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论红线的崩溃—三峡水库涪陵防护工程

---朱容基总理,100口棺材太少

王维洛

人气 3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7月30日讯】
前言

2002年黄历新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家团聚,包着饺子,看着电视的时候,朱容基总理千里迢迢地来到了重庆市涪陵,来看望三峡工程的移民,来听取涪陵防护工程取得伟大成就的汇报。人们看到这篇报道,会为朱容基总理的日理万机,不辞辛苦、鞠躬尽瘁的行为而感动。也许有人会想起朱容基上任总理时的豪言壮语,带100口棺材去闯地雷阵,最后的一口留给自己。

对涪陵领导来说,修涪陵防护工程、动迁移民比当年攻打国民党军队的碉堡还难,但是有一点是很相象,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拿不下防护工程,就要摘去头上的花翎顶带,这事非同小可。由于区党委制定了“干部包干移民”和“移民不走干部走人“的坚强有力的措施,终于在没有损失一个干部的情况下迁走了所有的移民,建成了防护工程,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成就。

面对涪陵防护江堤,面对长江的凌厉寒风,笔者只想对朱容基先生说,这里将是您的麦城,准备的100口棺材太少!

一、涪陵防护工程

涪陵(原为涪陵市,重庆上升为中央直辖市后,涪陵成为重庆的一个区,称涪陵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地,人口108.7万,乌江在这里汇入长江。涪陵曾是古代巴国的首都,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地位相当重要,加上渝涪高速公路,石雷公路,319国道、渝怀铁路在这里相会,与长江、乌江航道组成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涪陵区内的三峡水库位于长江干流距大坝462.2公里至522.8公里之间,乌江从0公里至38公里处。三峡工程建成后,坝址处水位达到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按照三峡工程论证移民组的计算,水库在涪陵处的水位仍然是175米,加上两米风浪保险,移民淹没红线海拔177米,水库将淹没涪陵区内各种土地3.14万亩,房屋293.7万平方米,红线以下人口68217人,原涪陵市老城区的大部分建筑物标高在海拔175米以下,将被库水淹没,损失极大。

涪陵城北靠江心南岸的白鹤梁是一条天然石梁,全长1600米、宽约15米,只有在每年冬春之交、长江水位较低时才露出水面。在白鹤梁中段石梁上刻有唐代年以来的文字题刻160余段,记录了长江1200多年以来72个年份的枯水水位和枯水发生的周期,共计3万余字,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完整的水文记录,被称为“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三峡建坝之后,涪陵白鹤梁这个国家级文物将被淹没。

由于涪陵区淹没很大,特别是原市中心也要被淹,因此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局决定在涪陵建设沿江大堤,用以阻挡库水,保护涪陵老城区免遭淹没,减少三峡工程移民人数。三峡工程建设委员认为水库的水面是平的,坝址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位于大坝上游483公里的涪陵中心的水位依然是海拔175米。这个被称为“长江第一堤”的防护工程沿涪陵老城区长江南岸和乌江西岸布置,西起长江石骨溪,南至乌江老车渡口,全长4549米,为混凝土重力型堤坝,坝顶为滨江大道,坝顶高程为海拔182米,动态总投资达9.54亿元。工程于1998年开始动工,至此这4549米的防护工程基本完成。涪陵防护工程和移民工作被誉为三峡工程的样板工程。

二、朱容基总理,小心,这是雷区

2002年黄历新年,朱容基总理还专程赶到涪陵去慰问三峡工程工程的移民,并视察了涪陵老城区和防护工程。朱容基总理一向给人精明强干的印象,有抬着棺材闯地雷阵的勇气。再加上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又在清华大学指导研究生,学术水平应该很高。但是他从李鹏手中接过三峡工程的接力棒后,没有终止三峡工程的建设,这就铸成大错。虽然朱容基接任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下令停止在三峡库区开垦陡坡,将三峡农村移民就地后靠安置改为外迁安置,却不敢公开承认三峡工程论证中的关于移民安置结论的错误。虽然朱容基多次要求三峡工程重视工程质量,不要做千载罪人,但是对三峡工程多次出现的严重工程质量事故,不敢处理。黄历新年,本是中国人家庭团聚的日子,朱容基则离家赶到涪陵,给中国人民一个“干事”总理的好形象。不知道朱容基站在海拔182米高的堤顶上有何想法?他是赞美这防护工程,因为它减少了几万居民的搬迁?还是他赞美这9.54亿元的效益,保全了古代巴国的首都?也许他在想,是退还是留,也许他太累了,什么也没有想。

