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范寬《谿山行旅圖》密碼

作者:邱馨賢
范寬《谿山行旅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69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不僅被譽為中國山水畫裡最高的一座山,外國人想瞭解中國山水畫時,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過這幅畫的人幾乎全是「一見難忘」,許多人好奇,許多人感動……,這幅畫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本文就將試著解讀在這幅「其實很數學」的畫中,到底蘊藏了哪些秘密。

引言

李霖燦在《中國美術史稿》中談到:「記得劉國松氏對我說過,有一次他對這幅巨軸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得流下了眼淚!」劉國松是台灣早期現代藝術的開拓者,看了這幅畫後,感激的流下眼淚。在此,「感激」二字用的很有趣,一般我們對於施恩於我們的任何人、事、物感激,是因為我們從對方身上得到了昇華,或是得到啟發、包容和諒解。而劉國松,一個從事現代藝術的人,為什麼會對一幅千年古畫感激呢?李霖燦解釋了這個感激的眼淚是怎麼來的:「劉國松氏不過是被范寬的『 誠懇』所感動了而已。試看那千筆萬擢不厭其煩的『雨點皴』法,若不把山的莊嚴偉大,從心坎中畫到了頑石點頭誓不罷休,哪個人能不為范華原的『誠懇』所感動?」——李霖燦認為他是被范寬的「誠懇」所感動的。

范寬的「誠懇」無疑是十分動人的,但只因為他使用了「雨點皴」嗎?這幅畫感動了古今無數人,也許畫中還蘊含了更多的「感動因子」有待我們去發掘。

一、關於范寬

范寬(活耀於十世紀),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今耀縣)人。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說到范寬:「性溫厚,有大度,故時人目為范寬。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妙。」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他:「進止疏野,性嗜酒好道。」看來是位個性落拓的求道者。

他擅長山水畫,北宋《宣和畫譜》描述了他學畫悟道的經過:「初學李成(五代山東畫家),既悟,乃歎曰:『前人之法,未嚐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捨其舊習,卜居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默與神遇……,故天下皆稱寬善與山傳神。」可見他之所以能畫出山的精神面貌和神采,而不是只描繪了表象,究其原因就是范寬讓自己完全融入山水間,「理通神會」,觀照自然與自身、天人合一,因此他能將山的真精神於筆下自然流露。

二、《谿山行旅圖》構圖特性

(一)、中峰鼎立,中軸巨碑式構圖

《谿山行旅圖》是故宮的鎮院之寶。畫面樸實、穩定,這些特質從他的構圖看的出來,比如他的構圖是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當對襯、而且居中。

(二)、主山(遠景)占畫面三分之二,且幾近滿幅

這幅畫的尺寸很有趣,高二〇六,寬一〇三公分剛好是二比一。遠景山形圓渾,佔滿了畫面的三分之二,遠山就是這幅畫的主角。他這種滿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恆、穩定、包容的視覺感。

(三)、等比級數的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

這幅畫還有著很獨特的構圖,前景、中景、遠景的比例剛好是一比三比九。等比級數的構圖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一方面產生節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軸主山的巨大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打個比方,我們看臺北一〇一大樓,如果遠距離看,我們並不會覺得它特別高,我們只會覺得它比其他地方高;但是,你一到台北一〇一底部,你就知道它有多高了。

這幅畫也是如此,遠景主山墨色跟前景一樣重,又非常巨大,他的強度其實比前景的石塊還要強,直接打到你的眼前,這時你好像被迫站在山腳下,但很有趣的是,雖然你好像站在山腳下,但是你不是,這裡還有一個很虛靈的雲霧,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距離有多遠。

三、《谿山行旅圖》筆墨技法特性

(一)、寫實與寫意-形神俱足

這幅畫雖然旨在將山的內在精神傳達出來,但一方面又很寫實,他將陝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充分表現出來了。

(二)、創「雨點皴」

他創立雨點皴,就是為了表達山石的堅硬,使山的形體跟質感俱足。

如斧鑿般的雨點皴,鑿出山的實質與風骨。點點雨點,如細胞,如分子,如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畫家畫作時如雕刻工匠般,一點一點的,細心耐心但雄強的畫出,如同修行一般,日復一日,勇猛精進。范寬《谿山行旅圖》局部。(公有領域)

