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 :以学生为敌

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者

余杰

人气 3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6月16日讯】 我不知道谁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者,也不知道有关方面是根据怎样的标准来选择命题者的。您们大概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学者名流吧。或者是某某大学的教授博导,或者是某某研究院的研究员,您们的学识和才华当然比我高得多。但是,我还是斗胆向您们进言:出题时换一种思路吧,别再以学生为敌!

每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题目,有大量关于语法的试题。许多语法规则,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连语法专家也争论不休的语法规则,却通过考题来强迫高中学生接受,这是一种学术霸权的体现。1997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第3道题,是一道标点题,即使是专门研究标点的行家里手也难以下笔。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攻语言学的几名博士生对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无法统一。一位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叹息说:“考题出到这样的份上,我们只有举起双手投降了!”连老师都投降了,学生呢?可怜的学生们在考场上把头皮挠破,也回答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可是,出题的专家们可曾考虑到学生们的具体情况?您们只是刚愎自用,想当然地就炮制出令自己洋洋得意也令考生们叫苦连天的考题来。在出题的时候,您们是把学生当作假像敌来看待的。您们是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参与一件害人的工作,恰恰相反,您们还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自豪,您们似乎在从事着一件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那麽,就活该学生倒楣了——谁叫学生在等级秩序中处于最低的一级呢?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命题者的一个最大的毛病是死不认错。当然啦,您们全是一流的学者,怎么能够认错呢?平时研究的都是些深不可测的问题,出几道给高中生做的高考题,那还不是小菜一碟,手到擒来!怎么会出错呢?

1992年高考语文试卷有一道语句衔接题:“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从床下拉了出来,送到幼稚园里去了。”当年的试卷评价报告承认这道题选句不够典型。然而,没有人公开承认失误——谁出了这道题,难道不是白菜萝卜一样一清二楚吗?更让人不可置信的是,此后每年的《考试说明》都把此题作为典范试题。全国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要认认真真地阅读《考试说明》,阅读这道“典范试题”。错误的知识深深地印到他们的心中。我猜想,撰写《考试说明》的专家中,肯定有此题的命题者。他自己出的题,当然堪称“典范”了。自己的名望、地位是高于一切的,哪里顾得上考虑学生的利益——学生不过是您们的俘虏而已,想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于是,错误被当作真理一年一年地传播着。即使是深味真相的中学语文老师们,也敢怒而不敢言——他们被完全排斥在高考试题之外,他们能够做什么呢?虽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在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但是命题者们中间是没有他们的身影的,也不考虑他们有对命题什么意见。如此命题的方式和制度,有没有值得改进之处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是至今依然没有看到任何改变。

漏洞百出的高考语文试题,流毒深远。1995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3题,是一道文言文阅读题。要求比较“知汝之先君,忠勤之士也”、“母何自勤如是邪”、“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四句中的“勤”和“徇”字的用法。专家们制定的“标准答案”是:两个“勤”字的意义相同,两个“徇”字的意义也相同。其实,不但两个“勤”字的意义不同,而且两个“徇”字的意义也不同。前一个“勤”字是形容词,勤的物件是国家大事;后一个“勤”字是使动词,勤的物件是家庭琐事。前一个“徇”字是指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但人并未死去;而后一个“徇”字则是献出了生命,人已经死去。稍微有一些古汉语常识的人都会看出差别来,而专家们却偏偏睁着眼睛说瞎话。据说在当年的试卷评价会上,命题者承认这道题“不太严密”,但反映在评价报告上却只字不提。

试卷评价报告上,年年都是“好”字满天飞舞。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愤怒地指出:“高考题几乎每年都有不少题是错题。有错误本来是难免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命题者承认错误、向考生道歉。连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做错了事情要承认,难道我们德高望重的命题者们要用死不认错的方法来维护其尊严吗?”这种恶劣的做法,连起码的做人的道德也不遵守了。您们的学识与您们的人格居然成了反比。考生们被您们玩弄于股掌之上,毫无挣扎的余地,只好认命。1996年高考的作文题要求写艺术评论,有一个省对试卷作了统计分析,有五分之四的学生写偏了题!而评价报告上对此题却给予高度赞赏,仅仅是因为它难倒了五分之四的考生吗?难道让越多的考生答不出来的题就是好题吗?1997年高考语文题,满分150分,不少省市的平均分只有70分。有的15—20分的大题纯属“无效分”,因为几乎没有考生答对!然而,在当年的报告中,依然是“形势一片大好”,报告纯粹就成了出题者们把酒言欢、歌功颂德的场所。报告写到了这一步,报告的意义还存不存在呢?

