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度《人民日报‧强国论坛》嘉宾访谈评述

嘉木

人气 1
标签:

一、概貌

1999年5月9日问世的“强国论坛”是人民日报网络版的BBS。当时,正逢群情激奋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人民日报网络版适时开通中国传统媒体网络版中第一个BBS——“抗议北约暴行论坛”,受到广泛关注,短短一个月内,上贴量达9万条。“只有先加强我们自己的经济、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基于此种导向,6月19日起,“抗议北约暴行论坛”正式更名为“强国论坛”。此后,人民日报网络版又陆续推出读书论坛、体育论坛、健康论坛、企业家论坛等8个分论坛和2个讨论区,形成了以强国论坛为主的综合性网上论坛。同年9月13日,强国论坛上帖量跃居全球中文论坛第一名。2000年6月初,在“中国百家优秀网站”评选中,强国论坛获“赤子情怀奖”,是唯一同时获得两个奖项的网站。其“中华第一坛”的地位已基本奠定。
嘉宾访谈是强国论坛的品牌栏目,初期,论坛主要就靠它吸引人气。问世不到半月——5月14日、5月20日,“抗议论坛”即邀请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王逸舟两次到论坛做客。极度情绪化的抗议声浪中,王逸舟保持着理性立场,客观剖析了使馆被炸的前因后果,既不背离主流声音,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两次访谈影响极大,访谈纪要到处转贴,许多原本不知道人民日报BBS的网友循踪而去,“抗议论坛”短时间内就打开了局面。
自此,嘉宾访谈成了强国论坛的保留节目。每隔一定的时间段或每逢时事热点都要有针对性地组织。迄今已组织148次,平均约四天一次。高峰时(如2000年“两会”期间)不仅天天有,而且常常一天两次。其中,1999年下半年23次,约10天一次;2000年125次,2-3天一次。其密度明显有加大的趋势。2000年125次访谈中,主论坛82次,占该年度总数的65.6%;8个分论坛共43次,占总数34.4%。主论坛的访谈直接或间接与时事政治相关,分论坛部分访谈内容如中日论坛4次访谈和体育论坛关于申奥问题的访谈,也直接或间接与时事政治相关。时事政治类访谈在该年度所占比例居绝对多数,突显强国论坛之为政治论坛的特质。
2000年度主论坛及分论坛访谈主题,按次数可做如下排序:
信息产业及网络生态:20次
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10次
国际政治及中外关系:11次
农村问题:9次
经济发展:6次
两岸关系:4次
两会观感:4次
国有企业:4次
企业发展战略:3次
教育问题:3次
西部开发:3次
健康问题(全部在健康论坛):11次
体育问题(全部在体育论坛):11次
思想文化问题(全部在读书论坛):4次
其他:21次
主持各次访谈的嘉宾,其身份、职业因访谈内容而各有不同。主题分析类,嘉宾多为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如2000年6月13日访谈“朝韩首脑会晤”,嘉宾为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韩镇涉等;2000年7月10日访谈“高校扩招与结构调整”,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善迈等。时事焦点类,嘉宾可以是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相关部门官员。如2000年4月5日访谈“村民自治与村级直选”,嘉宾为国家民政部基层建设司张明亮司长等。不过,百多位嘉宾中,官员嘉宾寥寥可数,且相对于人民日报的地位来说,官员嘉宾级别不高(最高为青海省副省长马培华,但马氏只停留十来分钟,答词总共不足500字符。不过象征意义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官员缺乏直接面对公众的习惯。军事类,嘉宾主要为军事科学研究人员,如2000年8月15日访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嘉宾为军事科学院军战史专家罗焕章等。此外,也有前线记者主持新闻类访谈,知名网友主持专题类访谈(如2000年4月3日访谈“经济改革问题”,嘉宾即为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过客),还偶有外国嘉宾做客(如2000年1月24日德国《明星周刊》记者夏普、1月26日瑞典《每日新闻》记者雷尤伦访问强国论坛并与网友讨论)。
强国论坛嘉宾来自四面八方,但专家学者居多——2000年度强国论坛主坛的82次访谈中,纯粹以专家学者身份主持的有40次。这也突显了作为政治论坛的强国论坛仍限于书生论政的特色。

