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nternet有什么问题?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3月25日讯】去年年初还在大谈特谈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的一些理论家、科学家、首席评论家从去年年底转而大谈填平中美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界风向转变之快令人咋舌。 伴随理论界走马灯似的风向,风险资本对网站盈利的要求开始加强,俊彦哨萃、精英云集的.com产业开始了悲壮的“国际歌大合唱”: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皇帝,一切只能靠自己!从来没有哪个行业像.com这样高知分子如此集中、资本如此集中、注意力如此集中、亏损同样如此集中——某个高科技产业全面绝收,史无前例。 伴随着理论家填平“鸿沟”的畅想,自命中国Yahoo、中国Amazon、中国eBay的互联网公司一个个销声匿迹,立志成为中国杨致远、中国贝索斯、中国怀特曼的“海龟”们赤条条上岸后又只能赤条条退回海里。许许多多仍在试图弥合“鸿沟”的数字英雄和数字先知依旧前仆后继,遗憾的是,他们甚至不清楚炸药包在哪里。 如果只是几个.com在亏损,我们可以说公司管理出了问题;如果只是一类.com在流血,我们可以说商业模式出了问题。但是,如果所有.com公司都在亏损、如果整个.com产业都在流血,我们该作何解释?是中国的Internet理论出了问题?还是中国的Internet本身出了问题?

数字鸿沟还是经济鸿沟?

不谈“数字”就不是互联网,不挂“新经济”就不成高科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些理论家的思维定势。“鸿沟”是否仅限于“数字”?填平了“数字鸿沟”,真的就可以弥合“南北差距”吗?数字就是未来经济世界的全部吗?也许终日为配送、仓储、结算奔波的8848和e国最清楚,真正需要我们填平的,不是所谓的数字鸿沟,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济鸿沟”。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抽象和割裂的数字鸿沟,正如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抽象和割裂的新经济。数字鸿沟不过是经济鸿沟在高科技产业的表象而已。那些不顾经济根本、只知鼓吹数字的说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杜撰,不但不会对.com公司起到指引作用,反而有可能产生严重的误导。 从B2C、B2B到P2P、W2W,从ISP、ICP到ASP、IDC,“数字先知”预测的数字奇迹从未发生,中国.com公司的“国际歌声”从未因他们的预测而减轻。 作为提高效率和扩大视野的工具,互联网脱离传统产业成为纯粹“数字产业”的那一天,也就是“新经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那一天。像手机、PC一样,互联网跌下神坛只是早晚之事。作为传统产业的延伸,互联网不是那种能脱离经济现实而存在的空壳概念。抽象的“数字鸿沟”一叶障目,数字远不是未来世界的全部。

数字革命还是数字闹剧?

还是去年年初那几位新经济学家,还是去年年初那几支描述Internet抢夺眼球、跑马圈地的生花妙笔,重温他们的“数字”辞典,其宏论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网络经济是21世纪全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重大、应用最广泛的新经济。尽管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但根据新增长理论,在最新的、重大的、基础性新技术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 “美国已经发动了教育部、司法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克林顿甚至做了X次全国巡访,感召了微软、思科在内的Y家高科企业,发表了Z个以上的重要宣言,以消除横亘在美利坚地区和种族间的数字鸿沟…… “原子时代比物质实力,比特时代比知识实力,物质化生存,中国已成为优等生,数字化生存,中国却到了被淘汰边缘!如果我们在数字时代亡国灭种,信息技术和知识创新能力差距拉大,将成为主要原因……” 新经济学家慷慨激昂,读者热血沸腾。于是,两个经典画面跃然纸上:一边是美国信息产业轰轰烈烈的革命,一边是中国信息产业缩小数字鸿沟的纲领性主张。紧接着,无数仁人志士、数字精英在民族大义召唤下、在数字先知指引下,投身到“全民比特”、“消除鸿沟”的“Internet大跃进”中去…… 但是,陈旧的历史已经不再使“大跃进”三个字具有充分的积极意义。 现实永远平静地看待人们的躁动。中国的社会信息化指数落后美国40年,电脑普及率是美国的1/55,国民经济信息化投入相当于美国的1/45,网络普及率是美国的1/25,网民购买力是美国的1/15——在最新的、重大的、基础性的互联网领域,我们真的和美国处于同一起跑线吗? 即使2005年中国的带宽能如愿接近美国,即使2010年中国网民如愿超过美国,中国这依旧用IBM电脑、装Intel芯片、使用Microsoft软件、架设Cisco路由器,却盛产盗版和美眉的IT业真能孵化IBM、Intel、Microsoft和Cisco? 同样,坚信“Internet一定能盈利”但在市场中找不着北的.com公司真能催生Yahoo、MSN、AOL?没有旗舰和舵手的中国互联网产业真能因此走向成熟吗? 人类历史从来就不缺少闹剧,中国尤其如此。如果说闹剧也有规律的话,那就是除了一批善于做秀的演员,闹剧不会留下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反观奔驰、IBM、SONY,人们记住了公司的杰作,却不必记住公司的CEO是谁。曾经最引以为豪的也许最终一钱不值,这就是闹剧的反面价值。

数字理论家还是数字企业家?