题目的稀奇古怪和答案的自相矛盾,揭示出了命题者们这样的一种心态:他们不是想通过命题使中学语文教学再上一个台阶,不是想使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是把中学教师和学生当作“假想敌”来看待,谁能够难倒考生,就是谁的本事大。在这种心态下出的这类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起了极坏的作用:以它们为指导思想进行的语文教学,是可怕的教学。学生们还能够对这样的语文课感兴趣吗?然而,中学语文教师们又不得不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因为高考是“指挥棒”啊!人们衡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水平的高低,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教的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而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就得沈迷到历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去,精心研究,反复揣摩。至于题目本身的对错以及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兴趣,中学语文教师已经没有精力去考虑了。于是,“买匵还珠”的故事又上演了。

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在《语文报》上撰文说,如果让自己参加高考,肯定是考不上大学的。特别是做语文试卷,得不了多少分。程老是古典文学研究界的泰山北斗,连程老也这样感叹,想必不是无的放矢吧。著名作家余秋雨在文章中说,自己面对高考作文题,花两三个小时也不能够成篇。而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叹息,如果让他来当语文教师,那麽,经过他辅导的学生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的!三位先生的话显然不是危言耸听,而都是肺腑之言。

那麽,尊敬的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者们,您们有何感想呢?
监狱化生存

据报道,河北省唐山市第一职业中专投资30万元在37个教学班、楼道、校门口都安装了监视器。每天都有一个校领导在观测室值班,可以把镜头切换到任何一个教室,检查有关情况。该校王长春校长表示,安装监视系统主要是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哪位教师课讲得好,可以直接录下来在校内推广,这既是对教学的促进也是对教师的鼓励,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同时,对教师是否按时到教室、是否站立授课等也进行检查。而对纪律情况较差的自习课,值班领导通过监控系统可以直接进行课堂管理。第一职业中专现有专业教师91人,学生1700多人,教师不足。学校领导说这套监控系统是对教学的有力补充,保证了常规教学的顺利进行。实施半年以后,有关负责人说,监控系统使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杜绝了校园里的违规违纪现象。

监控系统进入校园,受到从领导、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唐山市教委给予高度评价,外地来参观的领导也给予好评,认为这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具有推广的价值”。财会班有一个男生没有上微机课,悄悄溜回教室,又怕被学校发现,于是蹬着桌子把装在教室后墙上的监控镜头扭向窗外。他没有想到自己照样被摄进了镜头。学校领导对此进行了严肃处理,更加认为监控系统无孔不入,是他们搞好教学的好帮手。一批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充分肯定监控系统的作用。18岁的财会班二年级女生冯雪妍这样说:“监控系统投入使用以后,可以说规范了同学的言行。我没有心理压力,只是多了一种更强的自觉约束力,也有个别爱打闹的男同学挺反对的,认为约束了自觉的‘自由’。我们班51个人绝大多数是拥护的。特别是考试,以前有同学作弊得了高分还趾高气扬,现在就没有这种现象了,我们觉得特别公平。这种环境有利于学习,毕竟想好好学习的同学多,对监控系统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它能保护你。”

把学校当作监狱来办,在中国也算一个发明。唐山第一职业中专的校长王长春应该到国家专利局去申请专利。不过,就理论而言,法国思想家福柯早就提出来了。福柯在分析巴黎军官学校的管理制度时,发现每个学生的房间都有一个监视孔,由军官随时进行监视。学员不知道军官何时在监视,监视有可能是无时不在的。这样,监视就内化到学员的心中。在讨论所谓“圆形监狱”时,福柯说:“囚犯无法知道看守人是否在中间的堡内,所以他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好像监视是不间断的。……一旦囚犯永远不能肯定自己何时受到监视的话,他自己也就成了自己的看守者。”福柯还没有涉及现代科技、尤其是摄影技术进入监视机制之后的后果。当摄影技术为监视服务时,对囚犯的监视终于达到了监视者所梦寐以求的效果:监视变成了一种永恒的存在。唐山第一职业中专的领导们可以高枕无忧了,所有的好老师、坏老师和好学生、坏学生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该奖该罚一清二楚。他们成了莎朗·斯通主演的影片《偷窥》中的那个偷窥者,以偷窥为最大的快乐。监视者对监视制度的维护所理所当然的,最让我不寒而栗的是被监视者对监视的欢呼。像以上那个叫冯雪妍的所谓“优秀学生”,居然对监控系统“有了一种亲切感”。他们不仅没有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反而为侵权行为叫好。他们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一部宪法,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不受监视的权力。主动对自己权力的放弃,导致的结果是可怕的。一个不懂得捍卫自己权利的人,必然不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必然具有侵犯他人权利的可能。