(三)、用筆雄強老硬、強韌堅實

畫中的用筆都非常剛硬,但又很有韌性、很堅實。不管皴法或是輪廓線,都非常的堅實,宛若工匠的鑿刻。

(四)、輪廓線內側留白

范寬在山石輪廓線內幾乎都留了一道白,一般的山水畫家很少這麼做的。外國人一直詬病中國畫沒有光影的處理,好像畫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隨便畫,其實不是的。我們畫西畫時,都會處理反光,范寬在山石輪廓線內的留白,就像是反光線一樣;有修煉的人還能知道,在另外空間裡,有些東西是自體微微發光,他這樣的表現也有那樣空間的感覺。范寬一方面處理了石塊間的距離感,一方面也傳達了這樣的意涵。

四、密碼解讀-一比三比九代表何意?

(一)九層天乎?

中國人特別重視「九」這個數字,據說它是由龍形圖騰演變成文字,象徵著神秘與神聖。古代皇帝有「九五之尊」之稱,而帝王也喜用有「九」字的吉言,代表吉慶祥瑞,例如清朝雍正皇帝五十大壽時,就有「無量九尊」、「天保九如」、「禹貢九鼎」等物獻壽。

而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中,「九」是最大陽數,象徵著天,天有九層,九層天就是指天之極處。《黃帝內經素問》中也提到:「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九。」因此推論畫中一比三比九的比例很可能與宇宙結構、與天之極處十分相關。

范寬《谿山行旅圖》,構圖比例: 三段景代表三種層次:象徵人和宇宙的關係。前景:凡俗世界。中景:好道,求道,修道的層次。遠景:宇宙最高意志主宰。(藝談 Artium提供)

(二)三段景代表三種層次,象徵人和宇宙的關係與宇宙的基本結構因為有了一比三比九的比例關係,讓我們似乎看到了這幅畫中「人」和「天」的關係與脈絡,畫中清晰的展現三種層次:

一、前景-凡俗世界

前景行旅二人在炎熱搧扇,打赤膊;四頭驢背駝重物、步履蹣跚。就好像塵俗的世界,人們有遠有數不盡的包袱,放不下的執著,很忙碌又辛苦的生活著。畫中旅人前行的道路似乎寬廣,但卻永遠無法提升層次,而且看不到天,因為連抬頭的時間都沒有。現世的人們也一樣,在這個層次中你感覺很自由,好像可以任意做很多事,可是你卻可能發現日復一日,你彷彿永遠在同一個平面上無法提升。

范寬《谿山行旅圖》局部,前景行旅二人在炎熱搧扇,打赤膊;四頭驢背駝重物、步履蹣跚。(藝談 Artium提供)
范寬《谿山行旅圖》局部,道路似乎寬廣,但卻永遠無法提升層次,而且看不到天,因為連抬頭的時間都沒有。(藝談 Artium提供)

二、中景-好道、求道、修道的層次

如果仔細看,你會看到中景畫幅左方的樹叢後有一位穿著僧侶袍的求道者。而這名僧人要從畫幅的左方翻山越嶺,經過危橋,在道路隱晦、叢林密佈中探求摸索,才能到達畫幅右方樹叢後的寺院。其實接觸過修煉的人們都知道修煉的困難,彷彿你一開始修煉就要面對觸及你心靈的真正考驗。中景象徵著修煉者辛苦以求道、以及一道被遮掩的、不明的求道之路。

范寬《谿山行旅圖》局部,中景僧人。(藝談 Artium提供)
范寬《谿山行旅圖》局部,中景求道者的路線:翻山越嶺,以及一道被遮掩的求道之路。(藝談 Artium提供)

三、遠景-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

占畫面三分之二的遠景主峰,是這幅畫中最獨特的部份。堅實渾圓的主山巨大無比,高聳入天之極處,這似乎表現著堅強的意志,象徵了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而祂一直恆常不變的注視著下方的生命。此外,山體兩側畫有流泉、飛瀑和煙嵐,似象徵著流動靈源;山頂密林於中景針葉林之上,除了畫出難以測量的高度,也傳達了極高無華的意涵。

