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中国人到底幸不幸福?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2014年03月23日讯】3月20日是联合国大会在2012年决议通过的“国际幸福日”。就在今年的“国际幸福日”前夕,清华大学的某个团队针对国人的幸福程度做了多项研究和调查,并于“国际幸福日”这天在网上发布了一份名为“国人幸福指数”的报告,其中“周效应”和“节日效应”的调查结果颇为引人关注。

针对国人的“周效应”调查显示,一周七天当中,星期六的正面情绪最高,其次是星期天、星期五;在星期一和星期四之间,大家的情绪波动较小;星期三的负面情绪最高。也就是说,周六是一周中最高兴的一天,周三是最不高兴的一天。而另一个凸显“节日效应”的调查也表明,类似新年、中秋节等有历史沉淀的传统节日,相对会给人们带来更多快乐,幸福感远超过元旦、“十一”。而具有心理意义的情人节等非官方节日,则比“五一”更幸福。

或许有很多人都会对这两类效应的结果表示认同。长久以来,“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在中国人当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即便到了周末,即便“正面情绪高涨”,这种不工作的闲暇所能给予的幸福感也不过只是因为能暂时放下工作上的诸多琐事,多了些许休息和整理家务的时间,而并非完全来自于自由、丰富的业余时光所带来的内心充实与精神愉悦。早在2005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中,60%的国人一提到周末,所作出的回答就是“单调乏味、无所事事”或者“好好休息、补充睡眠”。尽管56%的人认为,自己可以自由支配周末的时间,然而却只有34%的人会选择利用这段时间来进行看电影、唱卡拉OK等一些需要消费支出的娱乐项目,且93%的人根本没有听音乐会或者看话剧演出之类的文化体验诉求。可见,对于周末,中国人所能拥有的幸福感仍仅仅停留在最低的生活要求底线上,而这种要求也是微不足道的。

此外更有一条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消息,那就是“1994年前后,中美入世谈判最艰难的时刻,美方突然向中方提出,在全世界都实行双休日的今天,中国必须尊重人权,也给中国人双休日,并把这一项列为入世条件之一。于是,从1995年5月1日起,中国才开始正式实行双休日工作制”。也就是说,没有当初美国的“帮助”,今天的中国人极有可能无法拥有一周可休息两天的“优厚待遇”;那么今时今日,清华大学所做的调查中也就不可能收获“周六最高兴”的调查结果。

提起节日效应,或许更多的人会想到中国人扎堆旅游的乱象。尤其是一到“五一”、“十一”这类所谓的“黄金周”长假,中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可谓是人满为患。原本闲适的长假是用来放松心情、体验快乐,或者通过旅游来增广见闻、开阔眼界,然而不曾想被媒体广告宣传的热火朝天的风景区和名胜古迹早已是人山人海,拥挤一团,并且门票价格以及景点周边的商业区也伴随着需求旺盛而水涨船高。于是,旅游者无辜的被沦为待宰的羔羊,高高兴兴的出行旅游衍变成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而风光迤逦、远离尘嚣的风景区也时时传来踩踏事件、持刀伤人、打架斗殴等令人心有余悸的消息。

相比之下,人们就会发现,类似端午、中秋这些回归历史、充满温情的传统佳节则更显得舒心、恬淡,也能在繁忙工作之余寻得一丝内心的宁静以及家人间欢聚畅言的美好时光。即便是原产自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圣诞节,即便这些节日一经落地中国,就立即卷入商业化的操作模式之中,人们也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一种新意,亦或是罗曼蒂克气氛所带来的些许纯真和浪漫。可见,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与那些只充斥着赤裸裸的物欲消费的官方节日比起来,都更能给中国人带来愉悦感、满足感以及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除了这些自然、本能的感觉所产生的效应之外,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还总结了这样一个牵强附会的观点,那就是“中国的‘幸福拐点’是在人均GDP实现人民币2万元左右,超过这条线之后,幸福将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很快提升”。在列举了南京的人均GDP已达到9.85万元的数据之后,我们显然发现,清华大学研究者的意图在于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幸福感与GDP无关”的焦点之上。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却没有带给老百姓安居乐业、回归心灵的幸福,只是因为中国已经远超可以带来幸福感的GDP数额。正如多年前一位事业有成的富豪曾坦言“超过2500万,钱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数字”的感受那般,如今清华大学也在套用这一逻辑告诉世人:因为中国人太有钱了,所以感觉不到幸福的存在。且不说官方的GDP数据究竟有多少水分搀兑其中,就看联合国曾发布的“每日生活支出不到1.25美元的中国人大约有2.5亿(转自新华网)”的报告,就能完全推翻清华大学声称通过研究调查而得出的这一不切实际的荒诞结论。

事实上,老百姓的幸福感不同程度上都会与个人的收入有关。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本就是个人生存的基本和前提,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安定与否的根本依据。然而物价飞涨、人民币不断贬值的现实境况中,老百姓除了节衣缩食,就是咬紧牙关,谁还会有功夫在只为生计奔波的蹉跎岁月中感慨幸福的真谛和意义呢?于是,中国人只能在奔忙的一周中等待唯一可以奢求的周六假期,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团圆气氛中满足于亲人间的相互慰藉与关心。至于那个“人均GDP超过2万”的天文数字,便只如央视提出的“你幸福吗”的采访问题一般,被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奇谈怪问罢了;若要回答,也只能用“我姓曾”、“我耳朵不好”等类似的答非所问来勉强应付了。

相关新闻
联合国将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
联合国定320国际幸福日
阴霾触发北京每天1千人并发症死亡 当局掩盖真相
袁斌: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