二、功能

导向功能是嘉宾访谈的首要功能。这是人民日报之为中国第一党报的性质注定的,也是嘉宾访谈乃至强国论坛维持其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的理由。导向功能的实现,有一整套的制度保障,从论题选择、嘉宾选择,到论坛管理,环环相扣。比如,抗美援朝50周年纪念期间,强国论坛接连三次举行关于抗美援朝问题的嘉宾访谈,其命题分别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和影响”,其倾向性于此可见。三次访谈的嘉宾,均为持正统立场的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研究人员。首次抗美援朝访谈的领衔嘉宾孟照辉,更是撰文反驳袁唏《韩战真相》的作者。学术界公认的朝鲜战争研究专家沈志华,因其从俄罗斯解密档案中得出的结论与导向需要不甚吻合,因此而无缘问津。2000年12月10日访谈“人权与主权”,嘉宾也是持正统立场的官办“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杭生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丹。
以管理实现导向,主要途径则是,1、安排“枪手”在访谈中按计划提问,一来嘉宾早有预案,可以从容应对;更重要的是可以控制提问方向,满足导向需要。2、过滤。强国论坛有一套极为完备的过滤软件,网友文章若含有强国论坛认定的敏感词汇,相关文章均要被拦截,待斑竹审阅后视不同情况,做放行、不放行、修改后放行等处理。如此,干扰“导向”太甚的帖子自难出现。3、删帖。强国论坛的过滤软件已是众所周知,为了逃脱被拦截的命运,网友在上贴敏感文章时,一般会实施反过滤,即将他们认为可能是敏感词汇的用词,用谐音、拼音或特殊符号替代。而且他们的成功率往往很高。当斑竹发现文章属于所谓“问题帖”时,文章已经上贴了。在这种情况下,斑竹会毫不犹豫地对该帖“格杀勿论”。4、封特定网友的网名或者是IP。这又有两种封法,一是现场封,发现谁的现场表现太“捣蛋”封谁;二是事先封,当有“重要人物”造访时,强国论坛就会将他们认为“一贯表现不好”的个别网友暂时封杀,以免他们在访谈时出现,令“重要人物”过于难堪。5、斑竹提前打“预防针”,提醒网友把握言论尺度。如讨论“人权与主权”,嘉宾入场前,当值斑竹星空无语即发表“完全小建议”——
“无论您观点如何,请务必尊重嘉宾。嘉宾访谈欢迎讨论交流,而不是肆意发泄。呵呵,这点大概不难做到的。
再看一遍《管理条例》。这也算是论坛的权利规范吧。呵呵。
激烈的讨论中,请大家保持风度;互相攻击谩骂,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希望星空刀下无冤魂啊。呵呵。”
软硬兼施,用心良苦。
思想讨论,是嘉宾访谈的第二种功能。强国论坛自不能不服务于导向需要,但仅限于此,也不符合强国论坛的自身定位。作为中国第一党报的BBS,强国论坛有着任何一家中文BBS所不可能拥有的强大的政治资源;加以主持人相对开放的思想意识,使得强国论坛必然地要扮演其他媒体所不可能扮演的,使之区别于所有中文BBS、所有境内媒体的角色——充当一定意义上的公共平台。毕竟网络在目前中国只是小众媒体,更何况强国论坛配备了所有中文BBS中最强大的管理队伍,强国论坛上的言论因此绝无失控之虞,绝难对社会生活产生实质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言论尺度,尝试可控范围内的言论自由,因此是完全可行的。自开办之日起,强国论坛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就此而言,它不仅是喉舌,更是言论自由的网上试验区,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政治特区。敏感论题的话语空间有限,访谈时必须严格管理,以保证强国论坛在政治上不犯“错误”。但这并不等于取消敏感论题的思想讨论。敏感论题因访谈而成了网友瞩目的焦点,这本身就不乏意义。仍以“人权与主权”访谈为例,事后就有两位网友如此慨叹:
“要不上论坛,真不知道今天是‘世界人权日’,好像政府不想提这个,新闻也回避。为啥?(端正的人: 2000-12-10, 20:08:37) 对呀,好象只有强国关注这事。 (不笑之子: 2000-12-10, 20:10:10)”
即便是敏感论题,仍有如此客观作用。不敏感的论题,游刃空间自然大得多。比如,“共和国元帅彭德怀”(2000.11.29)就是极正面的论题,不致有太多顾忌,此次访谈在管理上的尺度因此相对宽松,思想交锋也就可以比较激烈。一位较正统的网友在“旁观”此次访谈后大发脾气,说:“我就说有人拿彭德怀说事儿嘛!”“如果让彭看到今天那些拿他说事儿,借此疯狂攻击社会主义,甚至诬蔑抗美援朝伟大功绩的人,嘿嘿,按他的‘直脾气’,恐怕不会是简单地拍桌子骂娘了,要是彭老总手边有一把枪,看不先把这些人给‘崩’了才怪。”至于与时事政治关系不那么直接的分论坛,游刃空间则更可观。比如,读书论坛就可以请处境一度比较微妙的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主持访谈“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而且秦晖访谈还比较成功——“造成一次小小的轰动”。“一位学院中人能敢于出访江湖、面对众多网林高手的‘围追堵截’从容应答,功夫委实不凡。” “世纪中国”此番评价,距基本事实相去不远。象这种学者型访谈,政治上既不犯忌,又有助于克服强国论坛热闹有余、思想深度不足的缺陷,应该说是强国论坛所需要的,因而是强国论坛所欢迎的。
民意评估功能及联谊功能,是嘉宾访谈的另外两个功能。众所周知,现存体制一大弊端,是“官”“民”隔膜,下情难以上达。经由互联网搜集民间呼声,快捷而廉价,因此已开始受到管理层的重视。官方新闻网站在向公众提供网络新闻的同时,也在履行搜集网上言论、以定期或不定期内刊形式呈送高层人物的职责。嘉宾访谈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专题民意调查,比如2000年7月10日访谈“高校扩招与结构调整”、同年8月17日访谈“中国电信资费调整”、同年11月15日访谈“新近出台的互联网相关规定”,就兼具民意调查的意图。强国论坛个别斑竹负有整理网友言论,以内部参考形式定期上报的使命。相信历次嘉宾访谈纪要,尤其是热点问题访谈、敏感问题访谈的纪要,也是内部参考的重要内容。至于联谊功能,相对于其他功能来说不太突出,但强国论坛在这方面也有努力。分论坛的访谈尤其是健康论坛和体育论坛的历次访谈,就体现了这种努力——展示作为政治论坛的强国论坛其实也不乏情趣、不乏人情味,使强国论坛更可亲可近。