范寬《谿山行旅圖》局部,遠景山峰。(藝談 Artium提供)

如斧鑿般的雨點皴,鑿出山的實質與風骨。畫家畫作時如彫刻工匠般,一點一點的,細心耐心但雄強的畫出,就如同修行一般,日復一日,勇猛精進。

遠景主山體旁直瀉而下的流泉,不斷流洩到中景,再奔入前景而越見寬廣,彷彿正說明著造物之恩如天降甘露,披及萬物。這道隱密深處的瀑布在畫中剛好位於寺廟的正上方,也就是暗示著「法源」、「道源」的流瀑與修行者的距離最為接近,傳達了「唯修煉得聞天音」的訊息。另外,此唯一能夠與主山體連結的流瀑細弱的泉聲,又如同是感知生命來自何方的一道細微線索。

值得一提的是,這條通天之道既窄且幽微,山勢(道體)如此之高,平面距離又難以測量,高處難以攀登,卻見畫中修行的人跨步前行,看似不猶豫,心意已提升。

范寬《谿山行旅圖》局部,遠景主山體旁的流泉—法源,道源。(藝談 Artium提供)

小結

《谿山行旅圖》或許是范寬心中的修行境界示意圖。更重要的是這幅畫其實是在呼喚著所有的觀者--回歸與昇華,而那也許正是你內心受到感動的真實原因。@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仝,是五代後梁著名的山水畫家,陝西長安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荊浩的弟子,畫史上「荊關」被並稱為北派山水畫耆宿。和李成、范寬在北宋並稱為「三家山水」,褒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 古代畫家
  • 北宋初期,中國的山水畫北方有荊浩、關仝,江南則數董源和巨然,人稱「董巨」。由於董源和巨然生於五代,董、巨均為五代畫家。
  • 五代時期的荊浩和關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開創了大山大水的構圖,善於描寫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李成和范寬是北宋初期山水畫家的代表,上承荊浩以水墨為主的傳統,以表現北方雄渾壯闊的自然山水為主,在五代、北宋初期,李、關、范的畫風,風靡齊、魯,影響關、陝,實為北方山水畫派之宗師。可以說是「三家鼎峙,百代標程」。
  • 惲壽平跟王翬說好了:山水畫我自知勝不過你,這條路我如果走下去,也只能在你之後,所以我決定走另一條路。於是,終於讓這位具有絕世燦才的畫家,放棄他最鍾愛的山水畫,轉而去耕耘一片荒瘠又乏人問津的沒骨花鳥。
  • 古老的華夏文化是半神文化,由神派黃帝來主掌人間。 也許為了點綴他的威嚴,也許被賦予傳播文化、智慧種子的天命,於是,大臣史皇在黃帝衣冠上點綴彩色花紋,開創五彩之繪。 而另一位大臣倉頡,從天地山川鳥獸獲得靈感,造出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圖為唐 韓幹《牧馬圖》。(公有領域)
    華夏丹青藝術發源於中國古老的半神文化,其藝術風格與精神,展現了繪畫深奧的內涵,及各朝代社會文化特質。 五代、宋前期繪畫延續、衍生自唐朝,技法、觀念趨於完備;山林文學與自然山川的體驗,深深影響了中國山水畫。 元代神靈勸誡題材變少,興盛的人畫家畫作中,仍然有著一種高潔、脫俗。至明末徐渭,不滿世俗、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以誇張手法所作之作品,在繪畫史上留下了嘲弄的一筆。
  • 歷代畫家以之入畫,以畫傳世,秋日更華美,秋意更濃重。我們挑選了三幅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請大家從不同角度走入畫家的世界,來共品三代金色之秋!
  • 這件作品雖然巨大,但畫面給人感覺愉快、宏大,並不暗沉、蕭條,例如畫中的松葉十分茂密,與郭熙《早春圖》中的蟹爪枝給人蕭條的感覺、或春芽才剛冒出來的感覺完全不同,這幅畫像是夏天,生機勃勃,且聲音很多,畫中可以感受到泉水汩汩、松風搖曳、主峰兩側、山凹處、山峰處都有流泉,呼應了畫名中的「萬壑」。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