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專論與專訪
凡是愛好藝術的人都可能察覺到,東、西方藝術從本質到表現上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東方文化注重內涵,藝術上強調『寫意』,講究『傳神』而不重『形似』;相反的,西方正統藝術追求『寫實』、『逼真』,這也是西方藝術的最大的特色。
從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開始,歐美視覺藝術的主題一直是關於神到人的故事。到了十九世紀晚期,隨著產業革命的發生,人類在科學上的發現與產業革命所帶來的疏離,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注1),將人類社會帶入一個所謂「現代」天地。現代藝術、現代主義隨之應運而生,至此藝術成了科學的追隨者並且服膺著現代主義。
有些審美家喜歡畢卡索(Pablo Picasso)那些帶著鬥雞眼的卡通畫、又或波拉克(Jackson Pollack)的塗鴉,甚至是赫斯特(Damien Hirst)的醃豬。然而,你和我同病相憐,看到20世紀的垃圾藝術就會倒胃口。
浮雕藝術語言在圓雕作品創作中隨意所用,如同木雕作品木質紋理,靜中呈現動感,欣賞其作品時遷想妙得,其樂無窮。
「摹」與「臨」是傳統的有效的練字必經程序。「摹」有「描紅」「影格」兩種,前者是用墨筆依著印有紅字的描紅本直接填寫,後者是用薄紙蒙在字貼上隔紙描寫,北方也叫作「榻」。「臨」是在「摹」的基礎上,對著貼照樣寫。練寫程序要先摹後臨。書法
宗炳、王微、荊浩、郭熙都是畫家,在中國歷史上他們主導了山水畫的發展,而他們的文章寫的都是透過本身繪畫創作的實踐而領悟的實情,有別於文人用理論化的文字或感覺的文字所寫的一些畫論(其實隔閡很大)。文人寫的都是給畫家打分數、分等級(如神、妙、能、逸)的事。《宣和畫譜》是站在畫家的立場寫作的一本書,也是難能可貴的一本書,所以本文也引用到。本文就是從這些資料說明畫家創...
人的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為什麼能達到這麼寬廣的心胸?並不是我要多大,就有多大,而是通過修煉做到。因為人有那麼高的層次,人才有那麼大的容量。「層次越高,微觀下看到的就越大」(轉法輪第八講,361頁)。
王微(415-453 A.D.),以易經思想(他的態度與詩人陶淵明類似,不講佛而講道)來掌握宇宙自然,他把自然視為一個道體。「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盡寸眸之明」,點明繪畫是研究身體、生命、宇宙的過程(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藝術表現其實是領悟道體後的一種表現。
在中國古時的環境,人們都明白:人可以藉某種方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管是市井小民或文人雅士,都普遍存在這樣的想法,我們的藝術家就是在這樣的土壤開出這樣的花朵。
東方人對「修煉」一詞並不陌生,基本上是「人透過完善自我的方法,從人升華到高層生命境界」的過程,佛、道修煉有謂修「真人」或圓滿。基督教或天主教則認為:按照神的教導去做,就能進入天國、得到「永生」。東方修煉與西方對神的信仰,最終都是要讓生命走向最美好的歸宿。
共有約 191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今年夏播期間,豫魯皖等多省遭遇高溫乾旱,土地乾裂,河水乾涸,甚至深井抽乾、地下水枯死。水利專家王維洛認為,人類應該遵崇自然,否則極端天氣頻繁,漸漸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