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 “生命是一连串的奇迹”

访台召开第一场记者会

人气 53
标签:

【大纪元2月1日讯】 台北报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左)1日应台北市政府之邀抵台展开为期两周的文学交流,文化局长龙应台(右)并在记者会上赠送一个企鹅玩偶给高行健做纪念。下午3点,一袭深黑色西装灰色领带的高行健准时出现在台北市府中庭,在充满禅意的水墨画前,精神矍铄、神情严谨的高行健,面对全场爆满的媒体,举行来台第一场正式问答记者会。

明日报报导, 高行健此次乃应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之邀,前来担任台北市“驻市作家”。虽然行前强调不愿当“国王企鹅”,但是龙应台仍当头送给他一只国王企鹅布偶,让高行健一时笑容乍现。在长达1个多小时的记者会中,高行健对所有问题无不详细回答。但谈到大陆家人或太过政治性的问题,高行健总是先是一阵沉默(沈思),深呼吸一口气后,以“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拒绝回答。

自由是任何艺术创作的条件

高行健一开场即指出,“自由是任何艺术创作的条件”。他说,流亡就是为了寻找创作最起码的自由环境,因此高行健对于中国文学的前景,不表乐观。他以严肃口吻说,“自由是一条漫长的、走不尽的道路,自由有365个等级”。这种自由不单是身体的自由,更大的是内心的自由,“自由只在你的心中,看你找不找寻它”。

他表示,中国没有自由,光是压迫就足以将作家压死,何论创作。他也坦承对现代中国文学创作很少了解,“不愿置评”,他还强调不想加入任何作家组织、集团、运动,得奖后更别提“充当大陆文坛的青年导师”。

自称“看台湾文学比大陆文学还要多”的高行健,认为华文文学是超越国界、疆域,读者之多仅次英语,未来华文文学是有希望的,但需注意“商业化”的倾向。他同时推崇张大春为优秀的台湾作家。

‘认同’是一个假问题

对于“根”、“故乡”及“认同”这些常被问到的问题,高行健直言,“‘根’就在自己身上,‘故乡’无非就是亲切感,而不限特定地点”。记者会中他也再次仿照波兰流亡作家康布罗维奇-“我就是波兰,波兰就是我”-说法再度指明,“我就是中国,中国文化在我的身上,我的笔下。”

至于回避不了的“认同”问题,高行健却直言不讳道出,“‘认同’是一个假问题,没有多大的必要。认同涉及国土政治文化等,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与累赘’,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有新鲜的话说。”

不断发现生命及创作的惊奇

面对肺癌神奇消失、诺贝尔奖从天而降等诸多“生命中的奇迹”时,自谓无神论的高行健竟“开始对不可知的世界有些敬畏”。他表示,经历死亡考验后,“促使我了解得更为透澈,既然命是捡来的,就得想想如何换另一种有趣的活法。”高行健也多次表示就是因这场肺病促成了他远游西南,后来写就了艺术盖顶之作《灵山》。

“生命就是一连串的奇迹。由纯然巧合促成偶然,计划是无味的,创作亦然,只等待着发现的惊喜、快乐。”

他也指出,“创作是向过去不断‘告别’,重复是最可怕的事,东西写出来以后就成为过去。”高行健对于文革时期烧毁的作品、乃至卖出的心爱水墨,总是抱持着“烧了、卖了,也就罢了”的看法。强调不断摆脱过去的高行健说,“最好能不断找到当下创作的冲动”。

语言是文学的灵魂

“声调、语言及音乐性是语言的灵魂。小说语文若不读不出声音,就是僵死的文字。”高行健在会中解释他以录音机创作的缘由。甚至,他还会刻意关灯,躺卧在黑暗中,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就着闪着红点的小录音机录下心中思绪,让内在语言直接流泻,放任心像直接呈现、语言挥洒无有保留,最后才形诸文字。他说,“身为创作者,我十分尊重语言原有的功能,尽量由口语中吸收养份”。身兼画家的高行健也说,沈潜绘画也促使他在小说创作中非常在意文字所唤起的形象感。