我不能过分地责怪这些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本人是无辜的,他们是奴化教育的受害者。把监狱的管理引入到学校来,是对教育本身的一种巨大的侮辱,这比起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来不仅没有丝毫的进步,反而大大地退步了。孔子提倡的是教学相长,师生关系亲如鱼水。在《论语》的《侍坐篇》里,孔子跟学生们相处得多么融洽啊!在孔子这位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亲可近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教育。然而,在20世纪的文明社会里,我们的教育者却把学生当作敌人、当作坏人来看待,防范成了教学的基本前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警察与小偷的关系,教育还能成其为教育吗?最让人痛心的不是学校领导的警察化和学校本身的监狱化,最让人痛心的是学生的奴隶化。鲁迅先生曾经说,最不可救药的是“奴在心者”。那些“拥护”监视制度的优秀学生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奴在心者”。自甘囚犯的身份而不自知,阿Q的命运一直延续到今天,还将延续到明天。少女不知监视苦,对镜犹唱颂恩歌。在被监视的处境下没有心理压力,正说明他们从小就丧失了权利的意识;把侵权当作“保护”来欣赏,正说明他们已经被受虐的文化培养成了受虐狂。

报道中还有一个律师的精彩之论。唐山凤凰律师事务所的郑曼律师说:“法律上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我认为这种监控系统并不侵犯学生个人隐私。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课堂、楼道并非秘密场所,学校的观察室也不属于秘密窃听、偷录,也不是针对某个人,对学生整体是有利的,不存在心理压抑问题,应属于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这样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的人也算律师吗?我怀疑郑曼“律师”有没有读过宪法,宪法中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文写得清清楚楚。他的辩护是苍白无力的,令稍微懂一点法律和逻辑的人啼笑皆非。第一:难道说目的良好就不违反法律吗?难道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就可以不择手段吗?那麽,每一个罪犯都可以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说,我是出于良好的愿望犯罪的,所以我没有罪。第二,针对个人和针对整体难道是判断是否合法的依据?针对个人的侵权行为不允许,难道针对整体的侵权行为反倒允许了?从这样的逻辑出发,希特勒也理直气壮了:我的屠杀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而是针对所有犹太人的,所以我的屠杀合情合理。第三,郑律师不是心理医生,凭什么根据作出“不存在心理压抑问题”的判断?如此思维混乱、知识匮乏的人,也能够充任律师,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中国律师的水准来。

福柯在批判权力的时候深刻地指出,在现代社会里,权力作为一种对自由的限制,是以可以被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一般形式实施的。权力打着代表正义的旗号,将我们由主体变为客体。唐山第一职业中专引进监控系统的实质正是如此。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唐山师专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张亚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从教育理论来讲,安装监控系统是不合适的。师生关系首先应是平等的,相互理解,相信学生,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管理的未来趋势应是自治管理。张亚均的视角仅仅从教育理论切入,还远远没有进入申明现代文明社会公民权利的层面,然而,他这极其微弱的声音又能被几个人听到呢?越来越多的学校正以唐山第一职业中专为样板,安装越来越多的监控系统。这越来越多的监控系统,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的心灵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转自《世纪沙龙》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中国高考批判 : 权力保驾护航下的高等教育 (6/13/2001)    
  • 香港会考及高考试卷 考试局增人手复核 (6/13/2001)    
  • 北京名校招办详解十大热门专业 (6/13/2001)    
  • 一六旬考生无法承受小辈”嘲讽”退出高考 (6/12/2001)    
  • 2001年高考考生关注三大热点 (6/11/2001)    
  • 陕西71名考生被取消高考资格 (6/11/2001)    
  • 四川传呼台高考期间禁呼“A、B、C” (6/9/2001)    
  • “妈妈,我会恨你一辈子”––讲给父母的高考悲剧 (6/7/2001)    
  • 媒体披露电白高考舞弊案内幕:作弊的黑色链条 (6/7/2001)    
  • 广东高考舞弊案作出判决 (6/6/2001)    
  • 大陆今年高考延长一天 18省市实行“3+x”方式 (6/5/2001)    
  • 在校富家子弟频遭爱情攻势 (6/4/2001)    
  • 我的六四感怀 (6/3/2001)    
  • 上海一学生高考三次未录取手持菜刀想砍人 (5/31/2001)    
  • 被劝别与年轻人争前程 北京一高龄考生违心弃考 (5/27/2001)    
  • 高考试题出错是因为“走漏眼” (5/26/2001)    
  • 成人高考作文无奇不有 众考生搬出“大话西游” (5/22/2001)    
  • 考试局审题程序太过于简单 (5/22/2001)    
  • 质疑高考的公平性﹕为何北京录取线如此低﹖ (5/20/2001)    
  • 申诉专员调查会考错题 (5/18/2001)
  • 相关新闻
    质疑高考的公平性﹕为何北京录取线如此低﹖
    成人高考作文无奇不有 众考生搬出“大话西游”
    被劝别与年轻人争前程 北京一高龄考生违心弃考
    上海一学生高考三次未录取手持菜刀想砍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