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田園「風光」

作者:方靜

著眼點不同,結果也不同。每一個起心動念,都不可不慎!(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95
【字號】    
   標籤: tags: , ,

冷鋒過後,晴朗暖和、陽光燦爛的一天,妹妹、母親與我,陪同小侄子遠離都市水泥叢林,前往偏鄉農村去體驗拔蘿蔔。沒想到,這次考核的不是技巧,而是人性,一樣的田園,卻有不同的「風光」。

我們先到認股的A區。指定範圍之內,皆為股東所有,因此,按部就班、循序漸進,開始動手採摘。過程中,不論大小、不分美醜,一律照單全收、概括承受。沒有雜音,也沒有異議,只見人人都心滿意足、歡歡喜喜地帶著「收成」離去。

因為想多送些蘿蔔給親朋好友醃漬,所以,一行人又來到B區。此處採取買袋子自助制,只要裝得下、提得動,都可以帶走。看見滿地被棄置的蘿蔔,我們先提醒侄子:看清楚再下手,一旦拔起,無論如何都要負責到底。妹妹打趣說:「沒有父母會對孩子長相不滿意,而丟掉他!」一番話,逗得小男孩哈哈大笑!

拔了一陣,我建議侄子酌量、適可而止,不必裝到「溢」出來,那樣會一面走、一面掉,弄得手忙腳亂、狼狽不堪;而且更嚴重的是會誤入貪心的陷阱,不知滿足!孩子天真、單純,再加上悟性高、一點就通,只是念念不忘要尋找人蔘形狀的奇特蘿蔔,隔天帶到學校讓同學也長長見識!

其實,人的本性原是純淨、善良的;是後天環境改變了人心。一樣是蘿蔔園,在A區呈現出勤勤懇懇、清靜恬淡的景緻;而B區卻顯露出挑三揀四、斤斤計較的狀況,兩區主人的著眼點不同,結果也不同。由此看來,每一個起心動念,都不可不慎!

離開B區之前,一位七、八歲左右的孩子伶牙俐齒、滔滔不絕的問園主:「塑膠袋裝滿了,可不可以用衣袋裝?可不可以用嘴巴咬?」對方聽得瞠目結舌,答不出話來!我恍然大悟──這不就是甲骨文「貪」這個字源的現代版嗎?@#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下圖有四件漢服,你最喜歡哪一件?測測你在異性眼中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什麼吧。
  • 「下生彌勒見,回向一心歸。」這是作者內心最深刻的拜佛感受。深受佛法的薰陶,詩人早已被佛法的博大精深所震撼,而當親眼目睹了石雕彌勒大佛的莊嚴法相,更是下定決心,用心修行,希望得到彌勒大佛的度化。
  • 中國的菜系繁多,各地的美食令人目不暇接。不過,人生有兩道菜,竊以為必須吃之。
  • 孟浩然一生大半光陰都在隱居、交遊中度過。唯一的仕途經歷,曾在宰相張九齡部下做過幾年官吏。讀書練劍、飲酒賦詩、誦經禮佛是他生活的基本模式。他一生風流倜儻,流連山水,無暇整理文集...
  • 每年黃曆的九月九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登高節等。重陽節的歷史由來已久,慶祝的活動也多彩浪漫,包括登高望遠、飲酒賞菊、遍插茱萸等…
  • 看不透世事的糾結紛爭,捨不得過眼雲煙的繁華,輸不起跌宕起落的沉浮,放不下塵封已久的是非。
  •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 有一位留學巴黎的美國女孩寫了一本暢銷書,叫做「向巴黎夫人學品味」。求學期間,她寄宿在一對法國貴族後裔夫婦家裡。最令她感到震驚的是,不管在什麼場合都穿著十分得體的女主人,衣櫃裡面竟然只有十件衣服。
  • 據說瑞典沃爾沃(Volvo)總部有兩千多個停車位,早到的人總是把車停在遠離辦公樓的地方,天天如此。問:「你們的停車位是固定的嗎?」他們答:「我們到的比較早,有時間多走點路。晚到的同事或許會遲到,需要把車停在離辦公樓近的地方。」
  • 曼麗小語:當你繼承的是果園,可以擁有纍纍的果實,當你繼承的是荒原,你將擁有把荒地變成果園的「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