他批评说,五四以后兴起的白话文,是一种欧化的现代中文,针对高行健“纯化汉语”的尝试,他自我评价说,“写作上我努力追寻的就是不再欧化的现代汉语,我十分肯定这项做法。”

精神高度集中的创作状态

为了在异国孤绝中埋首创作,高行健也公开他的创作环境条件。“创作前,我往往先播放巴哈的宗教音乐或非常现代的音乐(不可太过熟悉,或控制性太强的音乐),不断重复播放,以为写作铺设一个稳定的环境,然后就进入‘精神高度集中的创作状态’,不知饥饿、不知疲惫,从早上持续到夜晚。只要有第三者在场,我就浑身别扭。”

这种精神集中的的创作状态,高行健还以“清明冷静的第三只眼”加以说明。。高行健说,在关注创作对象之际,同时反观自己。“诗意来自冷静的自我观省,自然注入创作对象之中”。这种写作境界,高行健十分反对煽动、煽情的文学,而主张一种“冷的文学”。

女人是一个秘密

对于作品中不断呈现凸出的女性形象,高行健十分高兴诺贝尔奖评语指出的,高行健是少有男性作家,对女性内性心理难得掌握到如此丝丝入扣者。高行健得意地说,“这是很中听的话,我自己正是这样觉得”。

高行健说,由于自己身为男性,对于异性总不免想多了解,他指出,《灵山》出现大量的第三人称,就是女人形象的变奏曲。“女人是一个秘密,一个丰富而无尽的秘密。”他评论道,有同性恋倾向的海明威,在后期作品中就着墨于男性阳刚力量,而对女性少有刻划。

交流、会友、吃小吃

视台北犹如故乡的高行健,得奖后老朋友不断,新朋友又再交结,“简直是应接不暇”。曾经说过“没有爱情的生活是乏味”的高行健,此行有爱侣相伴,当不会感到“乏味”。在停留台湾2星期中,他将前往台南走走,希望保留更多时间,会会朋友,吃吃台湾小吃。

问起生命中美好时光何在?离开中国已12年的高行健洒脱地说,“此刻当下即十分美好,今天比回忆、乡愁更有意思。”

10月时,他将于国立历史博物馆举行大型水墨展,届时将可让读者在文字之外,一窥他空灵心象世界。


    相关文章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抵台 (2/1/2001)    
  • 高行健追寻深入内心世界真正自由的漫长之路 (2/1/2001)    
  • 中央社: 高行健认为中国作协不友善声明不值得谈 (2/1/2001)    
  • 高行健心路历程: 流浪得灵感写巨著《灵山》 (2/1/2001)    
  • 董建华冷对高行健 港议会要求解释原因 (1/31/2001)    
  • 高行健香江行言犹未尽 (1/31/2001)    
  • 高行健:文学跟政府没有关系 (1/31/2001)    
  • 陆铿直斥港府当局冷待高行健 (1/31/2001)    
  • 高行健:香港处境微妙 (1/31/2001)    
  • 高行健在港“感到不自由” (1/31/2001)    
  • 诺文学奖评审马悦然:“高行健文字具音乐性,译成瑞典文很容易。” (1/31/2001)    
  • 高行健将抵达台湾 发表三本新书及现场签名会 (1/31/2001)    
  • 高行健:最好不见特首 (1/31/2001)    
  • 高行健在香港拒谈个人政见 (1/31/2001)    
  • 高行健于香港中大发表演讲 (1/31/2001)    
  • 高行健: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1/31/2001)    
  •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高行健得奖 ,因为他是很好的作家 (1/30/2001)    
  • 高行健强调:文学不应服从政治 (1/30/2001)    
  • 高行健访港畅谈文学 (1/30/2001)    
  • 法国汉学家杜特莱翻译小说“灵山” 法国的中国文化热潮又加温 (1/30/2001)
  • 相关新闻
    法国汉学家杜特莱翻译小说“灵山” 法国的中国文化热潮又加温
    高行健访港畅谈文学
    高行健: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高行健于香港中大发表演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