媒介曾报导,朱容基退位之后,想到清华大学去教书,那么这涪陵防护工程以及三峡工程一定是他今后授课的最好实例。第一,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防洪工程措施——江堤移植到山区和峡谷地区,来阻挡库水,不是合适的手段。山区和峡谷的河岸陡峭,易发生滑坡,根本不适于建堤,违反因地制宜的原则;第二,山区和峡谷地区河流,受两岸的地形限制,宽度有限,河流水位的变幅大,要求堤坝的高度也大;第三,三峡水库的水位高(外水高),而江堤内的涪陵老城区地势低,虽然混凝土堤坝不透水,但是受堤外水位的压力,涪陵老城区的地下水位将大大提高,需要靠泵站常年抽水,以降低地下水位,成本高。即使如此,该地区仍将十分潮湿,不适宜居住。第四,建设三峡大坝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长江中下游“船在头上行,人在水下住”(河流水位高出两岸的平原)和“头顶一盆水”的局面,实际上是把这种状况移植到三峡大坝上游的库区来。最后,这防护工程根本挡不住三峡水库的水。这点,也许朱容基总理根本就没有想到。也许朱容基想,在工程论证上签字的409位专家都不是傻子也不是疯子,否则怎么会让这样的工程上马呢?而409位专家在想,朱容基不是傻子也不是疯子,我写的话的您还看不明白,怎么就签字上马了?

钱正英在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三峡工程议案时,对重庆市组的代表说,三峡工程建成之后,重庆市的百年洪水位为海拔199米(后改为海拔202米)。由于当时涪陵市万州等还归四川省管辖,不归重庆管,所以重庆市的代表也就没有再向钱正英多问一句,从三峡坝址到重庆市一线的百年洪水位走向如何,具体说涪陵和其他各地的百年洪水位如何。这个问题只好留给朱容基总理现在去问钱正英了。

2001年11月30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库区处汪小莲总工程师公布了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135米(大坝处)时上游各地的水位,涪陵的水位是海拔166.2米,比大坝处高出31.2米。汪小莲没有公布蓄水至海拔175米(大坝处)时上游各地的水位。原水力部长、原三峡论证领导小组组长钱正英应该告诉涪陵人,当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时(大坝处),涪陵的水位是高于海拔182米还是低于海拔182米。如果水库的水位高于海拔182米,对涪陵老城区的几万居民来说,水不是从地面上一厘米一厘米地升起来的,而是从高于涪陵老城区地面十几米到二十几米的江堤顶上灌下来的。什么是灭顶之灾?这就是灭顶之灾!涪陵老城区的居民连逃命的机会也没有。那时朱容基总理准备的这100口棺材就太少了。

也许钱正英会说,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只好请涪陵的人民到山上去躲洪了,为三峡工程多作些贡献。等洪水过后,等抽水机把存在老城区积水都抽到长江里去的时候,再回来过小康生活。

难道三峡水库只是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才会淹涪陵吗?作者下面要分析的就是,按照三峡水库的年度运行计划,涪陵老城区将年年被淹。

三、三峡水库的年度调度计划

下面引录三峡工程论证技术总负责人潘家铮关于三峡水库的水位调度计划的描述:

三峡建库后,正常的蓄水位是175米高程,但不是一年中都维持在这个高水位上,而是有很大的变化。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从每年的6月份说起。

从6月起,长江进入大汛期,水库库水位必须降落到一个较低的水位145米,称为汛期限制水位。其目的,一个是腾出很大的库容来拦蓄可能出现的大洪水,以满足防洪的需要,这是三峡水库的主要任务之一,图中虚线表示遭受百年洪水时的库水升降过程。其次,汛期流量大,携带的泥沙量也大,降低库水可以利用汛期大量泄洪排沙、冲沙,以保持水库的有效库容,并减少上下游航道河工程地区的淤积。这一“汛期限制水位”要维持到汛末(9月)。

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开始,长江逐渐进入平水期河枯水期,我们要减少库水的下泄流量,水库开始蓄水,将水库升高到175米。由于长江在汛末时的流量仍相当大,所以在一般年份情况下,只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就能蓄水到正常蓄水位。从11月以后,长江流量显着减少,水电站一直根据来流量发电,使库水保持在175米。当流量进一步减小时,就由水库补足,库水位缓慢下降,到次年5月初,下降到155米,这个水位是为了满足当时上游通航要求的最低水位,不能再下降了。否则对库区航运有妨害,也不利于发电。进入5月份后,为了迎接汛期,才允许将库水位再降到145米。5月份川江天然流量已相当大,所以库水位虽再次降低,却仍能满足通航要求。这就是一年中三峡库水位的循环变化过程,这样的调度方式能全面满足河照顾防洪、发电和航运的要求。(潘家铮:发电,第77—78页)。

