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医师与摄影家自费培育藏族乡村医师

人气 6
标签:

【大纪元1月31日讯】一位台湾摄影家加上一位医师,在一次旅途中相遇异乡,因着对青藏高原的相同感动,于是在海拔四千公尺的青藏高原开启了“藏族牧区乡村医师培训计划”,作为对这块人间净土的回馈,不曾有过医师的藏民竟然感动得磕头流泪。

没有太多外援,五年多来,这个由两名台湾人培育藏族乡村医师故事至今继续,藏族乡村医师发愿,即使要他们自己借钱买药,看病的事还要坚持。一位喇嘛说,他们为藏人做的事是这一辈子“以后想起来都会笑的事”。

联合晚报报导,慈济基金会“经典”杂志总编辑王志宏以十年岁月完成的“在龙背上–青藏高原十年纪行”摄影文字书近日改版、加上医疗计划卅页成果再次出版,翔实纪录他“从书写到具体行动”的心路历程。

在昨天的记者会中,王志宏说:“当你拿着镜头面对藏民十年,也明白当地最缺乏的就是医疗,你很难不为他们做点事,让现况有所改变。”撷取影像的手成为施药的手,让他的愿望达成的推手则是阳明大学医学院教授邱仁辉。

高海拔的严苛环境加上恶劣天候,藏人医药奇缺,王志宏每回上山带的医药包,多半不是自己用掉的,而是在不知名的帐篷分给整夜咳嗽的小男孩、关节僵直的老人。如何帮助他们是盘旋王志宏心中的难题,直到一九九三年在四川省凉山遇上参加摄影团的邱仁辉医师,两人决定试试。

在台北荣民总医院行医的邱仁辉推翻了王志宏“到青藏高原每个帐篷发药包”的构想,因为牧区藏民文盲率超过三分之二,看不懂药名及服用法,又容易被孩子误食;他和阳明大学公卫所教授周碧瑟合作,拟了牧区居民医疗状况的大型问卷,回到牧区骑着马到每个帐篷去问,明白大概的疾病和需求,他们决定培育乡村医师。 邱仁辉说,整个计划选定在四川甘孜州的理塘县,原因是:同样是藏族,拉萨周遭的西藏自治区是国际焦点,资源丰富,是藏人口中“大娘生的”,青海则是二娘生的,甘孜只算是三娘生的了。

在医疗计划构想中,每个游牧村有一位乡村医师,平时就随着游牧队伍四处出诊,可以终结无医村的苦境。邱仁辉觉得,这个计划最好的地方在于激发了大陆当局的发展决心,当台湾人辛苦募款筹建“卫生进修学校”时,当地卫生局也提拨相对基金,由公权力提供对乡村医师的认证。

于是,台湾医师加上摄影家必须保证训练经费不致缺乏,毕业后能给每位乡村医师一个药箱与定量的药品,好让他们四处行医。王志宏说,内心有点窃喜的是,这样的医疗计划背后没有任何“大名字”:没有基金会、没有大企业捐大钱支撑,有的只是一些亲朋好友、认同理念的人,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有时急了,他用完自己的积蓄,还得向银行小额贷款再买药补货进高原。

医疗班至今已有卅三人,成员算是当地少有的识字者了,邱仁辉说,冬天大伙聚着搭帐篷时人手还够用,夏天一旦散出去放牧,医师巡回起来不得了,卅多人根本不够用。

邱仁辉说,医疗班教的是基本的卫生保健,例如藏民喝奶茶为了加重口感,常挖了温泉区的白土加入茶里,“牛羊喝了常发情,人喝多了是罹患氟骨症”,四十多岁就关节僵硬,不能出门干活,只能在家转经轮修佛法,对村生产力是大损失。 王志宏举例,名叫“所干”及“共嘎”的乡村医师是当中唯有的两名出家人,医术还有点名气哩,看护六个生产队,邻近牧民还会慕名求诊,雪灾期间每天看了六十人次以上的病患;单是去年的用药量就高达人民币两万元。廿八岁的尼玛泽仁照顾七十头□牛外,还要当乡村医师,看诊量是一年五六百人,平均一年还得骑马进行七到八次的长途巡回医疗。

王志宏说,上山,原本是为了写书和拍照;当书出版后,得再找个理由;医疗计划让他又找到每年必须回到世界屋脊的借口。虽是医师,高山症一样没放过邱仁辉,每次上山头必痛得要吞止痛药,邱仁辉说,每次上山都发誓“绝不再上来了”,但每年一到六七月,就心慌难耐,何时再回香格里拉?他发觉,他早已对青藏高原“上了瘾”,原来踏上的是个“没有终点的旅程”。



    相关文章
    

  • 新世纪首日首批藏族空姐飞上蓝天 (1/1/2001)    
  • 中国第一批藏族空姐新世纪元旦开始上岗工作 (12/22/2000)    
  • 西藏干部实现民族化 (11/19/2000)    
  • 四川黄龙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11/18/2000)    
  • 科学研究证实汉藏本是同根生 (11/17/2000)    
  • 今日美国: 生活在美国的藏族人 (11/10/2000)    
  • 青海海西州发生5.2级地震 (11/9/2000)
  • 相关新闻
    新世纪首日首批藏族空姐飞上蓝天
    台湾国防部发视频:中共军演凸显霸道本质
    Shein和Temu滥用税收豁免?德国吁欧盟税改
    中共环台军演 战场在立法院?专家解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