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指書奇人——唐懷岳

文、攝影 ◎ 吳麗麗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1日訊】在日本提起書道,可謂家喻戶曉,全國各地「書道教室」比比皆是。日本人熱中書道猶如飯後品茗,傳統又時尚。有人說日本人既有自古以來承傳傳統文化的天性,又有獵奇創新的個性,在日奇人指書家唐懷岳的成功經歷,便是符合了日人此一特殊性格吧。

距東京一百零五公里的木縣宇都宮市,中國青年指書家唐懷岳被他的日本人愛好者們如眾星捧月般圍繞著。唐懷岳高興地對記者介紹自己在日本成功舉辦指書個展情況時說:「我在日本這麼六年之間,我總共辦了四十八場個展,其中大型的有一個禮拜的,那個小型的是三天,最少是一天。」

一九六四年唐懷岳出生在中國湖南省岳陽市,大學畢業後曾就職旅行社,擔任過部門經理。談起他指書的由來,唐懷岳說,五歲時,爺爺開始教他用毛筆寫字,但是這只是一種愛好而已。大學畢業以後,進入旅行社工作,有個客人知道他喜歡書道,就說他有一個老師,在中國很有名,用手指寫字。

老師傳授,發揚中華文化

手指也能寫字?唐懷岳很好奇,希望能夠認識這個老師。朋友帶他到指書老師家裏,展現在眼前的這些作品不可思議,很難想像是用手指寫出來的。老師七十八歲,是個很慈善的老人,為人很親切,當場就演示他的指書。指書經師母用繡花針繡出來,感覺就像那個字寫在絲綢上面一樣。

老師曾任市委書記,也是高幹子弟,教了很多徒弟,後來被打成右派,他特有的這種藝術技能也因而得不到發展。可惜的是,老師在十年前去世了。

唐懷岳用心學了五年,打下了很好的指書基礎。他滿懷感激的拿出作品,向記者介紹,像這種大的字,是用大拇指寫的;那種小的字,是用小拇指的指甲寫的。他的字體風格,是在承傳老師的傳統風格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創意,再利用日本書道上的一些法規,改動一下,很受日本人歡迎。

他說,日本人喜歡的內容如杜甫、李白的詩,還有如「元氣」、「熱情」、「千客萬來」、「溫故知新」、「笑」、「忍」等。

在去日本之前,唐懷岳在中國的旅行社當導遊,偶爾為日本旅客講解中國歷史。一年冬天,一臺大巴士坐著三十來人左右,看著有一部份客人沒有興緻聽中國歷史,唯恐他們睡著,就在滿是蒸氣的汽車玻璃上,寫起了指書。啊!他們都感到很好奇,這樣就使整個車裏的氣氛活絡了起來。

這些日本旅客一回到日本後,馬上給他寫來感謝信,一些客人興奮地說:「我來中國十多次了,這次是最有意義的一次。」

唐懷岳自豪地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利用工作時間,無形中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宣揚給日本人。所以有日本人表示,「希望他有機會的話,能到日本去,親自教我寫。」


在日本舉辦指書個展。

柳暗花明又一村,東瀛之征

一九九七年開始日本的經濟不景氣,去中國的旅客減少了。當時國內年輕人工作之餘,就是打麻將、打撲克。唐懷岳認為自己還很年輕,如果每天隨著潮流把時間就這麼浪費掉,青春盡費,人生就完了。

於是唐懷岳想到日本學習日本具體的文化,日本的漢字來自於中國,但像他這種用手指寫字肯定在日本沒有人知道。二零零一年,唐懷岳受邀去日本宇都宮大學,先是留學,後來就在當地就職。到日本約半年之後,他就在此舉辦第一次書展,相當成功。

贊助這次書展的日本社長是一位攝影家,曾舉辦多次個展,但門可羅雀。他想拍攝中國的風土人情,知道唐懷岳曾經在旅行社工作,就隨著唐懷岳去了一次他的故鄉,之後又去了人種以少數民族為主的雲南省,十天的旅程中,拍攝了很多很有意義的照片。

