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保育園給家長的叮嚀

灌溉小幼苗親師齊出力
font print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我對孩子的養育觀念,是在我將滿兩歲四個月的孩子送進日本保育園(幼稚園)時,才開始慢慢累積。與其說是我自己從養育過程中獲得經驗,倒不如說是保育園裡的老師、主任,每個月不斷地灌輸,我才從中學習到正確幼兒教養觀念。

慈母手中線 幼兒溫暖上

日本保育園對家長要求,從進入保育園第一年開始,就讓人印象深刻。尤其對我這新手媽媽,又是外國人來說,可真是震撼教育。

首先,在準備入學用品時,幼稚園規定,帶去學校的每個物品,都得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布袋裝著,而這些東西(例如:杯子、便當、睡衣、室內鞋),尺寸全都得按照學校規定來準備。老師會在入學說明會中強調,這些功用不同、大小不同的布袋,原則上是希望盡量能由母親親手縫製而成。老師說,孩子如果知道他們使用的這些袋子,是由母親親手縫製,對於第一次入學的孩子來說,那絕對是一種足以彌補在校期間能取代媽媽不在身邊的溫暖與關懷感,這樣深層的意義,是買現成布袋所無法取代!

等孩子漸漸習慣保育園生活,老師對於家長的貼心提醒與吩咐,更隨著孩子年紀漸長而增加。日本保育園有許多親子互動活動,在剛入學一個月後即開始。所謂的親子活動,絕對要求親子一同出席。老師往往在活動開始前一個月,就發函家長詢問出席意願(基本上,家長若不能陪同出席,孩子也就無法參加該活動)。活動內容安排,會因不同年級而有不同模式。

例如,零到一歲的嬰兒班或是小小幼兒班級,老師會安排播放平常與這些孩子唱歌跳舞的音樂歌曲,要父母親跟著老師動作,與孩子互動。或是抱抱,或是拉著他們的手腳舞蹈著,除了讓家長知道平時老師是怎麼與這些小小孩互動,也趁機讓父母與孩子,透過這些肢體動作而有親密接觸。其他大一點的小班到大班親子互動活動,就可能是協力完成一項DIY美勞作品,或是一同到戶外尋找昆蟲植物,共度野外探險過程,目的在享受親子合力完成一件任務的成就與喜悅感。

從遠足便當中 感受濃濃母愛

親子互動活動結束後的第二個月,學校又專為親子舉辦親子巴士遠足。記得有一次,我因個人因素無法親自帶兩個孩子出席那次遠足,沒想到老師竟回應,「如果家長不出席親子巴士遠足,也無法請其他親人代替時,孩子當天只能選擇休假而禁止到校上課,因為不僅學校當天老師人力不足,更是不應讓孩子有『唯獨我無法出席遠足』的失落感。」所以,我也只能盡力變更自己行程,去迎合學校安排。

而且,面對這樣的親子巴士遠足,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地只幫孩子到超市買喜歡吃的零食或便當。整個親子巴士遠足最重要的精髓就是「便當」。老師會在遠足前一週就開始提醒小孩,回到家千萬別忘記提醒媽媽,要「親自料理」當天遠足的便當,甚至,可能的話,老師希望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超市選購喜歡的菜色,共同決定便當內容。

看到老師的叮嚀,又讓我這個鮮少洗手作羹湯的媽媽,不得不向自己的烹調技術挑戰。上網找資料,到書店找兒童便當製作錦囊,就為了在遠足當天,能讓孩子一打開便當,就感受到我滿滿的母愛!

親子遠足當天,可別以為老師都不知道孩子們的便當菜色,因為,老師會在用餐期間,四處觀察每個孩子的便當,甚至,看到孩子的便當是出於母親巧手所完成,都會稱讚孩子有個好媽媽,並且鼓勵孩子要為了媽媽而努力把便當吃光光。

孩子的精神支柱是父母

別以為日本保育園老師只有在特殊活動舉辦的時候,才會叮嚀家長。平常在家庭聯絡通知單,或是每日為了接送孩子而必須與老師見面的過程中,日本保育園老師無不隨時叮嚀家長,對於孩子的愛與關懷絕對不能減少。

最常出現在保育園聯絡事項通知表中給家長的叮嚀就是:「孩子童年期間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就是父母,只有父母親的關懷並且陪伴在側,才能讓幼兒左右腦同時發展平衡,甚至能夠奠定幼兒穩定的情緒基礎,有了穩定情緒,對他們的學習才有助益。」也許,對許多現代忙碌的父母來說,常常被提醒,會讓人感到有壓力,但回頭想想,學校的觀念何嘗不正確?孩子是屬於每個家庭,學校的責任只是幫忙父母在工作忙碌時「看管」我們的孩子,真正能給孩子完整的愛與安全感,還是來自父母的關懷與互動!

日本保育園老師對於園童家庭教育的注重,更是用心與堅持。每天除了在學校聯絡簿上,看到老師寫著孩子一整天滿滿的作息外,如果孩子在校出現不恰當行為,老師也會盡力告知父母親詳細情形。

老師告知家長的意義,不僅是純粹在校生活報告,而是希望家長配合老師,一起針對孩子不恰當行為進行矯正。老師會告知家長,他們在學校是用怎樣方式向孩子進行不恰當行為的矯正,而老師也希望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觀察孩子,若有相同行為出現,必須及時提出矯正。

老師也常常向父母親強調「以身作則」的教育法則,家長期望孩子養成怎樣的性格,就請家長自己成為孩子的鏡子,讓孩子對照學習。

保育園老師不斷強調,「不是把孩子丟到學校來,就是學校的責任,家長須付出比校方更多努力,對孩子才是真正有用的教育。」

是啊,父母親的愛與關懷,是再多金錢或物質也無法彌補的需要。當孩子面臨需要指正的行為問題時,也唯有家庭與學校共同對孩子付出相等的教導及要求,才能真正並且徹底地給孩子最正確的行為認知觀念。◇

轉載自《親子天下》雙月刊,天下雜誌出版(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友情對每個人的生活來說很重要,真誠的友情不僅能使人心情愉悅,思想充實,也能使交朋友的雙方在言行舉止,興趣愛好等方面互相促進提高。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如何選擇朋友,對於身心正處於成長期的青少年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許多為人父母特別關心孩子交友的原因。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培養小孩願意訴說的習慣。(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供三招教養祕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 誰都不想霸凌事件發生在孩子身上,但少年人遭遇霸凌的實際情況卻十分驚人。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統計,僅2019年,就有超過20%的12至18歲美國學生報告稱在該學年遭受過校園欺凌,包括謠言中傷、取笑、辱罵或侮辱、推搡、絆倒、吐口水或威脅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