國市場。

1970年代,臺灣製造的紅木螺鈿傢具外銷,在日本市場活絡了起來,其後10年光景,臺灣股市上衝萬點內需市場看好,成組的茶几、酒櫃、神明桌,鑲嵌著亮麗螺貝的高檔傢具已成為臺灣富裕的指標。

1991年後,為了取得低廉工資許多傢具產業西進大陸,螺鈿產業快速凋零,螺鈿工匠為求溫飽,不得不紛紛轉行另謀生計。為了不讓這項藝術就此沒落,陳甫強退而不休,和社區發展協會以及學校做結合,開班授課。期望這項手工藝術能繼續承傳。

盼技法受政府重視

陳甫強介紹製作貝殼厚度不同,可以分為「厚螺鈿」和「薄螺鈿」等兩大類,厚螺鈿所使用的貝殼較厚,製作時要在木料上先挖出和貝殼形狀一樣的凹槽,將切刻好的貝殼嵌入,比較費時,也需要較高的手工技法。目前在臺灣和越南所製作出來的螺鈿作品,指的就是厚螺鈿。

而「薄螺鈿」亦稱為「貼貝」,即將貝殼裁切出圖案後直接貼在器物上,技法簡單,容易脫落不耐久,日韓大量生產的即是「薄螺鈿」。陳甫強說其實真正傳統的螺鈿工藝應該是指「厚螺鈿」。

由於政府鼓勵,螺鈿工藝在日韓蓬勃發展,反觀臺灣,「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陳甫強說:「我們擁有了正統可貴的技法,卻得不到政府單位的重視,在國際上儼然成了孤兒,連到大陸購買原料都感受到差別待遇。」

陳甫強感慨的說,何時才能讓真正有心保存、發揚傳統藝術的人活得有尊嚴?他期盼這樣的心聲政府單位能聽到。

父親心血是傳家寶

陳甫強的父親陳志升擁有一手精湛的雕嵌技法,備受國際推崇與典藏,當年我國贈送約旦和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的禮物就是他的作品。陳甫強一直以父親為傲,然隨著歲月流逝,父親逐漸老邁,身體大不如前,他才發現父親的作品都被銷售出去沒有留下。

2008年文建會拍攝臺灣工藝薪傳錄,記錄螺鈿工藝在新竹的發展,藉由這個機會,陳甫強得知在陽明山中山樓典藏了一座父親創作的木雕屏風,事親至孝的他請求文建會人員幫忙洽談,當用輪椅將年邁的父親推到屏風前,他看到父親顫抖的手撫摸著屏風上的熟悉紋路,興奮的說:「對,這個是我做的。」陳甫強內心有說不出的激動,他體會到什麼是「傳家寶」。

用力推廣 以免失傳

陳甫強於2009年父親陳志升過世之後,秉持著「我再不努力,螺鈿工藝就真的要失傳了!」的信念,發願要延續螺鈿工藝的傳統,並決定向下扎根,自費來推廣螺鈿的製作教學。

所謂德不孤必有鄰,有很多人被陳甫強傳承藝術的精神所感動,「振興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呂賢輝和裡幹事張裕勝等人都熱心的為他規劃推廣方法,他們一起去拜會市長和文化局長,希望能透過公部門舉辦大型活動,先讓新竹市民認識什麼是螺鈿工藝,進而擴展到全臺,甚至全世界。

陳甫強到學校社團教螺鈿工藝,希望這門藝術能向下扎根。

陳甫強有一位很知心的朋友陳尚斌任教於新竹高商,透過他的介紹感動了新竹培英國中的師生,不但成立了螺鈿工藝社團,更成立團隊架設了一個網站,研究題目是「臺灣螺鈿薪傳大師——陳甫強」。

培英國中吳梅芬、段延芳兩位指導老師與五位學生(陳允儒、張家齊、何怡珣、黃筱琳、饒允誠),他們跟著陳甫強學習做螺鈿,在專題研究的網站中,撰寫了超過4萬5000字的內容,並拍攝了1600多張的照片,內容豐富詳盡。

陳甫強感動的說:「這份專題研究對於螺鈿工藝發展的介紹,相信在世界上是極少見的,而在臺灣更算得上是首部最完整的螺鈿歷史。」

不受利誘 根留臺灣

陳甫強的一位朋友曾將其螺鈿作品帶到大陸展示,大陸官員驚豔不已,多年來聲聲催促、力邀他前去指導,開出年薪200萬及種種優厚條件,但陳甫強都不為所動,他要將螺鈿工藝根留臺灣,他覺得這是他的責任與使命,如果走了,不但對不起一群對他情深意重的朋友,臺灣的螺鈿工藝也就完了。

