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中国人的阅读状况改变了吗?

人气 355

【大纪元2017年04月24日讯】“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一份“中国2017全民阅读报告”显示,56%的受访者过去一年阅读总量在10本以上,这一数据高于去年的48%。相比此前的2014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2013年的4.77本”,如今这一报告的结果恐怕会让不少中国人惊呼,“我们也爱上阅读了!”

长久以来,中国人的阅读状况一直令人堪忧,“不爱读书”几乎成了国人的负面标签。此时,当我们看到大陆媒体高调报道“10本以上”的数据时,是否就会认为,中国人不爱阅读的状况已发生了360度的大翻转呢?事实上,中国图书销售市场所呈现的状况却并不那么乐观。

尽管上述报告指出,“85%的受访者表示会纸质书和电子书一起读”;然而,从纸质书的销售状况来看,“少儿类、中小学教辅教材类实用图书占相当比例”。一家网络图书销售平台也有数据显示,2013年售出的3.3亿册图书中,“超过三分之一是童书,育儿类书籍也是主力”。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阅读方式虽然变得多元化,然而,摆在他们面前可供选择的书籍,无论从内容到种类,都显得极为单调、乏味,甚至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籍。

此外,还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在)网上书店看书籍的总销售量,只要可以排上前50的,无外乎都是《教你×××》此类书,教你炒股、教你养生、教你成为下一个乔布斯”;“以‘书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大部分的新闻都是各地可能小有名气的书店在大批倒闭,生活中我所看到的也是书店越开越少”。

就拿知名的三联书店来说,2015年有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三联通过探索‘24小时不打烊的夜读营业模式’寻求全民阅读与市场的平衡”,“但更多的实体书店却不得不在‘只卖人文书,必定输’的‘铁律下’转型成为专门的教辅书店”。通过书店售卖的书籍,大体上就能了解买书人的喜好和需求。这个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的知名书店最终被迫“转型”,其实也就表明,今时今日的中国,不但是普通老百姓,甚至连知识分子也对人文类的书籍不再问津。

对此并不认同的人或许会说,如今阅读形式多元化了,知识分子不买纸质书,但可以选择人文类的电子书。这种结论当然有一定的可能性,也与上述报告所说的“50后、60后和70后偏好选择‘历史传记’和‘社科人文’类题材的书籍”不谋而合。然而,从网络平台的销售状况来看,这几个年龄段的群体却并未强大到足以支撑“图书畅销版”的市场。

“2017全民阅读报告”显示,在某知名网络平台第一季度纸质图书榜前十中,热销的经典书籍有《解忧杂货店》、《我们仨》、《经济学原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而电子书榜前十名,则提到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降临》、《人民的名义》这些颇受当下热播影视剧影响的书籍。此外,受诗词类文化综艺节目的影响,《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海子诗全集》成为了第一季度最畅销的诗词类电子书。就连最受欢迎的原版英文书,也都是被拍成了电影的《哈利·波特》系列。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中国人不看电影、电视剧,就没书可读了吗?从这种追随潮流、一时兴起的选择中,其实就能看出,中国人对“阅读”这事儿的理解。如果上述所列的这些畅销书就能被称为“人文类书籍”,那么,中外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足以影响后世的历史典籍、经典名著又该如何归类呢?

说起“人文”,人们一般知道,它源自西方的“人文精神”。知名学者刘瑜在其博文中写道,“大学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也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从“民主与平等”、“正义”、“儒家人文主义”、“有神论与道德观念”等这些人文类课程的名称上,我们就不难看出,真正的“人文”所孕育与培养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素养与情操。

相比之下,那些问鼎“图书畅销版”的书籍中,又有多少能被视为是真正的人文类书籍?而当下中国人所热衷、追捧的“经典”中又有多少与“人文”有关呢?当我们得出答案的时候,就会发现,中国人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读书读了多少,似乎都没能涉足到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这一核心。

中国人的阅读无关乎情怀、精神,而只在于满足某种实用、功利的需求。对学生来说,读书是为了在考试中得高分。因此,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习题册以及各类模拟考卷,而这样的需求甚至已强大到迫使人文书店转了型。对于上班族来说,读书就是为了升职、加薪、走向成功。于是,各类“鸡汤”以及速成类书籍总是出现在书店销售榜的“前十”。

若对比学者刘瑜所说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我们都将惊愕的发现,中国人在实现阅读量增长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是“恢复天真”,而是变得更加市侩、现实与功利。但与此同时,这种自以为是的成熟,除了导致整个中国社会陷入“精神的沦落”、人的道德急速下滑之外,也就再无其它。

如果说,导致“精神坍塌”的阅读早已违背了求知的初衷,那么这样的阅读又有何意义呢?或许对中国人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量”的飞跃,而是能静下心来,去体验那种恢复天真、重拾精神、启悟灵魂的阅读。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冉云飞:再论从图书馆管理看官方愚民
散文:圣书之犀照
【新纪元】弱智社会?中国人为何不爱读书
外国文学在中国:删你没商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