三、个案透视

到强国论坛做嘉宾固然是很风光的事,但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一方面是因为强国论坛聚集了可以说是汉语世界最放言无忌的网友。他们不迷信权威,任何权威都必须经受他们所认定的价值观的审判。另一方面,作为中文网络最负盛名的政治论坛,强国论坛藏龙卧虎,是必然的。嘉宾面对的就不单是敢言的网友,而且是极具实力的网友。如果论题不敏感,争议性不强,访谈尚能平和进行。但凡论题稍稍敏感,嘉宾就不能不“舌战群儒”。网友提问泼辣尖锐。嘉宾则墨守中庸之道,在可能的范围内,提出一些观点,从而化解因回答此类问题而面临的尴尬。可以说,嘉宾回答问题面临两种压力,一方面,受到官方意识形态及其工作单位的有关规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网友的压力。因此,权衡两种压力,嘉宾的回答首先要保证不“犯错误”,同时还要尽量使网友得到满意的回答,以尽量体现其回答未落俗套。因此,嘉宾访谈往往如同网友和嘉宾掰手腕。一方面,网友尽量让嘉宾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回答,想借嘉宾的嘴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另一方面,嘉宾尽量避免落入这些圈套,要么不回答,要么作出“常规”回答。不幸的是,绝大部分嘉宾的绝大部分“常规”回答均缺乏独特见地,普通人通过阅读报纸,辨别风向,并掌握不偏不倚的语言表达方法,不需要具备特别的知识或见地就可得出大致相同的答案。因此,网友也就每每失望,乃至出言不逊。
(篇幅所限,具体案例略--编辑)。

