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命力 】陈鲲生退而不休 辅导社造乐无穷

退休后的生活该怎么规划?现年57岁的陈鲲生选择投入社区营造的工作,过着忙碌却充实的生活…
文/倪健哲 照片提供/陈鲲生
font print 人气: 28
【字号】    
   标签: tags:

“95年度台中县社区营造中心”计划主持人陈鲲生,毕业于政治作战学校艺术系,成功岭服役十年后转考教官。退休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社区营造的领域,为自己找到人生另一个舞台,做自己想做的事。

改变生活 另辟舞台

陈鲲生在成功岭服役时,主要的工作项目就是环境美化、空间规划等,工作十分忙碌,生活日夜颠倒;退役后转任教官,上下班制的规律生活让他不知所措,慢慢的将生活的重心放在照顾学生上,与学生良好互动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至今许多学生还和他保持密切的联系。

1997年陈鲲生从教官的职务上退休,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军人身份。他表示:虽然自己个性很叛逆,但服从性特强,在军中时老是听人指挥,所以退休之后不想再继续听命于人,他说:“虽然家人希望我找工作,但是我不想,就是说我不想再去帮别人做事情。”

平时习惯于到台中美术馆(今国美馆)散步的陈鲲生,在偶然的机会看到侧门上贴着“大家来写村史”的布告,好奇的进去一探究竟,原来是文建会在指导全台湾的十个社区做一个“大家来写村史”的计划,他说:“去的时候正好是他们的期末报告,参加的社团就他们十个社区,所以我就一个人坐在上面听,听着听着很有兴趣。”

会后,陈鲲生想和主办单位要一些资料,承办者却十分官僚不搭理他,受到刺激的陈鲲生,在当下便兴起了自己做社区营造的想法。

锲而不舍 投入社造

然而,从未接触社区营造的陈鲲生却不知如何进入这块领域,正苦恼不得其门而入时,有人建议他去参加研习,于是陈鲲生开始积极的参与各种相关的研习课程,他说:“不管是中研院办的地方志的培训、或者是县政府办的文史、田野调查历史的工作,或者是各社区或社团办的研习课程,我通通都跑去参加,然后在整个研习过程中,问题最多的就是我,我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就是这样,让我知道要怎么做。”

从此陈鲲生为自己开创了另一个人生的舞台,他发挥军人不怕难的特性,克服种种困难,成立了“台湾省新馨文化学会”后,生长于嘉义眷村的陈鲲生,回到嘉义成立“再造竹篱风华工作室”,为他的出生地做保留眷村文化的工作,包括作社区报、社区历史的演讲、整理口述史资料、搜集老照片等。

立全社区居民贴瓷砖彩绘壁面。

由于新馨文化学会的组织章程没有“社区照料”项目,无法从事社区营造,于是陈鲲生成立了“台中县新馨社区关怀协会”及“大肚山台地社造工作室”,推动社区老人与弱势家庭的照料,并以大肚山台地的两个乡七个村开始作社区营造,在他努力的经营下,慢慢的打出了知名度,引起台中县政府重视,主动找他辅导县内社区做社区营造。

辅导社区老人维护健康公园。

于是陈鲲生与亚洲大学合作,标下台中县文化局主办的“94年度台中县社区营造中心”,辅导海线地区的社造,今年则以自己的工作室标下“95年度台中县社区营造中心”,并积极推动台中县山海屯的社区营造。

“95年台中县社区营造中心”计划主持人陈鲲生。

辅导传承 活化社区

陈鲲生表示:社区营造中心必须开六十个小时的课程,包括二十个小时的基础课程,谁都可以参加,然后再为符合条件的社区开四十个小时的进阶课程,有产业、空间、环保、社会福利等项目。由专任的老师定期到社区去辅导,并视各社区的需要,还有执行和辅导两个顾问团。陈鲲生说:“我有一个Team,散居在各地,工作室只有我一个人在做,但是只要去了哪个社区,那个地方的团队就会出现。”

陈鲲生表示,作社造不要指望中生代,农村型的社区要鼓励老人出来,给他们发挥的空间;比较商业化的社区则以小孩为主,因为在带小孩活动的同时,大人们也会跟着参加。因此他组织老人社造团队,辅导他们维护环境;并培训小学生成为“小脚丫导览员”;同时鼓励社区的婆婆妈妈,以当地特产作出美味可口的风味餐…,让每个社区展现自己的地方特色。

