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伶:孩子聽話,應該這樣教(一)

張岳、蕭可羅蘭崗
font print 人氣: 20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6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岳、蕭可羅蘭崗報導)5月28日,陳姝伶博士專程從北加州趕到南加州羅蘭崗紐約人壽廖彬淳大樓,為現場約50位家長做了2個多小時的親子溝通免費講座,並贈送書籍。

真的是孩子不聽話嗎?

陳博士開門見山,講了一個家長們最關心也是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小孩子爲什麽會「不聽話」?她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有誤區。其實對于5歲以下的幼童,很多時候幷非他真的「不聽話」,而是因爲家長講的事情他聽不懂,以他幼小的年齡,他無法理解大人所說的話。或者也許他聽懂了,但是他做不到。家長有時幷沒有真正從幼兒的角度去考慮,才造成了這樣的「誤會」。

告訴孩子要做什麼 而不是不要做什麼

和孩子的溝通是需要技巧的,陳博士表示,這和幼童的信息接收、信息理解能力有關。舉例說明,如果家長想對孩子說:「不要去碰那個獎杯。」在孩子單純的思想裏面,他很可能接收不到「不要」這個詞,他很可能真正接收到的是「碰」這個動作。這時候家長必然會生氣,因爲剛剛講過的事情孩子就違背了,怎麽這麽「不聽話」!懊惱不已。其實這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的誤解。

對于小孩子,如果用「不要」去約束他,其實是變相的提醒他去做。所以跟孩子對話的時候最好說「你應該去做什麽什麽。」比如孩子好動,應該跟他講:「我喜歡看到你好好的坐在椅子上。」如果孩子在屋子裏跑、尖叫,應該對他說:「我喜歡看見你慢慢的走,我喜歡你用小聲音跟媽媽說話。」這樣的溝通一定是既溫馨又非常有效果的。

心平氣和的與孩子溝通

也許家長即使照上面的辦法講了,孩子又重複犯錯怎麽辦?其實小孩子重複犯錯是很正常的,因爲他的天性就是如此。當孩子犯錯時,大多數家長很難做到心平氣和。但是,帶著情緒教育孩子,孩子的耳朵會關起來的,孩子會想逃避,會懺悔,會委屈,會哭。陳博士提醒所有家長:當在氣頭上的時候,絕對不要跟孩子講道理,因爲你的態度直接導致孩子聽不進去。小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即使他明知不對,可能好奇心導致他忍不住要去做。對于這樣的情况,建議多多包容,耐心說服教育,孩子長大一些後會逐漸變好。

小孩子爲什麽會犯錯?

這是歷來幼兒教育中令人困擾的問題。在陳博士看來,小孩子犯錯的原因是:他幷不知道什麽是對的,他得有一個學習過程,在學會正確的舉動之前,他可能會嘗試很多「錯誤」的舉動。

比如孩子在學校打同學,有些家長教育孩子時把他的手也打兩下,問:「打人痛不痛?」他們認爲這樣可以讓孩子「將心比心」的改正錯誤,不再去打同學。可是,很多情况是,家長幷不知道孩子爲什麽要打同學,如果弄明白背後的真正原因之後再對症下藥,效果會好很多。問清楚孩子犯錯的原因,然後教他正確的方法,這是家長的責任。

假設一個場景,孩子打同學是因爲同學搶他玩具,那麽他是在下意識的用「打」的方式保護自己的玩具,就像大人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産一樣。在這個假設場景中,家長就應該教會他有哪些正確的方式可用來保護玩具,比如,可以大聲抗議,嚴肅的跟同學講不要搶,引起老師的注意,從而避免孩子犯下「打人」的過錯。

孩子「不聽話」是想讓你關心他

在很多教育實例中也存在這樣的情况:有些孩子用「不聽話」的方式來引起家長的注意,其實是他們感覺缺乏關注,認為父母對自己關愛不夠。尤其是家裏有兩個以上的孩子時,家長可能應該考慮一下是否有這種因素,是否自己平時偏愛某一個孩子或冷落了某一個孩子?弄清楚原因之後,很容易就能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了,所以不要武斷的認定孩子「犯錯誤」或「不聽話」。

大孩子頂嘴是獨立意識的增強

大齡孩子,如高中生,「不聽話」可能是他不贊同父母的觀點,也就是中國人所謂的「頂嘴」。按照西方社會的觀點,「頂嘴」其實是一件好事,這說明孩子在表達自己的獨立想法。很多華人家長是移民來到美國的,家長自己從小成長于東方環境中,而孩子從小成長在西方文化中,也許是由于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一些衝擊。