四、冲突的背后

网友与嘉宾的冲突,归根结底,不是网友个人与嘉宾个人的冲突。曾经有网友在“人权与主权”的访谈中呼吁:“大家还是不要攻击专家个人吧,他们只是观念比较陈旧而已。”另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错啦, 是对其观念, 而不是对其人。”事实的确如此,访谈中,嘉宾主要不代表嘉宾,嘉宾不过是个符号,象征官方正统立场的符号。网友与嘉宾的冲突,主要还是两种价值观的冲突,民间立场与官方正统立场的冲突。
不是所有的嘉宾都能理解这一点。郑、田对此或能理解;而且学者出身,较有涵养,访谈虽不愉快,毕竟没有肝火大动,事态因此不致发展到“天津包子”所想象的那种程度。但也有嘉宾忍无可忍。如2000年8月26日“网络与法律”访谈主持人、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长杨立新。杨氏不能不在强国论坛三缄其口,但倍感压抑,回去就在他自己主办的“杨立新民法网”上大吐苦水,发帖说——“今天在强国论坛讨论,得到了很多的骂声,幸亏我在之前有所准备,因为看过了这个论坛的风格,冷眼在路上也提醒过我,我是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还是对开始就骂人的做法感到吃惊。不过还好,总算是经受了考验。”
此帖一出,朋友们纷纷响应。“雨非”说:“我一直以为强国论坛匪气太重,太霸道,和黑道差不多。”“铁面柔情”说:“强国论坛要成厕所了。”普遍有受辱之感。
这仍算好的——毕竟没有现场发作。军人出身的保利博物馆副馆长马保平就没这等好脾气了,而在访谈中情绪失控,与诸多网友对骂起来。2000年6月2日晚,马保平等做客强国论坛,与网友交流“抢救圆明园国宝与文物保护”问题。出乎马氏意料,网上对他们从海外重金购回圆明园文物之举非但乏人喝彩,反倒是质疑之声鼎沸,更有明确表示反对的声音,且理由十分正当:一、既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文物,则应该主要通过外交途径收回,本无必要花纳税人的血汗钱去买;二、保利方面操作失当,竟拍中受骗,花了不少冤枉钱。如此等等。保利方面颇觉委屈,又无力说服网友。网友则见好不收,步步进逼。马氏何曾受过这等鸟气,终于拍案而做狮子之吼。针对“吉安”的抨击——“你们这么愚蠢地花钱买回被抢走的东西,是旧耻上面加新耻!”马保平怒斥:“那么你的意思是说这几件国宝不应该从海外抢回来,而任其再次流落海外,你是这个意思吗?如果情况真是这样,请问你是不是个中国人?”针对“以德服人2”的点评——“Do not do that again, Our country need money to develop every thing except buy 文物”,马保平怒斥:“这里是中国人讨论中国人的问题,不须洋人插嘴。如果你不愿意当中国人,自杀算了。”冲突一直延续到访谈的最后一分钟,告别时他还愤愤不平地如此总结:“感到有极少数人利用这种方式发泄对社会和国家的不满。对这种人,懒得和他们讨论。”
马氏的卤莽,激起了公愤。网友们群起声讨:“今天,强国请来的这二位修养太差,智力太低。”“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无法容忍网友提问的人没有资格来此做佳宾!”“马是来这坛上最素质最底劣的,完全一暴发户附庸风雅的心心态。花钱如流水,还美其名为爱国!”著名网友野猪更挥就檄文——《自以为是的老爷,你高贵不了多少!》,对嘉宾和强国论坛均予严厉批评:……说什么“有极少数人利用这种方式发泄对社会和国家的不满。对这种人,懒得和他们讨论”!仅凭这一句,那人就没有资格来强国论坛,即使作为普通的网友也不够格!为什么?来强国论坛的网友,哪个是“懒得讨论”的?既然“懒得讨论”,你上来干什么?至于“你是不是中国人”,“如果你不愿意当中国人,自杀算了”就更是滑稽可笑!滑稽可笑的背后还隐藏着中国人缺点中最阴暗、丑陋的部分——为了某些不可告人目的、为了一己私利,而挑动同胞内讧、窝里斗!
论坛虽然年轻,可也一岁多了,形形色色的佳宾也请来了不少。虽然过去常常发生网友往会场扔砖头,因为观点相左而生气而骂骂咧咧,但是,丝毫不影响相互的交流。有水平的佳宾还利用这样不多的机会运用高超的技巧加爱心格外地关心和引导他们,于是常常会出现现场相互道歉,握手言欢的喜剧。就算是十分过分的情况出现,佳宾们最多也就是用不搭理来对待。确实过分的人最后也会自己找抬价下来,可从来没有出现过当场就抓脸、扯头发的事情。同样是佳宾,别人可以容忍,你为什么不能?是享受特权习惯了还是本来就缺乏涵养?
强国论坛里面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每个网友(包括有教养的佳宾)都应该知道这个常识!说出“懒得和他们讨论”这样话的人是怎么混进来当佳宾的?论坛是否在与人做什么金钱交易,否则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强国论坛的领导要反省!这是一次恶性的事件,论坛的领导应该认真地反省,要制定措施,杜绝今后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再好的论坛也禁不起如此佳宾的折腾。
应该说强国论坛从这场风波中吸取了教训,类似风波再未发生。但网友与嘉宾之间的不愉快,则仍是家常便饭。难怪一位网友有这样的观感:“真惨,来这儿的嘉宾几乎都讨不了好去,看来老百姓不喜欢听官话。强国这不是毁人么?”但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的嘉宾都会遭遇不快。比如,山东曲阜书院镇丰家村村委会主任丰建伟两次到强国论坛做访谈都很成功,网友对他颇有好感,认为他“坦诚,实在”,彼此相处融洽。学者秦晖、著名作家张贤亮、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到分论坛读书论坛做访谈也都比较成功,网友极少为难他们。这里有个规律:嘉宾与网友的紧张度与论题的敏感度相关,与嘉宾身份相关。丰建伟能为网友接受,不仅是因为他“坦诚、实在”,也是因为他不过一介“村官”,没必要和他太过不去。秦晖、张贤亮、魏明伦能为网友接受,则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具有体制外倾向,与喜欢挑战体制的网友不构成对立。而主持“人权与主权”的郑、田二位,在网友眼里无异于官方正统立场的化身,现存秩序的化身。无论他们怎样是形式上力求具备对于网友的亲和力,作用都不大。换句话说,网友对他们的不满,实际上代表着网友对中国人权现状的不满。网友对“网络与法律”论题主持者、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长杨立新的抨击,则无疑代表着他们对网络管制政策的不满。

