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明察秋毫

陸文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509
【字號】    
   標籤: tags:

【釋義】形容一個人能洞察事物的本來面目,而瞭解事件的真實情況。

【近義;反義】毫末必辨 洞幽燭微;草率了事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來到齊國對齊宣王大談如何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的問題,齊宣王不理解。

孟子問齊宣王:「您不忍殺一頭發抖的牛,而下令用一隻羊來代替。這樣的善心就足以統一天下。」

孟子接著又說:「有人向大王報告說,『我力大無比,可舉起三千斤重的東西,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把秋天鳥獸新長的絨毛的末梢看得清清楚楚,卻看不見眼前的一車柴草。』您相信這話是真的嗎?」

「當然不能相信。」齊宣王馬上回答說。

「您的好心使禽獸沾光,而不能使百姓得到實惠。這到底是甚麼原因呢?其實,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沒見到一車柴草,是沒有用眼睛去看的緣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您不願施恩惠的緣故。所以,您不用道德來統一天下,是您不願意這樣做,而不是不能這樣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