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七夕的傳說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這個節日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牛郎、織女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中:“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當時指的是天上的星座。西漢時,牛郎、織女被描述成兩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賦中曾有“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的描寫。一直到東漢的《古詩十九首》,才在牛郎、織女間添加了愛情。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描述::“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可見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已成型。

相傳古時候天上和人間只隔著一條淺淺的天(銀)河,織女是天上美麗的仙女,有著一雙靈巧的手,可以織出千變萬化的衣裳。而人間有個善良的年輕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跟著兄嫂過活。嫂子待他十分苛刻,還唆使兄弟二人分家,自己佔據了所有的家產,只分給牛郎一頭老牛。這老牛原來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條被貶到凡間為牛。牛郎善良勤勞,又細心照顧老牛,所以老牛就決定要幫助他。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見到了織女,並娶他為妻。兩人成親後生下一雙兒女,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不久,忠心的老牛死了,死前它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剝下它的皮,遇到困難時,就會派上用場。

天帝得知織女私自下凡並嫁給牛郎,十分震怒,就派王母娘娘下凡將織女帶回天界。牛郎情急之下,用一擔籮筐挑起兩個孩子,披上牛皮,飛快地追趕王母娘娘及織女。眼看就要追上,此時,王母娘娘用頭上的髮簪,畫出了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從此二人分隔在銀河的兩邊。牛郎和一雙兒女站在河邊大哭,哭聲驚動了天帝,於是就讓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相傳,每年到了七夕,就有無數的喜鵲飛上天去,搭成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人渡河相會。

七夕乞巧

七月七日那天晚上,古人除了會出門去看牽牛、織女星渡河相會外,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因為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雲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於是發展出“乞巧”的習俗。

少女少婦們登上裝飾華麗的彩樓,用彩線對月穿過七個孔(或五孔、九孔)的針,若能穿過,則表示“得巧”。或者在晚上擺設香案,供上鮮花、瓜果、白粉、胭脂和針線,乞求織女能夠賜給她們一雙靈巧的手;要是有長腳蜘蛛在瓜果上面結網,就表示織女聽到他們的祈禱了。

──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類歷史太久遠了,有些民族依稀記得大洪水,有些民族仍然傳說著神創世以泥土造人,但是記憶太飄邈,太朦朧,彷彿在夢中需要人來喚醒。喚醒神的子民們;喚醒神的教誨;喚醒人的良知本性。
  • (中央社記者陳淑芬苗栗26日電)明華園賑災義演今晚在苗栗縣府前登場,演出「蓬萊大仙」李鐵拐的民間傳說,觀眾擠爆現場。縣長劉政鴻與明華園當家小生孫翠鳳帶頭捐款,義賣劇團道具,獲得熱烈迴響。
  • 雷公和電母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對天神。
  • 中國幅員廣大,各地區生活環境不同,各民族的生活中心的風神有著不同的風貌和神性。
  • 有一天,他白日裏睡覺時做夢,神游華胥氏之國。
  • 相傳大禹為民治水的精神,感動天神前來相助,天帝派伯益焚燒山林沼澤的草木,暢通水道;應龍幫忙測量,導引水路。
  • 每座仙山都非常遼闊險峻,高度和周圍都是三萬里,山頂平坦的地方是九千里,山和山之間相距七萬里。
  • “年獸”是一個殘忍兇猛的怪物,每到除夕夜(黃曆十二月三十日)就會出來吃人。
  • 春聯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變而來的。
  • 北宋初年,在益津關一地(現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將楊延昭成功運用「火牛陣」大敗韓昌的五萬鐵甲騎兵,重現了這場經典戰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