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妙慎國畫個展 新生代畫家秀天分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2日訊】【記者李今怡/屏東報導】今年甫20歲的許妙慎,是一個新生代的國畫藝術家,自小喜愛鉛筆繪畫的她,到處觀摩各種不同的美術作品,因而拜師學藝,僅只花了四年多的時間,便有模有樣,其作品受到許多老師的欣賞,建議她開個展。

自22 日起至6月8日於屏東文化處展出其45幅作品,許妙慎也期待藉由成果的展示,與廣大的藝術愛好者共同領略傳統工筆、寫意國畫的藝術之美。

許妙慎於民國92年,在屏東救國團結識了陳明鏘老師,跟其習書法半年後,曾被救國團聘請寫春聯,及救國團書法班助教;漸而接觸國畫,跟陳明鏘老師習畫又再一次的因緣際會中,結識了工筆畫家曹陽老師,進而跟曹陽習工筆佛畫、仕女、花鳥等,目前還與邱山藤老師繼續學習當中。

此次畫展內容有慈悲莊嚴的佛菩薩、遠離塵囂的山水、自由灑脫的花鳥、姿態優美的仕女等題材,每幅作品都是作者的心靈境界的表現。種類則分為工筆畫和寫意畫。

許妙慎說,工筆畫從擬稿、定稿、用墨在紙或絹上勾勒線描,再來分不同的層次染色到完成,步驟很繁瑣;學工筆畫,必須具有足夠的毅力與恆心。而寫意畫則是講究線條飄逸、自然,需要技巧的轉折來表現,並且要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意,一幅作品才會顯得有精神、靈活。

許妙慎常於閒暇之時,執筆揮灑,悠遊藝術之中,不論人物、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翎羽毛蟲、臨摹時,總想找出古典的溫柔婉約、寧靜之美,使筆觸真情流露,回歸真實的誠懇與質樸,參於畫展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寧艾文(Evan Ning)是一名加拿大影視攝影師兼燈光師,參與拍攝了多部著名的好萊塢影視作品,包括迪士尼、華納兄弟和網飛旗下的電影。他還擔任過法輪功真相電影的攝影總監,包括《為你而來》和《永恆的五十分鐘》。艾文是一名從小修煉的法輪功學員,他是怎樣成長為才華橫溢的青年的呢?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 清晨6時半,天仍矇矇亮,在香港最南端的隱世小島上,人稱蒲台島「島主」的島民羅金樹(樹哥)已經開始駕著小艇出海捕魚,除了炎熱和惡劣天氣外,每天清晨一次,下午一次,日日如此。樹哥是土生土長的島民,一生都不願離開蒲台島去其它地方生活。今年73歲的他,身體依然健朗。
  • 筆者曾於國家圖書館查找抗日戰史資料,發現一本全新改版的《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珍貴史料,然而此書在各大書局中卻未發現販售,因此只得聯絡作者,想購買此書。2009年,筆者與友人一同拜訪作者楊濬彥先生,因此發掘了這位已高齡九十九,一生反共的國民黨抗戰老兵的精采故事 ,他的一生彷彿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 中國第一貪江澤民家族斂財萬億;嫡孫江志成躲貓貓起家坐擁5千億資產;江志成借毒生財,涉核酸收割;江澤民死失靠山,江志成榮登殺豬榜頭號追蹤目標。
  • 與西方基督教相關的聖誕老人(Santa Claus)和東方的壽星老人一樣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傳說人物。不同於只留在傳說中的東方老壽星,每年聖誕期間,世界各地都會有成千上萬的聖誕老人同時出現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與大家共慶聖誕。
  • 戰爭中的的神蹟,一人俘虜132人怎麼做到的?為神服務與向國家效忠,在戰場上如何兩全?懸崖上的軍醫,硝煙中如何一人救下75名傷員?
  • 出生於俄羅斯的亞歷山大‧格拉博維茨基(Alexander A. Grabovetskiy)很早就發覺木雕十分迷人。大約五歲,他就對當地的禮品店中那些手工製作的木雕玩具——雕刻的熊及其它小動物,深深著迷。他還記得他不停地問自己:「它們是怎麼做出來的呢?」當時,小小年紀的他一點也不知道木雕會成為他的世界,而一把簡單的木刻刀會是他在蘇聯與美國的救星。
  • 方形臉上戴著方形眼鏡永遠掛著和藹笑容,奉獻台南藝術文化教育一甲子,獲頒「台南文化獎」、「教育奉獻獎」等,教育家兼藝術家潘元石是台南許多人敬愛的潘老師,也是奇美博物館親切的潘館長。
  • 中國人權活動家、新公民運動成員之一的張寶成在2013年那次被抓之前,曾經對當時的未婚妻劉珏帆說過一句話。他說:「中共這堵牆看著很高、很堅固,可是如果我們每個人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在自己能承受的壓力範圍內做公民維權這些事的話,哪怕你轉貼、圍觀、哪怕拿牙籤去摳牆縫呢,每個人都對著這堵牆使勁,那麼這個獨裁專制制度結束的日子就不遠了。」 劉珏帆回答說:「我沒有你張寶成的勇氣去坐牢,那我就做一根牙籤吧,去摳牆縫,讓這堵牆早一點倒塌。」
  • 卡拉OK問世已有半個世紀的時間,它是現今風靡全球的大眾休閒娛樂方式之一。如果當年發明卡拉OK的日本人井上大佑(Daisuke Inoue)申請專利的話,他光是去年一年就能賺到1億美元的權利金。那他為什麼不申請專利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