如果有人坚持到肯尼亚发展B to C,结果一定是做十年赔十年,什么道理?同一条街,同样的拉面馆,十年后,有的成了五星级酒店,有的灰飞烟灭,什么原因?只有不赚钱的老板,没有不赚钱的行业,到底是模式的问题,还是企业的问题,值得反思。 砖头可以砌成凯旋门,砖头同样可以盖违章建筑。商业模式本身没有错,关键是由谁来操作。细察中国互联网,几个只看过书、没卖过书的理论家一纸商业计划书,融点钱就办网上书店;几个只买过东西、没卖过东西、更没生产过东西的理论家一纸商业计划书,融点钱就做电子商务,货源、渠道、配送、回款……早已成熟的经济环节居然成为这些网站不可逾越的瓶颈,巨额亏损怎能不在情理之中?事实上,从网络商务化的第一天,就应该是王府井办8848,而不是8848办王府井;是新华书店办当当,而不是当当办新华书店。图书发行、商品零售,这些早已写进商学院教案的成熟商业模式,却因为互联网的风行而被理论家操刀,.com公司的伤痕累累又怎能不在预料之中? 与其说比尔‧盖茨是知本家的典范,不如说比尔‧盖茨是企业家的典范。每一个微软产品的走红,都离不开盖茨堪称经典的市场运作。中、美高科技产业有很多差距,根本的一点就在于中国充斥理论家,而美国富产企业家。也许这才是新经济学家最不愿面对的事实:中国互联网产业急需的是企业家而不是表演艺术家,急需的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实干家而不是脱离经济规律谈发展的空话预言家。对于那些痴心不改、仍然上演新版“皇帝新装”的理论家,需要有人站出来大喝一声:“请穿上裤子!”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真正的灵魂人物。与主流.com公司不同,神州数码、TCL、海尔的企业家延伸传统、意在增值、决不为网而网的战略才是互联网今后的方向。

数字规律还是经济规律?

到目前为止,中国.com公司的变奏基本上可以这样描绘—急忙建网、急忙融资、急忙花钱、急忙裁员、急忙倒闭。当.com公司急急忙忙用大把美钞推出网站,进而子弹上膛、刺刀出鞘、准备大战时,却发现自己竟然没有真正的产品,没有真正可以承诺给用户的价值,悲剧自然不可避免。 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狂热。人人反对泡沫,人人又制造泡沫;人人谈论盈利,却又不肯踏实做到盈利。.com的大把烧钱、好高骛远、自命不凡、听风是雨、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按企业发展规律办事,每一项都成为.com公司的死穴。 遗憾的是,很少有互联网企业的CEO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中很少有人是从传统产业出来的。再进一步说,绝少网络业的CEO是真正的企业家。时至今日,.com公司仍然对两个问题过于乐观:一是投资者对NASDAQ这个风向标的冷静认识,二是CEO们对市场和管理的把握能力。当然,有一点已经无可争论:不管什么企业,能赚钱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蒸气机、电、电视、手机……哪一个曾经不是高科技,哪一个不曾有过高价值,哪一个不被大众需要,又有哪一个不是因为水到渠成才大放光芒?有必要给互联网扣上史无前例的高帽、有必要如此神化互联网吗? 世界上没有产生过“新”经济,产生的只是新产品。无论什么经济,最终要归结到产品和利润。事实终将证明,从来就没有脱离经济规律的数字规律,今后也不会有脱离价值规律的数字奇迹。传统产业需要多么务实,互联网产业就需要多么务实。终日喊着“争第一”的.com公司已经第一个唱起了“国际歌”,第一个开始拯救自己的行动了。

什么是互联网的当务之急?