瑞井社区小脚丫导览员。

老人照料–彩绘灯笼。

南寮社区以当地特产作出美味可口的风味餐。

除了社区营造的工作外,陈鲲生也重视社区的文化教育。他在自己所住的社区,办过各种才艺班,义务教导水彩、素描、书法、小孩的写作、围棋等,只收班费不收学费,支付开销后,若有结余就举办老人旅游活动,带他们去看别人的社区、观摩学习。

南寮社区老人社造团队。

美术班作品。

陈鲲生对未来没有特别的想法,他表示:也许几年后就退出这个工作,然后把这些年来所做的社区关怀和社造的资料全部整理出来并做分类,将这份成熟的经验流传下去,成为一个文化的纪录,让未来的社区营造工作者有一份参考。

*****

孝悌传家 推己及人

从小生长于父慈子孝的温馨家庭,陈鲲生说自己对老人特别有感觉,有一种亲切感,会很自然的想要去关心他们。他说:“父母一直和我同住,关系非常亲密,所以当他们突然相继过世让我非常不舍,那种感觉很强烈的存在心里面,特别关怀老人可能是一种心境的转移吧!”

就是这样的情感,陈鲲生在社区营造上,对于老人相关的项目非常重视,除了平时对老人生活的关怀和照料外,他还时常办社区老人旅游。陈鲲生表示,在活动前就查清楚最靠近目的地的医院电话跟路线,连轮椅都带去,做好万全的准备,旅游时安排专人照顾高龄老者,并嘱咐:“一定要跟在身旁,就算别人都走光了,也必须跟在那个老人身边慢慢走。”一切都准备好,即使发生事情也能妥善处理。

旅游时安排专人照顾高龄老者。

除了老人以外,陈鲲生也非常喜欢小孩,常常和太太把没人在管的小孩带回家照顾,他说:“因为很多父母平常工作很忙,小孩在街上晃来晃去无所事事,就把他带来家里,教他们写功课,或是带他们看书。”

陈鲲生非常喜欢小孩,常常和太太把没人在管的小孩带回家照顾。

陈鲲生说,对于老人和小孩的爱心与关心,是来自于父母的教导。在良好亲子关系的教养下,他对老人照顾及对小孩爱护,可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精神延续。

拥有一个美满和睦的家庭,陈鲲生表示:“和太太结婚31年从未吵过架,两个儿子也很孝顺。”对于家庭教育,陈鲲生强调身教,他很有自信的说:“我跟太太说,儿子绝对不会不要我们,这是家教嘛。”他认为儿子会孝顺的原因,是因为他看得到自己是怎么孝顺父母的,所以儿子自然而然会孝顺自己。

陈鲲生和太太结婚31年从未吵过架。

*****

以宽广的包容力面对困难

推动社区营造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陈鲲生如何去克服呢?他说:“当使命感出来之后,目标就明确了。对我来说,今天的困难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适当的方法而已,他不会阻挡我。 ”他表示这种不怕困难的个性来自于军中和家庭。

“以前读补校,所以家中有很多生活重心都在自己身上。”陈鲲生说:“这段时间不但要做手工、刺绣、买菜做饭带弟妹等,还要帮妈妈送便当,因此功课不好。意外的考上政战学校,四年下来,有问题就自己解决,从来没有求助于人的。”

让他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另一个要素,就是宽广的包容力,他将母亲讲过的一句话:“若要人像你,除非两个你。”当作家训,他说:“正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必须去包容。”

由于自小生长于眷村,陈鲲生不会说闽南语,而他辅导营造的社区却是台湾典型的农村,他说最大的困难是语言:“自己只会讲国语,对方往往只会讲台语,尤其老人还常带有泉州音,只听得懂三成,但是不管对方讲什么,我就是一直听,最后还是能沟通。”

而“不谈政治、没有蓝绿”是他做社造的原则,他说工作不应该与政治立场混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包容,所以能够和政治立场完全对立的民众、团队伙伴、民代合作愉快,堪称是族群融合的最佳表率!@*(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