孩子「頂嘴」代表他表達出不同的觀點,這正是一個好好交流的機會。家長切記:抓住這樣的機會,通過這種機會好好溝通,多聽取孩子的獨立想法,既有助于瞭解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又增加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密程度,消减代溝的存在。

身教重於言教

在教育中,施教者會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比如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什麽樣的人才。其實,家長的行爲會直接導致教育最終的結果,家長的行爲是一種抉擇。比如,孩子本來不善言談,家長希望孩子的口才好,那麽應該從小鼓勵他多多講話,鼓勵他說服別人,包括說服家長。所以一旦這個孩子出現「頂撞」的言辭,家長千萬不要馬上反感,也許這正是他改善自己口才的一種練習,當然,前提條件是要注意正面引導。

另一種相反的情況,有些孩子的話特別多,這時家長不應該不讓他講話,而是應該引導他在什麽場合講什麽樣的話,這會避免産生相反的效果。否則,他可能又變得寡言少語了。

善用Time Out

假如「頂撞」真的發生了,家長很可能在不知覺中産生情緒,這時,建議家長千萬要冷靜下來,time out(暫停)一下,躲開一下,讓自己的心情完全平靜下來後,再與孩子互動交流。time out其實是生成一個緩衝的餘地,避免新的隔閡與誤解。在兒童教育中,家長是主動方,time out就是要求主動方在帶有情緒的時候,給自己關禁閉。

(陳姝伶博士畢業於台大社會系社會研究所,1991年在Oregon大學取得幼教博士學位,著有「教出這樣的好孩子」一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常覺得家中的青少年對父母的態度冷淡或不耐?親子關係如能處理得宜,父母也可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朋友。
  • 情感教育(Emotional Educaiton)是教育的世界趨勢,被看成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在教育過程中關注被教育者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教育個體的健康發展。但由於情感教育不像知識教育那樣具有可視性和測量性,往往易被家長們所忽視和不夠重視。
  • (大紀元記者肖甜綜合報導)您是不是心疼寶貝的爸爸媽媽?不小心寵壞了孩子可不是件好事兒。其實給不懂事的孩子上規矩,恐怕是為人父母最頭疼的事情之一了。給孩子立規矩不能框的死死的,也不能過於任性;具體需要對孩子深刻瞭解後再做相對應的規定。
  • 最近參加「愛的書車」巡迴宣導研習會議,講師的內涵和準備的資料非常充實。其中,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講座陳老師提供的資料,大大震撼了我的心靈,資料提到:「每一個學生都必須有深度和廣度的閱讀」。
  • 孩子成長到幾歲才可以放心讓他們獨自在家?其實,沒有特別年齡標準,主要取決於孩子的獨立性、適應能力以及他們的心理成熟度。也許一個13歲的孩子還不喜歡獨處,一個15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招朋引伴邀請朋友到家裡來玩耍。
  • (大紀元記者肖甜綜合報導)每個媽媽都是愛孩子的,可是在孩子的眼睛裡,你是不是一個好媽媽呢?來看看甚麼樣的媽媽不受寶寶「待見」吧:
  • (大紀元記者肖甜綜合報導)任何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說謊,更不會鼓勵孩子的謊言。但是,怎麼做才能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又不縱容孩子說謊呢?
  • 現代父母奉行愛的教育,不願意打孩子,但又不能放任不管教孩子,到底父母要如何孩子管教才適當呢?臨床心理師提供父母教子五大心法,有效管教卻又不傷親子關係。
  • 許多人都知道,外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與中國的傳統式教育有著極大的差異。而移民到加拿大的父母更是時常在電視和生活中接觸著不同的教育方式。加拿大的父母往往採用「愛心教育」,不吝嗇給予微笑和鼓舞,卻不會溺愛孩子,而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主。他們的教育滲入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孩子無時無刻不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期待和要求。以下是一些加拿大父母育兒的簡單例子:
  • (大紀元記者馮閱編譯報導)「如果別人都去跳橋,你也跟著跳嗎?」幾乎每個問這個問題的父母都會被反駁說:「每個人都這樣,為甚麼我不能呢?」我們的媽媽正如大多數家長一樣,希望我們成長為不受社會壓力、周圍環境影響的有主見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