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96)

子儀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1945年1月,邱吉爾致電史達林,要求他“在維斯拉前線或其他某一地區發動強大攻勢。”史達林決定在中線加強進攻,強大的蘇軍在三周時間內推進了500公里,進入距柏林70公里的奧得河地區,為西線的盟軍減輕了壓力,也創造了奪取最後勝利的條件。

蘇軍在挺進中迅速席捲了以前屬於波蘭的大部分領土,並深入到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蘇軍的迅速前進,使邱吉爾、羅斯福與史達林的會晤顯得迫切。

2月初,“三巨頭”在克裏米亞的雅爾達舉行會晤。第四次當選總統的羅斯福面帶病容,受到了極好的照顧。會議討論了戰後對德國的佔領問題,在邱吉爾的堅持下,給法國也劃了一塊佔領區。同時對聯合國組織的建立、常任理事國及否決權問題、以及蘇聯的兩個加盟共和國的席位問題都進行了討論並取得了一致意見。

會議還就波蘭疆界達成了協議,但對波蘭政府的組成未形成一致的明確意見。會議開得較成功,氣氛非常友好。史達林在宴會上向邱吉爾祝酒,稱他是“百年才出現一個的人物”。

3月23日,邱吉爾飛到文洛附近的蒙哥馬利司令部,晚上還乘汽艇渡過了萊茵河。幾天后,德國的主要工業區魯爾被美軍包圍。英加部隊也向北移動,經荷蘭北部向德國漢堡方向挺進。隨著形勢的發展,終於出現了德國人準備投降的跡象。3月下旬,某些德軍方人員與亞歷山大將軍的部下在瑞士接洽,未產生任何結果。

此事卻招來了蘇聯人的指責,說西方國家背著蘇聯與德國談判。因事前已通知過蘇聯外交部,所以邱吉爾覺得受到了侮辱;羅斯福也有同感。但當邱吉爾建議羅斯福敦促美軍迅速跨越易北河,搶在蘇軍之前攻佔柏林時,羅斯福沒有同意。4月12日,羅斯福突發腦溢血逝世,使邱吉爾大為震驚和悲痛。他很想去華盛頓參加羅斯福的葬禮並會見新總統杜魯門,但最終未能成行而讓艾登去了。

4月下旬,蘇軍包圍了柏林,並在易北河與美軍會師。4月29日,義大利境內的德軍司令馮•菲廷霍夫同意無條件投降。被德軍營救出來當了一段時間傀儡的墨索里尼及其情婦在逃往瑞士途中被義大利遊擊隊捕獲並槍斃。4月30日,希特勒和剛剛與他結婚的愛娃•布勞恩在總理府地下室裏一起自殺。

5月3日,希特勒指定的繼承人鄧尼茲海軍上將派人會見蒙哥馬利,商談德軍投降事宜。5月7日德軍總參謀長約德爾簽字無條件投降。投降書於5月9日零時生效,當天又在柏林舉行了正式批准儀式。參加儀式的西方盟國以及蘇、德代表分別是泰德空軍元帥、朱可夫元帥和凱特爾元帥。

5月8日,邱吉爾正式向英國人民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他跟在議長後面,由反對黨代領袖格林伍德陪同,參加了下院在聖瑪格麗特教堂舉行的感恩節禮拜。然後他又應邀和參謀長們一起與英王合影,並和王室成員們一起在白金漢宮的陽臺上接受無數英國民眾的歡呼。

戰爭結束之後,聯合內閣的繼續存在就成了問題。政府已持續執政5年,議會自1935年以來也已10年未大選了。邱吉爾必須決定何時舉行大選。5月18日,邱吉爾在艾德禮的協助下,起草了一封名義上致艾德禮的信,請工黨考慮是否將聯合政府維持到擊敗日本為止。正在布萊克普爾召開的工黨年會上,多數人主張早日大選。邱吉爾在保守黨內部舉行的民意測驗中,幾乎全部同意7月選舉。保守黨人希望早日選舉以便利用邱吉爾個人的巨大威望,於是邱吉爾將大選日期定於7月5日。

5月23日,邱吉爾正式提出辭職。隨即應國王要求成立了看守政府。5月28日,他在唐寧街10號為退出聯合內閣的高級大臣們舉行茶話會時,老淚縱橫地宣佈:“歷史的光輝將照耀在各位的頭盔上。”為了保證他在選舉失敗時保持外交政策的連續性,他建議艾德禮陪同他參加即將在波茨坦召開的“三巨頭”會議。

