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看懂行為背後的動機

font print 人氣: 13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當一個人可以不執著在別人的行為,而去想想背後的動機時,比較不會錯過真正對他好的人,也比較能夠防著居心不良的人。

念國中的時候,是我叛逆期的最高峰,那時我不只常常頂嘴,也問題不斷,成績一直都是在A段班中吊車尾。我記得有一次,因為成績的問題跟母親吵了起來,母親一氣之下罵我:「早知道妳不想讀書,國小畢業我就把妳嫁給那些沒有結婚的老伯伯賺聘金,現在就不必受妳的氣了。」經過這麼多年,這句話我還是記得很清楚,也記得那時很傷心很傷心的感覺。因為這句話,我更斷定我的母親對我沒有感情,母女間的衝突,隨時都在家中上演。

我一直沒有好好想過,母親說那句話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我認定她就是討厭我,沒有想過一個打算國小畢業就把我賣掉的人,怎麼還會支持我讀這麼久的私立大專院校;我不懂母親的心思,只在乎母親罵我的那段話,那段話一直在我心中盤旋,多年來都沒有消失過。

  • 一個朋友說,他很氣他母親在他失業的時候,講了一句:「原來我養了一隻米蟲。」那句話讓他頭也不回的離家,再也沒有回去過。這幾年我看過很多親子衝突,孩子在意的常常是父母親說的某一句話。

也因為這樣,有好多親子書一直教父母「語言會傷人」,對孩子說話有好多的禁忌。慢慢的我發現有很多父母好「怕」孩子,孩子生氣了,媽媽整個人縮了起來,好像說什麼都不對;有些兄妹打架了,母親不敢說話,在一旁深呼吸,高舉雙手等風暴過去。

然而親子關係不是這樣的,親子關係必須要雙方相處起來都能感到自在,孩子不是碰不得的玻璃,捧在手心,壓力大到讓父母差點窒息。

我是一直到讀了政治之後,在一位老師的說明下,才理解了什麼叫做「菩薩心,與現實生活中之必要手段是不衝突的」。原來我們不能從一個人的行為本身去評斷他的善與惡、好與壞,但是卻可以從一個人行為背後的動機,來看出這個人的善惡好壞。

這一門功課,我從大學開始練,卻在人生中受了很多的傷之後才懂。我看過很多主張要對孩子溫柔、不能大聲的人,從來沒吼過小孩,營造出人很好的樣子。可是,在孩子需要幫忙的時候,冷眼旁觀;在孩子被同儕霸凌的時候,以不介入孩子糾紛為藉口,眼睜睜看著孩子被欺負。

我也看過一個很會罵孩子的爸爸,在孩子受傷的時候,不怕得罪朋友,大聲的說:「走,如果她學不會不打人,我們就不要跟她出去玩! 我們不跟暴力的人在一起,沒有必要為了交朋友而忍受被打。」他在第一時間站在孩子那邊,不管自己會不會得罪人,在看到別人的孩子被霸凌的時候,也會站出來阻止傷害發生。

人的行為、人的臉看起來兇不兇、語氣嚴不嚴厲,很多時候跟心地好不好、會不會騙錢、害人,沒有一定的關係。一直到大學之後,我才開始學著看懂人行為背後的動機,而孩子那麼小,怎麼會懂?

引導孩子思考

我常常會問孩子:「你覺得爸爸這次生氣,是討厭你? 還是擔心你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成為一個大家不喜歡的人?」

我也會在很多的時候問孩子:「你覺得她這樣做,是真心想要害你? 還是只是用錯方法跟你相處?」

「你覺得他是真的討厭你要害你? 還是年紀太小,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用問句去引導孩子,想想每個行為背後的動機,去理解有時候你以為別人就是要傷害你的這件事情,不一定是真的;去理解你以為的好,也不一定是真心的。

不從行為本身來看事情,而用行為背後的動機來看事情時,孩子的人生廣度就會不一樣,不會侷限在一個人的小小動作,就生悶氣好久好久。

有一天我開車載女兒從學校回來時,女兒在車上興沖沖的跟我說,今天功課寫完,要來試用新買的鬆餅機,自己做鬆餅。一進家門,我馬上拿了餅乾,給兩歲七個月的弟弟吃,我陪兒子坐在餐桌,吃餅乾、配牛奶,然後喊著姊姊去寫作業。

女兒看著弟弟手上的餅乾,問我:「我也可以吃點心嗎?」

我溫溫的說:「不可以,快去寫作業。」

女兒有點不開心的拿著書包走進房間,開始寫起了她的作業。她邊寫邊哼歌,等兒子吃完點心後,我進去房間陪女兒,坐在女兒旁邊問她:「妳一回家,媽媽馬上給弟弟吃餅乾喝牛奶,卻不讓妳吃,一直催妳寫作業,有沒有很生氣?」

女兒點點頭說:「一開始有一點點生氣,可是我想妳應該不是不讓我吃,媽媽妳不可能偏心,不給我吃,妳也不可能討厭我,所以懲罰我,應該有別的意思,所以我就不在意了,先把作業寫完再說。」

我笑笑的說:「所以,妳想了想,媽媽不讓妳吃,後面一定有一個對妳好的動機,是嗎?」

女兒點點頭說:「是呀! 媽媽不會跟我計較吃的,那我可以問為什麼嗎?」

我回答她:「弟弟早上到現在,有一段時間沒喝奶了,我想要慢慢幫他斷奶,在他想起要喝ㄋㄟㄋㄟ之前,先給他吃餅乾喝牛奶;但是妳說妳寫完作業要做鬆餅,現在吃了餅乾,不就沒胃口吃鬆餅了嗎?」

女兒像忽然想起來一樣:「對喔∼我要做鬆餅,我竟然一下車就忘記了! 還好媽媽妳有記得,謝謝妳。」

過了一會兒,女兒自言自語說:「還好我有想到,媽媽做事情背後一定有原因的,不然莫名其妙白生氣一場。」

聽到這句話,我笑了一笑,想了想,這麼多年來我難道不是這樣?莫名其妙生了好久的氣,我心中一直記得母親傷我的話語,卻沒有看見母親是因為焦慮我的成績與前途,那些焦慮在我的頂嘴刺激下,沒有半句好話,字字都傷人。

人生有很多怨,有很多恨,往往肇因於氣誰「怎麼對我」,又「說了哪句話傷我」的行為上,卻沒有去看看那些行為的背後,是不是擔心、是不是好意、是不是因為把你放在心上疼。

我一直到了當母親之後才理解,我跟我的孩子都一樣,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克服了自己的盲點,突破自己卡住的那一關,不再堅持別人就該怎麼對我。

當女兒知道,我不管叨念還是生氣,背後都一定是顆為她好的心,不管是心急還是憤怒,都知道她是被愛著的,這才是最重要的,也騙不了小孩,我不用字字句句都戰戰兢兢。

我們不再去看別人行為的本身,而是去看懂行為的背後,看懂母親叨念背後滿滿的愛,看懂自己是被愛的。而當母親的我,不管做什麼,我都問心無愧的知道,自己愛得如此理直氣壯。

─ ─摘自:《孩子只是卡住了:突破教養關卡,就要看懂孩子、協助破關》天下文化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