五、结语

可能是因为密度太大,加之部分访谈确实质量不高,对嘉宾访谈的“厌食症”已经开始潜滋暗长。最近一次访谈后就有网友感叹:“我上强坛,最担心碰上嘉宾——又没有可看的了!”还有网友发牢骚:“出门遇到堵车,上网碰到嘉宾——倒霉!”嘉宾访谈何处去?这个问题因此逐渐引人关注。目前大致有两个意见。一是要求在嘉宾的产生程序中引进“民主”机制。迄今为止,强国论坛的一百多位嘉宾没听说哪位是根据“民意”产生的,全部“钦定”。对此网友颇有微词,“民选”嘉宾的呼声渐起——所谓“民选”,类似当局现在推行的“差额选举”:由版主提名,并对提名嘉宾做较为详细的介绍,再由网友投票选出得票数最高的嘉宾做访谈。二是要求全面改版,包括改革提问方式、管理方式,等等。这些技术层面的改革当然是需要的。不过,说到底,嘉宾访谈的走向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改革所能决定,从微观讲,它取决于网络生态的整体走向;就宏观角度讲,则取决于中国政治的整体走向。以现在中国政治及中国网络生态之微妙,这两点都很难预测。嘉宾访谈未来的走向,因此无从推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和整个强国论坛一样,嘉宾访谈无疑是观察中国政治状况、中国言论状况的一个很好的风向标。就此而言,嘉宾访谈值得舆论关注。

--转自《中国之春》


    相关文章
    

  • 邓小平逝世六周年 (2/20/2001)    
  • 不平则鸣:有感于高勤荣冤案,告强国论坛网友书 (1/12/2001)    
  •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称投弃权票并不意味着软弱 (1/6/2001)    
  • 传巴金等人辞职 抗议中国作家协会擅自就高行健获诺贝尔奖一事发表不公正的谈话 (10/16/2000)
  • 相关新闻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称投弃权票并不意味着软弱
    不平则鸣:有感于高勤荣冤案,告强国论坛网友书
    邓小平逝世六周年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