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師是最好的榜樣

文/郝伯特.史賓賽 譯/ 顏真
font print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父母的每一點善良、寬容、積極樂觀、同情心、公正、民主的德行,以及整潔、勤勞、節儉的習慣,都會從孩子身上反映出來。這些美好的德行和習慣,無論多麼微小,都會像星光一樣,永遠留在孩子的記憶裡,不僅影響著父母自己的人生,也造就著孩子的人生。它既是現在,也是未來家庭中,最寶貴的財富。

什麼是教育,這就是最偉大,也最有效的教育。 關於父母、老師在孩子道德和意志、品行培養中的巨大作用,無論怎樣描述都不過分,好的和壞的都同樣如此。有一句名言:「教育孩子,從教育父母開始。」這句話再中肯不過了。

我看過太多的例子,簡直就是一部部生動的教材,那些樂於請教,經常到教堂做禱告、聽佈道且平靜、快樂的人,他們的孩子由於受到良好的影響,變得有教養、有智慧。而那些拒絕學習,或整天為生意、農場、店舖忙碌而忽略孩子的人,他們的子女儘管有較好的家境,卻往往缺少良好的道德和品行訓練。

當然,那些貧困而又從來不肯學習的家庭,父親酗酒,母親忙於搬弄是非,他們的孩子則幾乎完全脫離了教育。要期望在這樣父母的影響下,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很困難的。他們的孩子,如果幸運的,或許會遇到一位富於愛心和同情心、又有教育智慧的老師,則可能把他從惡劣的家庭環境中拯救出來。

在道德和品行上,孩子很容易受父母和老師的影響。一方面是由於,孩子愛模仿的天性(這是他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他的行為很自然地會得到來自父母或老師的評判,而這種評判大多是依據父母或老師的道德標準做出的,如果這種評價是一把刻度錯誤的尺,有時孩子做了正確的事,但得到的是錯誤的評價,下次他很自然就會去做錯誤的事了。

既然我們相信,每一件事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每一個原因都會產生相應的結果。那麼,孩子的道德、品行受父母的影響,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一個虐待自己父母的人,不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多麼愛戴自己;相反的,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會在年老體衰時,受到相同的待遇。一個自私的人,不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助人為樂的美德;相反的,他們也會同樣自私。一個懶惰、遊手好閒的人,也不可能希望他們的孩子有多麼勤勞;相反的,他們可能會更加懶惰。一個惡行昭彰的人,如果要期望孩子有美好的德行,簡直比在惡石上種出稻穀還要困難。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孩子除了受父母的影響外,他還會受到書本和其他人的影響,隨著他們自我教育能力的增長,也隨著他們心智中來自善和美的引導,他們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能力,從而抵禦這種影響。

我們來看看,另一些父母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孩子的。他們不求回報地救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他們的孩子也會這樣去做,並視為榮譽。他們勇於承擔責任,率直、坦誠,他們的孩子就很難撒謊。 他們用愛包圍孩子,他們的孩子就會用愛去對待別人。他們善於諒解,他們的孩子就學會了寬容。 他們經常對生活中細小的善行充滿感激,他們的孩子就會對生活滿懷欣慰。

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中各種失敗、不幸,他們的孩子也會同樣頑強地去生活。 他們的言辭,充滿進取的意志,他們的孩子也會受到振奮……。

他們對各種事物都表現出極大的耐心,他們的孩子也會一點一滴地去吸取。 事實上,這種父母和老師所表現出的力量,會感召著孩子走到真理的身邊。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史賓塞的快樂教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茱莉是一個有著長長捲髮的漂亮姑娘,遺憾的是,她的雙耳有些失聰。儘管還能聽到一些聲音,但她已漸漸對自己喪失了信心。秋天時,茱莉的母親把她交給了我。這對我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 我認為,在孩子道德和品行教育中,應多採用自然懲罰的辦法,而儘量少使用人為懲罰。 如何區分自然懲罰和人為懲罰呢?前者是依據等值、等同的原則,對一種錯誤行為的回應,目的是讓孩子在這種回應的經歷中,增加這方面的不可替代的經驗。後者是由父母或老師根據孩子的錯誤行為,人為決定的懲罰回應。
  • 真正具有教育意義和有益健康的後果,並不是家長以自封為自然代理人方式所給予的,而是自然本身所給予的,或以自然的方式給予的。
  • 在道德和意志、品行方面,孩子是極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的,壞的影響毀掉一個孩子,比好的影響成就一個孩子要容易得多。同樣的,文明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和粗野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孩子天生愛模仿,即使是開始他反對的事,但接觸多了以後,也會漸漸麻木,並染上惡習。 應該注意哪些壞的影響呢?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培養小孩願意訴說的習慣。(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供三招教養祕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