看到日韓等國家對文化資產的重視,反觀臺灣的大環境,有時不免讓人感到悲涼,但陳甫強總是懷抱希望,他說,好不容易看到大家共同努力露出一線曙光,他會一直堅持下去,絕對不會放棄。

--轉自《新紀元》http://www.epochweekly.com/b5/275/10754.htm
*PDF版訂閱一年52期美金$10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新唐人電視臺舉辦的「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亞太初賽。有18位好手脫穎而出。這些入圍選手將有機會可以前往紐約登上音樂家夢寐以求的卡內基音樂廳,爭取最高榮耀與一萬美元獎金,以及受邀在決賽後舉行的「華人之星獨唱獨奏音樂會」演出。
  • 古時為故里造橋鋪路被視為善行義舉,時空遞嬗的今天,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祕書長林秋芳憑藉著20年來在文化部門工作、策劃多起大型展覽經驗,在兩年半前,舉家返回宜蘭礁溪故里定居,也在當地灑下一把文化藝術的種子。
  • (shown)出道兩年,10歲的陳彬睿寫了50多篇影評,得到「最年輕的影評家」稱號。應邀參加好萊塢動畫片《馴龍高手》新片宴會,陳彬睿在群星燦爛的宴會上游刃有餘,在眾星矚目中採訪了動畫片的導演和主要演員,最開心的是進門時得到兩個玩具,出來後還有玩具!
  • (shown)張俊傑說,繪畫不是技術而是心術,做一個善良、正直、率真的人是繪畫的基礎,藝術的境界走到高處,表達的是對自然與萬物的愛。提升自己的心靈,與自然結合,不斷提高層次,是沒有止境的。
  • 攀越聲樂巔峰喜踏神韻之路--訪藏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圓曲(1):藏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圓曲艱難曲折歌唱之路。一首氣勢恢宏的歌,深沉高昂卻飄然出世的感覺,彷彿一切塵囂都已遠去,只有這天籟之音。圓曲的聲音世上罕見,像是來自天上,使人身心震撼,進劇院的時候人們帶著沉重的負擔,走出劇場的時候,使人通體舒暢,背後像是長了翅膀。
  • (shown)(續)攀越聲樂巔峰喜踏神韻之路(下):榮獲第三屆全球華人聲樂大賽金獎。圓曲憑藉天賦、刻苦和追求,從偏遠的西藏山區到國內聲樂的最高學府中國音樂學院歌劇系,從大陸的中央民族歌舞團到海外的西班牙,又到世界頂級的意大利聲樂大師班成了著名聲樂教育家卡洛.貝爾卡基的得意門生,後來他在意大利成為優秀的歌劇演員和男高音歌唱家,可以說是登上了聲樂的巔峰。2009年圓曲參加第三屆全球華人聲樂大賽,他一舉拿下金獎。圓曲把他的歌唱的生涯和他的人生經歷娓娓道來,回顧往事無限感慨。他感到藝術水平的提高,更來源於精神境界的昇華,無求而自得。
  • 文化中心、社區大學伴隨著人們身心靈的成長,提供了重要的養分,這些積澱已經成為許多臺灣中壯年和新一代成長過程中共同的記憶。在這些成長記憶的培養土上,許多人投入了相當的心力去澆灌,使得文化的養分均霑庶民的身上,賴萬鎮先生是其中樸實又光鮮的一棵常青樹。
  • (shown)喜愛東方藝術的俄羅斯畫家楊安東來到臺灣,不會入寶山空手而回。拿起毛筆,汲取東方繪畫的精髓,他鍾情於國畫創作與新技巧的開發。中國畫所表現的東方思維與人文情懷,尤其是國畫的美學思想與意境的營造,已融進他獨特的、既寫實又寫意的水墨畫作中。
  • (shown)接待WASC考核官的飛天藝術學校校長、主任看上去都氣質高雅,老師們也個個都精神飽滿,臉上洋溢著自信的活力。一查簡歷,這些老師很多都是來自劍橋、普度、史丹佛等名校的博士、碩士,藝術老師也來自世界一流的藝術團隊。飛天學生不但成績突出,氣質更是出類拔萃。學生們舉手投足和言談舉止間都有一種傳統的貴族氣息。這在現代化、自由化的美國,哪怕是其他私立學校也是很少有的,這讓WASC官員們感到很詫異。
  • (shown)「林來瘋」的突然颳起,令球迷驚喜,也讓人震驚。假如不是因為傷病無人上場,坐了兩年冷板凳的林書豪差點被逼得去當牧師。林書豪帶給不同的人們以不同的驚喜,從東方元素到美國夢,再到信仰追求,每個人從他的故事中都得到了啟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