經過了一個月的整理後,他倆第一次在日本的福島縣いわき市舉辦了一個禮拜的書畫和攝影聯展。當天還來了福島日本NHK的記者、地方電視臺和報社的記者,想採訪唐懷岳。但他還是按照當天計劃現場表演指書,想要把傳統的中國文化展示給日本人。

當唐懷岳用手指沾墨寫字的那一瞬間,在場的來賓都給予熱烈的掌聲。一個手指竟能寫出這樣的字,真是不可思議,甚至有些來賓懷疑他的指甲裏面是不是藏了什麼東西?當他們仔細查看手指之後,很訝異,覺得中國人真了不起!第一次書展為期一個禮拜,高達兩千多人觀賞,給唐懷岳一個很大的鼓勵。


日本NHK電視台的記者採訪。

唐士如魚得水,唐裝錦上添花

在福島展覽過後,唐懷岳將辦書展的成果資料寄給木縣喜連川街日中友好協會會長。會長是唐懷岳過去在旅行社工作時認識的,到日本後也受到他很多的關照。相隔不到一個月,在以溫泉著稱的喜連川唐懷岳又辦一個禮拜的書展,這次展覽來了很多對中國表示友好的來賓。

有很多人抱著好奇的心情來參觀。當天當地的報社《下野日報》報導書展後,很多書法愛好者來到了現場,詢問了很多指畫的相關問題。「你為什麼要用手指來寫字?」除了跟他們解釋一些比較正規的指書歷史之外,唐懷岳也和他們開了一些開玩笑。

比方說,中國並不很富裕,毛筆很貴,再加上家裏很窮,所以買不起毛筆,只好用手指寫字。就在這樣活絡的交談中,無形中唐懷岳把中國傳統文化傳統藝術傳授了出去,讓人自然而然就接受了。來自各地的觀眾都希望他到自己的故鄉辦書展。

三年前,唐懷岳在宇都宮的國際交流中心辦了個人書展,他採用一個日本藝術界人士的建議,改穿唐裝,以塑造中國人的形象,日本NHK電視臺的記者以及其他媒體記者紛紛到場攝影、拍照。

消息在首都圈內傳開後,第二天早上交流中心的大門還沒開,就來了很多從東京、千葉、群馬、福島等地的觀眾在會場外等候參觀書展。有記者對唐懷岳說,還是你的這個藝術比較有魅力。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在異國他鄉受到關注,唐懷岳感覺很榮幸。

唐懷岳的作品中,包括唐詩、宋詞等,很多都是在當導遊時旅客教他的。其實對中國人來講,唐詩三百首整個能夠背下來的人很少。而日本人為了瞭解中國的文化,努力背誦唐詩,還知道什麼詩是很有名氣的。日本人在中學就開始學習唐詩,比方說,知道〈春眠不覺曉〉是孟浩然寫的。現場有學過書道的日本人,就把唐懷岳寫的漢字念出來,吸引很多現場記者的拍攝。

有緣千里一線牽

日本有一種約24 × 27公分的色紙,專門用來請名人作畫寫字,以留作紀念。唐懷岳的指書寫在色紙上,很獨特,很受歡迎。很多日本人帶回家後,特地裱框,很恭敬地掛在家裏。

唐懷岳說,一些當地的市長向他表示,以指書的形式寫完後掛在牆壁上,是一種每天給自己的鼓勵。山口縣房符市松浦市長曾經要要求他寫「忍耐」兩個字,裝框後,一直放在他的辦公室裏。

對這件事情,唐懷岳滿懷感動,猶記得去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山口縣房符市和市長約好一個小時的拜會,沒想到一談就兩個半小時,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市長出生於中國的四川省,成長階段回到了日本。

唐懷岳十分感謝促成此事的日本朋友。他在中國當導遊的時候,認識了在房符市工作的一對老夫婦。來日本後,每次辦書展,他都把書展資料寄給這對日本夫婦。這對夫婦總是覺得很遺憾,因為年歲大,地方又遠,不能成行。然而這次在廣島的吳市書展,他們全家特意來到現場參觀,並為他安排拜會山口縣房符市市長的行程。

