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醜

張天泰 (大學講師、文字工作者)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J. Dewey)曾對於「醜」的美學進行討論,並提出對藝術品表現在於形體與對象間的「相互滲透」的見解。

思想家杜威不僅對藝術美學有獨到看法。上述的這兩個概念也可連結到教師的教學經驗活動,融入第一線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將其轉化為教師個人的實踐性教學藝術活動。

「醜」有其自我世界的深度

四年前,我在弱勢學童國中、小課輔工作圈服務。不可諱言,一般人皆是好美而惡醜,有些老師對於梳妝打扮較為乾淨、整齊,長得秀氣的小朋友(世俗定義為美的孩子)更樂於親近,而面對流鼻水、身體發出臭味、衣服骯髒的孩子(世俗定義為醜的孩子)較為冷落。但我卻發現,一個世俗定義為醜的新台灣之子小玲,她在所謂的醜之內,有其自我世界的深度和能量。

小玲是個連學校班導師都冷落疏離的孩子,因家庭環境特殊,父親為黑手,母親為越南女性,家境貧苦,造成她「醜」的表面樣貌。但在一次機緣中,我卻看到小玲運用藝術繪畫,展現了源自於「醜」的自我世界的深度。她用小小的手,畫出如同外界定義為醜的父母樣貌,但在布滿不完美的線條構造中,卻有種動人的奇異美感。那種美已不是世俗審美觀所能定義,它是一種描述真實的生動呈現,一筆一畫中皆應驗了杜威所說的:「醜有其自我世界的深度。」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藝術品

杜威還強調,藝術家在選擇材料的創作歷程,包含自己獨到的眼光,是一種溶入的歷程。事實上,教師教學藝術活動如同藝術品創作的歷程,老師必須擁有獨到的眼光看待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懂得因材施教去引發孩子的天賦能量。這都是老師深思過「特意安排」的教學藝術方法。而孩子與藝術品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孩子的生命能量較一般藝術品更強大,老師必須更有智慧與技巧地運用教學藝術去引導這些尚未成熟、活生生、有主體性、會思考、會和老師頂嘴的「藝術品」。此過程正是杜威提到「相互滲透」的概念一樣,老師和學生的生命經驗互相滲透,因相遇,使彼此生命產生改變的能量。

回到新台灣之子小玲的故事,小玲因繪畫獲獎,被保送到國中美術資優班,早已不再是從前那個因家境窮惡,導致身體發臭、衣服骯髒,常常頭低低、講話小小聲,那個沒自信的小玲。因為小玲,我的教學生命樣態也改變了,從此我不再用世俗定義的美醜當作審美觀,來決定我對待孩子的態度,或斷定一個孩子未來的發展。

我想,我和小玲在教學藝術的引導互動中,師生產生了「相互滲透」的作用,彼此生命經驗也發生了重組與改造的歷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高職老師上課管教學生,遭學生拿手機側錄並回嗆、po上網。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學校老師會不會因此事件,而開始害怕管教學生?學生偷拍管教情形po上網,老師會不會介意把事情弄大,從此不去管教翹課不守規矩與一時迷惘走錯路的學生?而這種惡性循環所造成的教育惡果將由無辜的學生來承受,不是噬血的媒體。
  • 有個流傳已久的網路笑話,內容大致是:一個臨時抱佛腳的考生,考前到孔廟拜拜,希望能有好成績。當成績單發下之後,他的成績依然不如理想,有人提醒這位考生:「你求錯地方了,要考英文怎麼去拜孔子,孔子又不懂英文!」
  • 再次代課的因緣,我遇見了昔日輔導過的學生偉豪。上課時他沒帶課本,只得無奈的遵循舊例,先讓他到教室後面罰站,他倒是挺安分的站著聽課。我不由想起當年那位幾乎被老師放棄的孩子:父親酗酒成性,母親長年在外工作,一直是年邁的老祖母照顧著他。當年他的父親對老師出言不遜, 又強烈干涉老師對學生的管教,深深的傷了老師的心,以致於老師幾乎要放棄他……。
  • 網路資訊分享的初衷是平等、友善與共享。在網路打破人我分際之下,勢必得重新檢視與安排某些倫理與秩序。因此,怪罪張大春與賈伯斯,以權威姿態高高在上,甚至傷害小女孩或大學生研究與報告的熱忱,如此的迴響,大有人在。但是一個友善的環境,該如何架設彼此的界線呢?畢竟自由發聲的社會裡,「尊重」是必要的,也不能漫無紀律與省思,這些絕對是無法迴避與忽視的問題。
  • 即使絕大多數的師長都不贊成國中生談男女感情,課堂上屢次諄諄告誡應該把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尺度,仍舊有同學形成「班對」或陷入難解的三角習題中,為捍衛自己的「愛情」,不惜與父母師長反目成仇。
  • 東方教育以課本為主,老師擁有至高權威,注重知識的累積和灌輸,以成績為重,培養學生嚴格、嚴謹的精神。西方教育,課本只是引子,以實用知識為主,注重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信、自主的精神。換言之,中式教學以授課為主,美式教學以互動為主,反映出不同的教育觀念。 
  • 在學校輔導室已超過九年了,所輔導的學生,大都有情緒、人際、家庭問題,而問題家庭的人數逐年增加,單親人數也逐年攀升。雖然我四十幾歲了,但還是無法釋懷我已失去母親,黃曆年回娘家年味已不再有媽媽的傷感。
  • 課堂上亢奮、躁動的氛圍讓我開始厭煩給一年級上音樂課了。以後每次上課時,為了管好紀律,我經常以十分嚴厲的語氣大聲的責怪或呵斥學生。記得那天,我在一年級的音樂課堂上對學生講完了「要做一個認真、善良的孩子」之 後,心想:小朋友們年齡這麼小,懂得什麼叫「善良」嗎?
  • 近年來課堂上所接觸的學生,特質越來越往兩個極端發展,一端是非常知道要用功,成績是學習的唯一目的,很功利;另一端是非常的自我中心,每天看起來都很快樂,喜歡輕鬆愉快的事。坦白講,若校園中的常規漸失,學生個個我行我素,老師有時很難進行課程的講授。
  • 生活的壓力與煩惱總是壓得我們透不過氣來,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得到快樂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