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痛

作者:杜若
明仇英畫、文徵明書《孔子聖蹟圖》之《同車次乘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55
【字號】    
   標籤: tags: , , ,

每到過年時節,看著國內火熱的過年氣息,住在異國他鄉的遊子,更會想念國內的親人。長長的思念,就像風箏的線繩,一直牽起心中酸酸的感觸,飛向遙遠的故國。那時才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痛。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典故起源於春秋時期,孔子前往齊國途中,聽到一個人正在痛哭,哭聲很是悲傷。於是他們加快馬鞭,尋聲望去,看到一個人身上掛著鐮刀,繫著素帶,正在那裡失聲痛哭。

於是孔子下車,上前詢問得知那人叫丘吾子(一名作皋魚),曾在齊國做官。孔子問他為什麼哭得那麼傷心?原來他是為自己的三個過失,痛悔痛哭。在孔子的請求下,丘吾子就將自己的過失告訴他。

丘吾子說:「我少年時期很好學,遊學天下,等我回來後,才知道父母都已經去世了,這是第一個過失。我長大後,侍奉齊國國君。國君崇尚驕奢,失去了士人的擁戴,而我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這是第二個過失。我平生的至交好友,如今都離我而去,斷絕了往來,這是第三個過失。」

緊接著,吾丘子說了句令後人都痛徹心扉的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大樹想要靜止下來,但是狂風卻不停止;為人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是父母都已經不在了。年華逝去不會從頭再來;一旦至親逝去,永遠也無法再相見。吾丘子為自己沒有盡到兒子的責任,痛悔不已。

這句「子欲養而親不待」從此流傳了數千載,時時敲響著子女的心扉。父母在時,猶如參天樹木,為自己遮擋風雨。當父母去世後,子女的生命情感像被徹底剪斷一樣,陷入無比的哀痛。

老人手部護理老人(fotolia)
父母在時,或許每一通電話都會讓子女感到是負擔。從未想過要溫暖一下父母操勞一生的冰涼的雙手。(fotolia)

父母在時,常常打電話催著回家吃團圓。那時,或許每一通電話都會讓子女感到是負擔。當看著父母步入年邁,行動不方便,依然覺得父母是自己生活的負擔。從未想過要溫暖一下父母操勞一生的冰涼的雙手。

可是當他們不在時,沒有人再催你回家,沒有人再催你吃飯,沒有人再慈愛的叫你的小名,那時才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寒涼透徹心際。想著為父母暖一暖雙手,永遠也無法為他們暖熱。

當父母在時,我從來沒有覺得「女兒」一詞有多特別,有多榮耀,也從來沒有落入到心底,從來都是在心門之外,匆匆而過,轉身即沒。當父母不在時,那時才知道這輩子做女兒,已經做完了。

再溫暖的母愛沒有了,再嚴厲的父愛消逝了,無論自己有多大,都像是世上的孤兒,無依無靠,一直不停地漂泊。父母做的好吃的飯菜,含帶著母愛父愛的年味,今生今世再也吃不到了,成了世上最昂貴的一道菜,即使花盡金錢也永遠買不到的佳肴。

Asian family with adult children and senior parents relaxing on a sofa at home together
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失去了都還能找回來,惟獨生命沒有了,再也找不回來。無論有多大的能力,再也無法把父母從另一個世界找回來。(fotolia)

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失去了都還能找回來,惟獨生命沒有了,再也找不回來。無論有多大的能力,再也無法把父母從另一個世界找回來。無論有多少錢,也買不到一張通往天國的機票。無論多麼想說:「我愛你。」父母也已經永遠聽不到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何止痛殤千載?它會一直痛在世世代代的子女心裡,時時世世提醒著人們,善待父母,贍養雙親。不要留下這輩子做人兒子(女兒)已經做完了的痛悔與遺憾。@*

(事據《孔子家語‧孔子適齊》卷二)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記憶中兒時的廣州,冬天的清晨都是霧氣,從珠江邊蔓延過來,濕氣瀰漫,霧氣騰騰,趁太陽還沒有穿透霧霾,小小的我飛快走在長長的騎樓下,穿越一個又一個窄窄的巷口,像誰都擋不住我的前程一樣,無所畏懼,奔向菠蘿包。
  • 中華傳統的母親花又叫忘憂草。(農糧署桃園提供)
    Yoki幾乎沒有感受過母愛,3歲時父母就離婚了。長大後,她正憧憬擁有一個自己的幸福家庭時,又被嗜賭的母親連累,關進了拘留所。這樣的成長過程,讓Yoki覺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轉機出現了。
  • 來吧,媽媽,和我一起。我們來跳一支舞,旋轉,旋轉,旋轉。跳盡生死,跳盡生而為人的重負,跳盡悲歡與離合,恩愛與情仇,跳盡迷離幻象。待灰燼變涼,我們會發現,我並沒有錯,妳也沒有錯。人世間一切不過是一齣戲。
  • 「為人須憑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燒香點燭;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謹防我鐵鏈鋼叉。」這是我爛熟於心的一副對聯,從小到大不知聽父親念叨過多少遍。此刻重溫,我似乎找到了父親的生命底蘊,也在重新審視父親時認識了獨特的中國教化傳統。
  • 節儉的她,沒有大魚大肉,也不買名牌包,但她全身散發濃濃的親切感和媽媽味,讓我們這些出嫁的女兒,還有取暖的地方。
  • 吃加熱過的隔夜飯,不一定有助減肥。(Shutterstock)
    彷彿我也能聽到媽媽當年的炒菜聲,以及坐在餐桌前的我肚子咕嚕聲。媽媽煮的飯 不僅溫暖了我的胃,也溫暖了我的人生。
  • 母親,是每個孩子心中最深的依戀,是每個家庭最重要的基石,而在這場對法輪功持久的迫害中,多少善良的慈母被迫害至死,讓多少孩子淪為心碎的孤兒,多少家庭支離破碎,難以為繼!
  • 小時候,經常把父親的肚子當成枕頭,躺在他身上,一邊愜意地感受大同牌電風扇的涼風,一邊看電視,十分逍遙自在……這是我努力地回溯,從記憶河流的最上游所打撈起的父子親密畫面。
  • 父親告訴我,人要往高處走,看遠一點,不能只在低處看生活裡的刺,要看 開來。他說:「生活遭遇磨難,不丟人。誰沒有磨難?誰的成長是容易的呢?心要大、要明亮,這樣的人能抓住快樂。」
  • 從小我看著母親解決大大小小的難關,我遺傳了她的特長,沒事喜歡動腦筋。她展示給我的生命價值就是每天不斷地奮鬥,持續地創新,闖出新的局面,才是成功的人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