三峡水库调度计划时间水位6月1日至9月30日145米10月1日至10月31日从145米上升到175米11月1日至12月31日175米1月1日至4月30日从175米降到155米5月1日至5月30日从155米降到145米参见潘家铮:发电,第77—78页

每年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开始将三峡水库的库水位(大坝处)升高到海拔175米,一是为了保证万吨船队(注意:不是万吨船,而是由四艘3000吨货船组成的船队)一年中能有5到6个月的时间可以到达重庆;二是为了发电。虽然三峡工程的发电机装机容量为1872万千瓦(原为1768万千瓦),但是每年1、2、3月分的发电量却特别少,就是把水位抬高到海拔175米,只有499万千瓦发电机装机容量,也就是说只有四分之一的发电机在工作,而四分之三的发电机都要暂时下岗。

所以三峡水库的水位,不是只是等到大洪水来时,才上升到海拔175米(大坝处),而是每年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都要上升到海拔175米,并保持几个月之久。十月初宜昌的常年平均流量为23000—24000立方米/秒,到十月底为14000—15000立方米/秒,水流量仍较大。美国与加拿大之间尼加拉瀑布处的流量为2百万升/秒,即2000立方米/秒。宜昌处十月份的流量是尼加拉瀑布处流量的7—12倍。这么大的流量,不需要任何能量,就可以完成从涪陵到宜昌的位移,水中的千万吨泥沙,也不需要任何能量,就可以从涪陵搬到宜昌。这怎么令人信服?

三峡水库调度计划的基础是长江的常年平均月径流量,这只是数据统计的平均值,事实上长江并不是按照常年平均值来流动的。现在来分析一下数据统计上的最大月径流量和最小月径流量的情况。按照三峡水库调度计划,到每年十月,在大坝处的水库水位将上升到海拔175米。但是十月份的最大月径流量可达33000立方米/秒,这个流量甚至超过汛期7月份的平均月径流量30980立方米/秒。这时三峡水库的淹没情况如何,三峡工程的决策者考虑没有?

三峡工程论证中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只寻找对三峡工程上马有利的数据来论证,而没有从全面的方位来进行论证,既从最好的也要从最坏的情况来论证三峡工程。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值 4.220 3.780 4.240 6.540 12.340 18.200 30.980 28.670 26.630 18.980 10.480 5.970
最小值 3.380 3.150 3.060 3.680 6.770 9.620 16.800 16.400 13.600 10.600 6.370 3.980
最大值 6.220 6.280 6.680 11.800 18.400 28.000 44.400 49.500 48.600 33.000 15.200 7.600

四、涪陵地区的地理水文环境

现在再来分析一下涪陵地区的地理水文环境:

涪陵地区河流大多为雨源补给型,径流主要受季风降水的影响。据涪陵气象台的观测记录,涪陵的平均年降水量为1072毫米,最多年份为1364毫米(1973年),最少年为801毫米(1955)。从月平均降雨来看,5月平均雨量约160毫米(最多为293.6毫米,1972年)。6月份平均雨量174.9毫米(最多达322.8毫米.1964年)。7、8月降雨量分别为134.3毫米、113.2毫米。个别年份9、10月雨量可达122.6、107.9毫米。1970、1971年在11月上旬也出现大雨天气过程。只是到12月份后,降雨明显减少。

涪陵地区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4049亿立方米(含长江和乌江)。径流量在时间分配上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4至10月的丰水期,占全年径流量的85%。丰水期常出现双峰分布,第一期为4至7月,占年径流的57.6%,高峰在5至6月;第二期9至11月,占25.7%,峰值在9月左右。8月常发生高温伏旱,是丰水期径流低谷。故有不少溪河会在冬春枯水期和8月左右的旱期断流。区境溪河泥沙量为中等,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悬移值)300—470吨/平方公里.年。