競選在5月下旬開始。邱吉爾在競選演說中除了闡述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外,還對工黨進行了猛烈抨擊,說他們“會求助於某種蓋世太保的統治形式”。輿論對他由全國的領袖一變而為黨派利益的衛士感到難以接受。投票日之後還需較長時間完成計票工作,所以邱吉爾於7月15日帶領艾登和艾德禮飛往波茨坦參加“三巨頭”會議。但邱吉爾覺得在得知大選結果之前他不能決定會議中的任何重大問題。

7月17日,美國陸軍部長向他透露了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消息。7月22日,英美首腦聯席會議正式作出對日戰爭中使用原子彈的決定。

7月25日,邱吉爾一行回國,以便第二天公佈大選結果時在場。本來邱吉爾對大選獲勝一直抱有信心,但就在回國的那天夜裏,他“突然感到身上被戳一刀似地”驚醒了,因而預感到形勢不妙。第二天中午時分情況已趨明朗,儘管邱吉爾本人當選,但保守黨卻遭到失敗,只獲得了197席。而工黨在下院共獲得了393個席位。在5年多戰時首相位置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邱吉爾,此時只得黯然神傷地面對下臺的現實。


5月8日,邱吉爾正式向英國人民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

八 反共領袖

世界遠未太平,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洗禮的邱吉爾,越發意識到和平對於世界人民的重要性。一位七旬的老人,和平的締造者,“希望用自己的影響,建立可靠和持久的和平。”

1945年2月,雅爾達會議在表面上看上去是成功的,但之後,邱吉爾寫信給羅斯福:“蘇聯形成了對自由世界的威脅。”

1945年5月12日邱吉爾更加注意到蘇聯的威脅,並與美國繼任的杜魯門總統的通信中,他就使用了“鐵幕”一詞,他說:“在蘇聯的前線拉下了鐵幕。”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史達林的聲望飆升,其影響在蘇聯和歐亞大陸如日中天,他成為名副其實的共產陣營領袖。此時,史達林的全球戰略中,忌諱的只有兩樣:大英帝國的邱吉爾和美國的原子彈。邱吉爾對於戰爭的指揮和對世界資源的利用,讓史達林佩服;由邱吉爾建立起來的英美親密關係,著實讓史達林頭痛。

邱吉爾由於大選而失去首相職務,退為反對黨領袖,而且年齡比史達林大5歲,多年來各種疾病纏身,史達林寄希望於邱吉爾早些消失在世界政治之外。對於核武器,他加緊對美國的情報工作,並發揮已成為俘虜的德國科學家們的作用,希望儘早打破美國的核壟斷。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4月7日,邱吉爾電報指示韋維爾說,“托蔔魯克似乎是應死守而決不作撤退之想的一個地方”,要求他堅守這一要塞。
  • (中央社華盛頓29日法新電)今天就職滿百日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矢言,為了恢復美國繁榮,對抗豬流感疫情和恐怖主義等威脅,他會全力以赴,不屈不撓。他並且引述英國史上傑出領袖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反對酷刑的話,駁斥他的政策會危害美國安全的批評。
  • 到1941年5月,儘管希特勒在巴爾幹半島和北非戰場上取得了重大勝利,但他也越來越明白,跨越英吉利海峽征服英倫三島的可能性已日趨渺茫。
  • 與此同時,邱吉爾仍然把促成美國參戰作為自己外交活動的首要目標。他預定於春季與羅斯福總統舉行會晤,但由於地中海戰事使他無法脫身,羅斯福總統也因為忙於國內的立法程式而無暇他顧,致使這次會晤拖了下來。
  • 此時使邱吉爾略感安慰的是正在北非展開的“十字軍戰士”作戰計畫進展順利。11月18日盟軍對隆美爾部隊發動攻擊初戰告捷,使德軍損失坦克55輛,被迫撤退。
  • 在此期間,要求盟國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德軍對蘇聯的壓力這一問題被提了出來。5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英國,與邱吉爾政府就1942年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從蘇德前線引開至少40個德軍師的前景問題進行商討。

  • 這場風波雖已過去,但它使邱吉爾認識到,只有戰場上的勝利才能穩固自己的首相地位。他想要親自去開羅實地看看情況,但被艾登和佈雷肯等人極力勸止了。
  • 阿拉曼戰役是盟軍在北非的一次決定性戰役。這次戰役使隆美爾損失了6萬人,其中德軍為3.4萬。以此為轉捩點,盟軍此後在北非的戰鬥中節節勝利。邱吉爾曾在回憶錄中概括道:“在阿拉曼戰役之前,我們從未獲勝過;在阿拉曼戰役之後,我們從未失敗過。”
  • 會議結束後,邱吉爾和馬歇爾一起飛往阿爾及爾,與艾森豪討論了下一步戰鬥部署,授權他在攻佔西西里島後採取迫使義大利退出戰爭的適當措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