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過動兒

李政勳  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我們偉偉從小就很好動,幾乎沒有一刻可以安靜下來,爬上爬下,忙進忙出的,而且常常跌倒受傷,他跑到哪裡,大人就得跟前跟後的,生怕他發生什麼意外。他對任何事物都好像很有興趣,但是興趣多半維持不了五分鐘熱度。而且經常發脾氣,有什麼事就大喊大叫,讓人緊張不已。

現在他三歲了,可以上小班幼稚園,我們本來以為是我們的教養方法不對,期望到了幼稚園後,有專業的幼教老師輔導,又有小朋友玩伴,看偉偉的情形會不會變好,沒想到他的行為完全沒有改善,照樣把幼稚園鬧得雞飛狗跳。

後來園長叫我們把偉偉帶回家,說他可能是過動兒,還要我們帶他看醫師,我們實在無可奈何,只好帶他來了。」一個媽媽無奈地訴說兒子的「症狀」。

面對這樣令人頭疼的孩子,父母是最辛苦的了。

父母的態度通常可分為兩種極端,其一是認為從前把孩子寵壞了以致如今恃寵生驕,所以「痛定思痛」,今後要嚴加管教,對孩子的各種不適當行為給予嚴厲的懲罰。如此做法不但於事無補,而且適得其反,孩子更容易發怒,反彈的幅度更大,偏差行為造成更多的困擾;另一種心態則相反的責怪自己,是否懷孕時生了什麼小病未加注意,或者哪裡不小心,以致害得小孩變成今天這樣,所以過度補償,更加憐惜疼愛孩子。或者父母間互相責怪對方管教兒女犯了什麼過錯等,導致婚姻關係的失和。

無論以上哪一種態度都是不健康的,非但無法改善病童的情況,反而可能造成原本就已呈緊張的家庭關係更加惡化。

治療就得煞費不少心思了。對腦部的損傷,中樞神經興奮劑和抗憂鬱劑等藥物有部分療效。然而藥物並非萬靈丹,更重要的是心理與行為方面的治療,這就需要家庭與學校的配合。

在醫師的指導下,在家中和學校裡持續的運用鼓勵、強化、懲罰及消除等行為改變的技巧來幫助病童修正他不良的行為,增進他好的行為模式。並且給予病童心理上的輔導,讓他瞭解他絕不是什麼「怪胎」,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同之處是暫時的,父母和老師會幫助他逐步改善。

而最重要的是家長和老師應該持續的付出愛心與耐心,瞭解這些兒童的不適宜行為乃是疾病的表現,絕非存心搗亂,蓄意破壞,多給包容,少用苛責,尤其不要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一般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症狀如易分心、容易衝動、過度行為等都會逐漸降低,學業也會慢慢進步。父母和老師們付出的苦心一定會得到收穫的。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即俗稱的過動兒,大概是最引人注意的兒童期精神疾病了。它的特徵是:

(一)注意力不能集中

很少能從頭到尾專心完成一件事,很容易分心,不好好聽人家說話,對功課和持續性的遊戲有困難。

(二)容易衝動

經常不經思考就有衝動的行為,而且行為常沒有明顯的目標,經常會大聲喊叫,一有任何需求就要別人立刻給他滿足,有時一分鐘都難以等待。而當人家問他事情時,往往問題還沒問完,他就等不及搶著回答了。行為通常有破壞性或者危險,而且怎麼告誡,他都學不乖,常需要大人跟前跟後的監督,以免發生意外。

(三)過動行為

如過度地奔跑,爬上爬下,煩躁不安,即使坐在椅子上也是扭來扭去動個不停等。

(四)情緒不穩定

常會莫名其妙的生氣,倔強、固執,對長輩的管教有反抗傾向,對挫折的容忍度很低。

(五)動作協調障礙

較粗的動作如騎腳踏車,精細的如綁鞋帶、給圖畫著色等都會有困難。

(六)學習困難

因為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分散,無法專心,學習新事物會有困難。所以這類孩子絕大多數都是在入學時被發現有明顯的學習障礙,老師向家長反應,而被帶來看醫師。

引發這種兒童期精神病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腦部實質組織的損傷或者生化方面的障礙,造成兒童對某些食物過敏;生產過程中因各種問題導致新生兒缺氧,以致腦細胞發展受到阻礙等都有可能。這些病童通常會合併有輕度到重度的智能不足、癲癇、或腦性麻痺等。

生理因素之外,當家庭裡發生變故,例如父母關係的破裂、家人相處的緊張、大人把憤怒發洩到小孩子身上、父母對兒女的管教態度,尤其是學習效果,課業表現太過在乎,給孩子太太壓力,或者父母之間甚至父母和祖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不一致時,都有可能促使此一疾病的發生或者惡化。

轉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一歲大的女兒喜歡跳舞。一聽到音樂,無論何時何地,她的臉上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然後靠在沙發、椅子或父母的腿上,開始左右晃動還有踏地板。有時,她小小的心靈完全陶醉在音樂之中,她的四肢著地來回搖晃,或者小心翼翼地抬起一條腿做出旋轉的動作。
  • 我父母送給我的最有價值的禮物之一不是自行車、狗、BB槍或汽車,而是一個簡單的習慣。他們讓我練習鋼琴。這意味著每個工作日我都要練習一段時間。每天早上,我都會下到地下室,我們心愛的棕色立式鋼琴站在那裡等著我。每週一次,我和一位非常有成就的老師一起上課,他對我的期望很高(有時由於我自己的過錯,我沒有達到他的期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