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君】:千古诗仙–李白

云中君
font print 人气: 233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2年10月18日讯】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当时属于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护府)。约五岁时,他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县)。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华人世界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他享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美誉,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存世诗文有千余篇,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月下独酌》、《静夜思》、《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并有《李太白集》传世。他的作品犹如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推崇李白,称其为“谪仙”。宋代诗论家严羽撰《沧浪诗话》云:“人言太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年。”明代诗词大家杨慎的《升庵诗话》则说:“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
  
李白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古诗、律诗,还有乐府诗,他的诗雄奇飘逸豪放,艺术成就极高,其中他的绝句又独受好评。清康熙年间曹寅主持编撰的《全唐诗》收录了李白的五言绝句八十六首。明高柄选编的《唐诗品汇》选录了李白的五言绝句二十三首,并把李白列为五言绝句的正宗诗人。《唐诗三百首》选录李白五绝三首。李白的五绝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奇葩,历来很受人们的喜爱,有许多五绝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达到了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程度。

天生奇才十岁吟诗 文武全才少年游侠

根据传说,当李白的母亲快要分娩时,突然梦见太白星从天空中降下,突然落在她的怀里。惊醒之后,当晚她就生下了李白。因此,后来有很多人认为李白是太白星下凡。李白大约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他从幼天质聪慧,异于常人,十岁时就能吟诗作对,父亲李客指导他诵读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时,他一读便能领悟。
  
除此之外,李白少年时代也广泛阅读诸子百家、《昭明文选》和楚辞、古乐府及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作品,读书之余,李白还拜师学习剑术,时常抚剑扬眉,吟啸起舞,是名符其实的文武全才的少年游侠。他在青少年时期,学习的范围相当广泛。他自述说:“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赠张相镐》),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接受了很多方面的思想和知识。李白十五岁时文章写得已经非常出色,并且开始学习击剑。二十岁时,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苏颋到蜀中做地方官,看到李白的作品,曾大加称赏,认为他如能再好好用功,将来必能大成。
  
史书也记载李白不仅诗才超群,而且精通剑术。他生平总是“剑不离身,身不离剑”。《宣和书谱》中说他“卯岁知通书,及长好击剑,落落不羁束”。他自幼跟随父亲学剑,练成了一手好剑术,据《五月东鲁行答上翁》中说,他35岁时“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李白的诗中有很多写到剑,如“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长剑一杯酒,男儿放寸心”,“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等等。由此可见,剑在李白生活和心灵中的位置非同一般。
  
李白二十岁以后,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李白二十六岁时(开元十四年),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慧,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半个中国。

供职翰林不媚权贵 缘遇杜甫一段佳话

李白虽是旷世奇才,诗文盖世,然而他的官运却一直不甚亨通。直到天宝元年,李白已经四十二岁,才得到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这是因为京都诗人官任秘书监的贺之章读了李白的诗章之后,大为赞叹,向唐玄宗推荐的结果。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是实际上唐玄宗李隆基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诗文才华,把他看作点缀歌舞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并没有赏识他的政治抱负,因命供奉翰林。这时李白才感到他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同时他也看不惯帝王权贵的傲慢作风,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他的恃才傲物又招致了当朝权臣们的谗毁,使他感到长安终非久留之地。
  
李白应唐玄宗之召入京城之后,供奉翰林不到三年,就决定离开长安。他游河南、山东、东南各地,“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年春,李白离开长安之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了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两位互相慕名的大诗人在一生中只相见了一次,但是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
  
天宝四年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于齐鲁之间,其中以游梁宋时间最久。这个时期李白的生活是非常窘困的:“归来无为业,生事如飘蓬”,他的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拽为上鹰”,但是他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李白在《将进酒》中曾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意思是说: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这首诗歌以气势豪迈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名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出自于这一首诗歌。李白的美诗与他的豪饮嗜酒不无关系,诗圣杜甫曾有《饮中八仙歌》赞之:“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诗酒之中有陶渊明的悠然南山,有刘伶的自在竹林,有王翰的边关琵琶,还有曹操的沧海雄心。然如论及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爱酒成狂,既具有侠客豪饮之风,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气。他经常处于喝醉的状态,却睁着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心中迸发出来的激扬文字中流淌着指点江山的豪情。 杜甫所做的五言古诗〈寄李太白二十韵〉中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四句诗最能表现旷世诗仙李白的狂放不羁和摇惊风雨的才华。
 
在酒的世界里,李白显得悠然自得,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逍遥、自在、豪迈、无怨,人生岁月被李白的诗情酿造成一壶壶醇朴厚芳、沁人心脾的甘醇,流传千年而兴盛不衰。
  
杜甫所做的五言古诗《寄李太白二十韵》中说: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四句诗最能表现旷世诗仙李白的狂放不羁和摇惊风雨的才华。贺知章,号四明狂客,曾称呼李白为谪仙,他认为李白才华横溢,笔力万钧,笔落之时,风雨为之震惊;诗一写成,连鬼神都为之哭泣。李白的诗歌脱凡超俗,斗酒百篇,游名山而若清风,其潇洒豁达的气度令人敬佩。

误投永王诗仙获罪 杀贼无力太白回天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在庐山屏风叠。756年12月,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璘暗怀与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

此后,由于唐朝名将郭子仪(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唐肃宗的儿子唐代宗时,郭子仪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出面为李白说情,才使李白免于死罪,改为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还,此时他已59岁。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特地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报国,但行至金陵,就因病折回,对此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的家中。初葬采石矶,后人遵其遗志,改葬青山。
  
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所写的诗歌含有浓浓的关爱国家社稷的情怀,他的作品中其实还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等等的气质和思想。纵观他的作品,有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为”,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广泛地接受了道家的思想,一生与道教徒交往甚密,求仙访道的行为贯穿始终。
  
中国古人都讲究读书出仕入相,然而天才诗人李白却没有走成这条路。他有超众的诗歌才华、也有报国之心,但是报国无门。他42岁才到朝廷为官,但在长安的时间前后不过三年,即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一生虽然仕途不得意,却留下不少优美的诗篇。晚年他年华耗尽、生活窘迫,幸而一生的心血集结成近千首诗稿,这些优美的诗篇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转载自《看杂志》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2/4679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