互联网不过是一种工具,一种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新工具。再先进的纳米技术也要应用到衣食住行,再先进的生物医学终究也是为了治病救人。最应该拿起互联网武器的应该是传统产业。所以,.com公司的第一个当务之急是:回归传统。 所有已经关闭的知名.com都曾贴着同一个标签:烧钱机器。也许只有真正在“资本悬崖”上走了个来回的公司,才会知道如何使用宝贵的创业资本。所以,.com公司的第二个当务之急是:学会管理。 柳传志曾经说:“如果对前面的道路不熟悉,不妨先小心翼翼地去试,等踩结实了走出去几步,感觉踩稳当了,再撒开腿跑,如果一脚踩在烂泥里,就赶紧抽出来,绝不要孤军深入。”这一点对于急需盈利、但不确知“哪口井能够打上水”的互联网公司尤其适用。所以.com公司的第三个当务之急是:小心探路。 商务计划、盈利模式,只是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产物,不能成为禁锢自己的紧箍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om公司可以为某个模式而生,但不一定为这种模式而死。成功者真正成功时,常常已经看不出自己当年的样子,因为变化太大了,就像今天人们已经找不到80年前IBM的影子。所以,.com公司的第四个当务之急是:常变常新。 为什么理论中几何增长的收入阶段总不来?为什么理想的商业计划无法贯彻到市场中去?为什么新经济学家的口风老是在变?为什么市场的增长远远低于预期?再好的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再动听的模式也要符合实际,更何况有些理论家的理论根本就是法轮功!所以,.com公司的第五个当务之急是:明判真伪。 经济领域从来就不存在脱离产品的价值,商业网站要想赢得利润,必须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商品。所以,.com公司的第六个当务之急是:创造产品。 团队的重要无需赘言,资本的重要无需赘言,模式的重要无需赘言。所有的当务之急最终集中到一个当务之急—生存下去,尤其让投资人相信未来依旧能生存下去。很多.com已经来不及谈未来之梦了,因为它们已经倒闭。回归经济规律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网站当作真正企业去经营的企业家,成功率最高。 2001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不绝于耳的是网站的倒闭裁员,是风险资本对.com公司的冰冷面孔,是媒体对数字精英的抛弃。是掀开“新经济”面具的时候了,是反思“数字机遇”的时候了。经济人不主张听天由命,无为而治,但如果哪位埃塞俄比亚的理论家一定要洋洋万言、新词不断地告诉我们“缩小中、埃经济差距的当务之急是弥合中、埃之间巨大的数字鸿沟”,并由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出“缩小数字鸿沟的纲领性主张”,我们还是告诉埃塞俄比亚人:先去寻找水源和食物吧!

如果只有几个.com在亏损,可以说是公司管理出了问题;如果只是一类.com在流血,可以说是商业模式出了问题;但是,如果所有.com公司都在亏损、整个.com产业都在流血,我们该作何解释?是中国的Internet理论出了问题,还是中国Internet本身出了问题?


    相关文章
    

  • 中国网通出租光纤管道空间给中国移动 (3/23/2001)    
  • 中国网络翻译获重大突破 跨语言交流已实现 (3/22/2001)    
  • 中国网上“黑社会”愈演愈烈 (3/19/2001)    
  • 网络广告前景惨淡 新浪转轨做软件准备后路 (3/16/2001)    
  • OICQ成为中国网络广告最大载体 (3/15/2001)    
  • 大陆人大代表呼吁制订《网络安全法》 (3/14/2001)    
  • 中国网络公司大撒钱:2000年广告费排名 (3/14/2001)    
  • 大陆网民调查七大特点 (3/12/2001)    
  • 中国网络股有转机? (3/10/2001)    
  • 一位2000年中国网络小姐选拔赛参赛选手的声音 (3/2/2001)    
  • “中国网络小姐大赛”:新世纪又一大骗局? (2/28/2001)    
  • 中国网络小姐嘉宾聊天实录(三) (2/28/2001)    
  • 中国网络小姐嘉宾聊天实录(二) (2/28/2001)    
  • 中国网络小姐嘉宾聊天实录(一) (2/28/2001)    
  • 第二届网姐评选有黑幕? (2/27/2001)    
  • 网络使我如此美丽–网络小姐决赛目击记 (2/26/2001)    
  • 中国网络小姐北美选手黄妤: 一条游不停的鱼 (2/26/2001)    
  • 组图:中国网络小姐冠军蒋静赛场风采 (2/26/2001)    
  • 第二届中国网络小姐大赛最终获奖名单 (2/25/2001)    
  • 现场图片:北京高校网姐蒋静摘取第二届中国网络小姐桂冠 (2/25/2001)
  • 相关新闻
    现场图片:北京高校网姐蒋静摘取第二届中国网络小姐桂冠
    第二届中国网络小姐大赛最终获奖名单
    组图:中国网络小姐冠军蒋静赛场风采
    中国网络小姐北美选手黄妤: 一条游不停的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