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西伯戡黎

-自作孽,不可活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92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文】
西伯既勘黎(1),祖伊(2)恐,奔告於王,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3)。格人元龜(4),罔敢知吉(5)。非先王不相(6)我後人,惟王淫戲用自絕(7)。故天棄我,不有康食(8)。不虞天性(9),不迪率典(10)。今我民罔弗欲喪(11),曰:『天曷不降威(12)?』大命不摯(13),今王其如台(14)?」王(15)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16)?」祖伊反(17)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18),乃能責命於天(19)?殷之即喪,指乃功(20),不無戮於爾邦(21)!」(出自《尚書•商書》)
【註釋】

(1)西伯勘黎:周文王戰勝了黎國。西伯,指周文王。勘,同「戡」,平定、征服的意思。黎是殷商的附屬國,可能在今山西境內。
(2)祖伊:商紂王手下的賢臣。
(3)天既訖我殷命:既,不久。訖,止;終止。殷命,殷商的國運。
(4)格人元龜: 格,感通。元龜,大龜,用於占卜。
(5)罔敢知吉:始終未能遇上吉兆。罔:無;未。敢:能。
(6)相:佑助;輔佐。
(7)淫戲用自絕:淫,遊樂。戲,戲謔。用,因而。
(8)不有康食:沒有豐足的糧食。康,豐足、富裕之意。
(9) 不虞天性:虞,揣度;猜測。天性,天命。
(10) 不迪率典:迪,遵循。率典,常法。
(11)罔弗欲喪:罔弗,無不。欲,想要;希望。喪,滅亡。
(12)曷:為什麼。威,權勢,能壓服別人的力量。
(13) 大命不摯:天命不至。摯,至,到來。
(14) 如台:如何;怎麼辦。
(15)王:商紂王。
(16)有命在天:從上天那裡承受大命。意謂自己無需改變自己的惡行。
(17)反:反對、反駁;答覆。
(18)乃罪多參在上:參,有驗證之意。上,天上。
(19)乃能責命於天:乃,竟、居然。責,祈求;要求。
(20)指乃功:指,示;顯示。乃,你的。功,事也。所為之事。
(21)不無戮於爾邦:不無,豈不、能不。戮,殺戮,消滅。爾邦,其邦。指周國。
【語譯參考】

周文王平定了黎國,祖伊非常恐慌,急忙跑去報告紂王。他說:「天子啊,上天不久就要終止我們殷商的國運了。那感通天命的人用大龜來占卜,覺察不到一點吉兆。這不是先王不佑助我們這些子孫,而是因為大王淫蕩嬉戲,因此斷送了國運。所以上天拋棄了我們,使我們沒有豐足的糧食,遭受饑荒;使我們不能樂享天年,橫遭疫癘。大王不揣度天命,又不遵循常法現在我們的臣民無不希望殷國滅亡,他們說:『上天為何不降下神威來震懾人呢?』看來天命已去,不會再來,現在大王打算怎麼辦呢?」

商紂王說:「啊!我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從上天那裡承受大命的嗎?」祖伊反問道:「啊!您犯的過錯太多了,老天有眼可為證,還能祈求上天的福佑嗎?殷商行將滅亡,從您的所作所為就看得出來,您的國家能不被周國消滅嗎!」
【研析】

全篇記述周文王平定黎國之後,殷朝賢臣祖伊為殷朝安危擔憂,向殷紂王進諫,規勸他改弦更張,但遭到了紂王的拒絕。

從本文的記載可以看出祖伊相當有智慧。他看到了人民的重要性,認識民心對鞏固政權的意義,意識到周國對殷商的潛在威脅,可惜紂王不能接受勸諫而痛改前非,依然我行我素,導致國亡、自焚於鹿台之悲劇。

據說紂王本來並不是個等閒之輩,從小就才思敏捷,能言善辯。他登上王位之後,曾有過國運昌隆、八方臣服的時候,也曾號令天下八百諸侯。但他好色、奢侈、殘暴,尤其在寵妃妲己的慫恿下,做了無數淫蕩嬉戲、殘害異己沒有仁道之事,導致殷商的江山就在他的手上換了主人。

其實,這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古人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紂王用民脂民膏建造的鹿台,恰好成了他的葬身之處。鑒往可知今,當今的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日益淪喪,各種天災、疾病接踵而至……
【延伸思考】

1、當你聽到別人對你的勸諫時,你會做何反應?等你冷靜深思後,你又有何不同看法?
2、請從你理解的事件中,舉出「自作孽,不可活」的例子。
3、紂王驗證了「暴政必亡」。以古鑒今,請你評論xx黨的命運?

* * *

【參考資料】
1. 新譯尚書讀本,郭建勳注譯,三民書局印行,2005年5月
2. 新譯尚書讀本,吳懙注譯,三民書局印行,民國66年11月
3. 尚書,錢宗武、江灝譯注 周秉鈞審校,地球出版社,民國88年3月
4. 注音尚書,錢宗武、江灝譯注,地球出版社,民國83年7月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文選自《山海經•海內經》。《山海經》,共十八篇,以「山」和「海」為綱領,記述各地山川風物、神話傳說等。是中國最早的人文地理志,也是收集古代地方神話傳說最豐富的書籍。這一段講述了上古有關「洪水」的神話及鯀禹治水的傳說。
  • 管仲,春秋時齊國的名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
  • 吳郡(1)陳遺(2),家至孝,母好食鐺底(3)焦飯。遺作郡主簿(4),恆裝一囊,每煮食,輒(5)貯錄(6)焦飯,歸以遺(7)母。後值(8)孫恩(9)賊(10)出吳郡,袁府君(11)即日便征,遺以聚斂(12)得數斗焦飯,未展(13)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14),敗,軍人潰散(15),逃走山澤(16),皆多餓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17)之報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後漢書•楊彪傳》:建武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復歸教授。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仰慕之。
  •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點,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這種態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而能夠這麼做的人,我們就說他能「反求諸己」。
  •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為宋末抗元名臣,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軍大舉進攻宋朝,文天祥捐獻家資充當軍費,號召一支萬餘人的義軍,但元軍銳不可當,義軍雖英勇作戰,也未能擋住元軍,元軍兵臨臨安,文天祥被派出城與元軍講和,卻被扣留,謝太后見無法求和,只好向元軍投降。
  • 本篇《黍離》選自《詩經》,《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先秦時代的一部古書,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但在當時只稱它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武帝時代,就把《詩三百》列為儒家的五部經典之一,從此就有了《詩經》這個名稱。
  • 語本《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氂,繆以千里』。」
  • 庾公(1)乘馬有的盧(2),或(3)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復害其主;寧(4)可不安己(5)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6)殺兩頭蛇(7)以為後人,古之美談(8);效(9)之,不亦達(10)乎?」(《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1),巽朕位(2)?」 岳曰:「否德忝帝位(3)。」 曰:「明明揚側陋(4)。」師錫帝曰(5):「有鰥在下(6),曰虞舜。」 帝曰:「俞(7)!予聞,如何?」岳曰:「瞽子(8)。父頑,母囂,像傲,克諧(9)。以孝烝烝(10),刈不格奸(11)。」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12),觀厥刑於二女(13)。」釐降二女於媯汭(14),嬪於虞(15)。帝曰:「欽哉!」 慎徽五典(16),五典克從(17)。納於百揆(18),百揆時敘(19)。賓於四門(20),四門穆穆(21)。納於大麓(22),烈風雷雨弗迷。帝曰:「格(23)!汝舜。詢事考言(24),乃言厎可績(25),三載。汝陟帝位(26)。」舜讓於德,弗嗣(2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