當天拜訪山口縣房符市市長時,由夫人隨行,結束後,夫人說:「是靠你的面子啊,實際上我在這個房符市住了六十年,今天是我第一次踏進市長的辦公室。」

豐富中國傳統書法藝術

唐懷岳說自己很喜歡寫「夢」這個字,以此激勵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不停地學習、不斷地創新,希望將來不僅在日本傳播指書,還希望將指書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

據史料,指書古已有之。宋代的司馬光曾寫過指書,遺憾的是未流傳下來。另據清代遼陽高青疇編著的《指頭畫說》,康熙年間著名畫家高且園能夠極盡指墨的功能,他常用指頭蘸墨題畫落款,但他匠心獨運不在指書方面,而是他獨領三百年風騷的指頭畫。

指書的特點是以指運墨。必須在以指運墨上深下功夫,才能寫好指書。唐懷岳寫指書習慣用右手。右手五指中,多使用拇指及小指寫字。按右手拇指的形體、部位及指頭著紙的角度,下指運墨。

唐懷岳還說出了寫指書的奧妙:欲出軟毫效果,要用指肚;欲類硬毫面目,宜用指甲;若要寫得有骨有肉,剛柔相間,就需要甲肉並用。

在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長河中,指書雖非主幹,也非旁支。不斷探討提高指書的表現能力,就是不斷繼承和豐富發展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溫故知新」和「夢」想是唐懷岳今後發展的方向盤。──轉自《新紀元周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報導,英國心理學家約翰‧曼寧即將出版新作「手指書」,書中指出,手指長度特別是食指和無名指比例可預測人的性格特徵、行為習慣、性取向、易患疾病和體育才能。
  • 在日本提起書道,可謂家喻戶曉,全國各地「書道教室」比比皆是。可見日本人熱衷書道猶如飯後品名茶,傳統又時尚。常言道:一件事的興旺有待天時、地利、人和的外圍環境因素的綜合整合狀況了。有人說日本人既有自古以來承傳傳統文化的天性,又有獵奇創新的個性。的確在日奇人指書家唐懷岳先生的指書的成功經歷,便是佐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又一佳作吧。
  • 在日本提起書道,可謂家喻戶曉,全國各地「書道教室」比比皆是。可見日本人熱衷書道猶如飯後品名茶,傳統又時尚。常言道:一件事的興旺有待天時、地利、人和的外圍環境因素的綜合整合狀況了。有人說日本人既有自古以來承傳傳統文化的天性,又有獵奇創新的個性。的確在日奇人指書家唐懷岳先生的指書的成功經歷,便是佐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又一佳作吧。
  • 美國第一名嘴塔克·卡爾森因敢言遭封殺;前美國之音總監之子成保守派媒體鬥士;聯手川普馬斯克堅守媒體真相陣地。
  • 陳雲裳福慧雙全、進退自如的一生,既有雲霞蒸蔚的絢麗多姿,又有光風霽月的明淨清爽……是遠比娛樂圈的緋聞婚變更適宜年輕姑娘眺望的風景。
  • 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迪士尼改編成頗具女權色彩、實現自我價值的超級英雄。而神州千古傳頌的木蘭則是忠孝節義、智勇雙全、賢淑高潔的化身。雖然戰功赫赫、封為尚書郎,木蘭還是辭官隱退,回歸傳統的女性生涯。
  • 倪匡,原籍浙江鎮海,1935年5月30日出生於上海一知識分子家庭,倪匡是家中老四,本名倪聰。他小時候跑去看過槍斃「反革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那種場面,「回來吃不下飯。」
  • 家常、感情、文學、電影、時政,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夏濟安、夏志清夏氏兄弟,18年的魚雁往返,是一代知識分子珍貴的時代縮影。
  • 李歐梵:夏氏兄弟的生活、學術、感情,都在書中完整呈現,五六十年代美國漢學界的各路人馬,也紛紛登場。
  • 王德威:夏氏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難得的平生知己。他們的六百六十三封通信起自一九四七年秋夏志清赴美留學,終於夏濟安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腦溢血過世,橫跨十八年,從未間斷。不論就內容或數量而言,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現代中國學術史料的重要事件。在歷史惘惘的威脅下,夏氏兄弟以書信記錄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論文藝,饒有魏晉風雅,尤見手足真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