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413
【字號】    
   標籤: tags:

系列轉載由來:此文化課教材是正見網編輯部爲弘揚中國神傳文化,編寫的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大紀元教育欄目編輯亦身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延續的重要性,特將全系列轉載過來與廣大讀者分享。)

◇◇◇ ◇◇◇ ◇◇◇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1)於言而敏(2)於行。」(《論語·裡仁第四》 )

【註釋】
(1)訥:遲鈍。這裡指說話要謹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語譯】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研析】
君子說話要謹慎,是因為「覆水難收」,倘若隨心所欲說出口,對於別人而言不但有失尊重,對自己而言,也未作到三思而後言該有的說話態度。但是一旦君子對於決定的事情,便是即知即行,絕不猶豫推托而耽誤了時光。這一緩一急之間,正是體現君子有為有守的處世原則。

【延伸思考】
1、常聽人家說:「禍從口出」,那麼我們該如何說話才能免於禍事?(參考答案:真誠、三思而後言、不搶話、不說謊、不違背良知等)
2、對於學校老師說的知識或處世道理,你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是把握時機親身實踐?還是依然我行我素?(建議可以和學生討論學習的真義:是將學問在生活中實踐而非只是紙上談兵。)

【相關資料】

成語故事:言必有中

閔損,字子騫,是春秋時代魯國人。

閔子騫的母親早逝,父親娶了後母后,又生了兩個孩子。後母偏袒自己的孩子,虐待子騫,不讓他吃飽,冬天給他穿蘆花棉襖。偶然被他父親發現了,要趕後母走,子騫跪在父親面前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後母從此視子騫為己出。

魯國要該建庫房,來徵取子騫的意見,他說:「原來的庫房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勞民傷財去改建呢?(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孔子評價他說:「閔子騫平時不說話,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言必有中」 指一說話就能說到實質上。(出自《論語》)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2)。」 (《論語·公冶長第五》)
  • 王朗(1)中年以識度(2)推華歆(3)。歆蠟(4)日,嘗集子侄燕飲(5),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6)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7),去之所以更遠。」(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李世民非常欣賞魏徵如此耿直的個性,不僅赦免了他,還把他任為諫官,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力爭,從不委曲求全,雖然太宗天威震怒,他還是神色堅定,毫無懼色,而太宗也能漸漸的息怒,聆聽諫言。
  • 楚莊王蒞(1)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2)御座,而與王隱(3)曰:「有鳥止(4)南方之阜(5),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6)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7)。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8),不谷(9)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10)六,而邦大治。(《韓非子·喻老》)
  • 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3),與朋友共,敝(4)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5),無施勞 (6)。」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7)之,朋友信(8)之,少者懷(9)之。」 (《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絕對如此的標準,也沒有絕對不可如此的標準,就是依照義去衡量。」

  • 本篇是商湯伐夏桀時的誓師詞,它包含兩個層次:第一段說明要發動士眾討伐夏桀的理由,先強調「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再設問自答,交代非討夏不可的原因;第二段說明承諾和賞罰,全文層次分明,頗能打動人心。
  • 管寧(1)、華歆(2)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3)而擲去之。又嘗(4)同席(5)讀書,有乘軒冕(6)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7)出看。寧割席分坐(8)曰:「子非吾友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3)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子曰:「放(1)於利而行,多怨(2)。」 (《論語·裡仁第四》) 孔子認為,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