涪陵老城处长江水位涨落主要受上游的影响。多年平均水位为海拔150.06米,实测最低水位137.31米,历史最高洪水位176.46米,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之间差39.15米。历史上最大洪水流量为11万立方米/秒以上(1870年)。其次涪陵老城处的水位还受乌江的影响,乌江涨水可使涪陵城长江水位陡升0.7至1.5米,多至2米。乌江年径流量538.6亿立方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50立方米/秒,和黄河河口流量相仿。乌江每年4至9月流量最大,洪峰比长江提早一至两个月。

涪陵老城下游河段,河道弯曲,二是江中滩险,干流宽谷与窄谷相间,平面形态呈藕节状。著名的峡谷有半边峡,北岸石壁陡立,南岸山崖斜卧,江面变窄,水流受阻。涪陵至下游清场溪是重庆至宜昌河段中粗糙度最大的一段(在同样的流量和同样的截面条件下,粗糙度越大,该河段的水力坡度也越大)。

从上面地理水文环境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涪陵地区在10月份降雨较多,在11月份也有可能降大雨。——10月份长江流量仍然较大。因为涪陵位于乌江入长江处,水位还受乌江来水的影响。当长江三峡水库在每年4月份仍保持高水位时,乌江已经进入汛期,乌江洪水在涪陵受到三峡水库高水位的顶托,对涪陵不利。——涪陵下游河道弯曲,宽谷与窄谷相间,水流受阻,河段粗糙度大,水位抬升。再往下还有瞿塘峡巫峡等多个峡谷。

五、涪陵防护工程挡不住库水的上升

如果三峡水库的水面是平的,那么按照水库调度计划,每年10月份大坝处的水位上升到海拔175米,涪陵老城的水位也是海拔175米,涪陵防护工程挡住库水,涪陵人应能安居乐业。可是三峡水库的水在流,流量在14000—15000立方米/秒以上,水的流动需要能量,这个能量来自位能的损失,在这过程中,位转变为动能,动能又转变为热能,所以有水流,就有能量的损失,也就有位能的损失。因此,涪陵老城处的水位一定比大坝处要高,只有水在流,才能推动三峡工程的发电机转动。

涪陵防护工程的堤顶标高海拔182米,坝址处的水位海拔175米,两者的绝对高差为7米。涪陵老城到三峡大坝的距离为483公里。只要三峡水库在这两点之间的平均水力坡度大于万分之零点一三,涪陵老城的水位就将超过海拔182米。如果考虑2米风浪的影响,当平均水力坡度大于万分之零点一时,就会发生水淹涪陵老城的悲剧。而万分之零点一的水力坡度,只是长江宜昌到重庆河段在自然状态下的二十分之一。

从涪陵到宜昌的长江河岸为天然岩石,河床为卵石所覆盖,粗糙度大;形成水库后,水中的部分泥沙在水库中沉积,粗糙度会变小。按照“蓄清排浑”措施的预计,水库中细小的淤积物将被冲走,剩下卵石等无法冲走,所以粗糙度仍较大,无法达到沉积型河床的粗糙度。从三峡大坝处到涪陵老城的平均水力坡度万分之零点一,这个水力坡度尚不足以克服三峡河床和峡谷两壁粗糙度所造成的阻力。这点我们在前面文章中引用的葛洲坝水库的水力坡度的资料就可以证明。在10000立方米流量的条件下,葛洲坝到平善坝的9.8公里的河段中,平均水力坡度万分之零点一三,而9.8公里以上的河段的水力坡度均大于这个值。

如果朱容基总理能抽出10分钟的时间,查阅一下林秉南先生(三峡工程论证泥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绘制的三峡水库回水曲线图,这张图登在林秉南撰写的工程泥沙一书,第45页(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92),图中有两根曲线,一根是三峡水库蓄水海拔145米时的回水曲线,一根是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时的回水曲线。两根曲线都是距大坝距离越远,水位越高,没有一根线是水平的!

六、难道中国人不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

投资9.54亿元的涪陵防护工程,无法保护涪陵老城免受年年的水淹。中国又多付了9.54亿元的学费。如果仅仅是这9.54亿元投资也就罢了,因为三峡工程的总投资2500亿元,这9.54亿元尚不足总投资的0.4%。但是,涪陵防护工程失败了,涪陵老城仍然要被淹,这十几年中在涪陵中心的新投资也将付之东流。同样,在涪陵组成交通枢纽的渝涪高速公路,石雷公路,319国道、渝怀铁路,它们都是按照这个海拔182米的标准来建设的,它们也要被淹。这个损失又有多少?涪陵的情况是这样,那么万州,云阳、忠县、丰都、重庆……重庆到万州、万州到宜昌的高速公路,万达铁路、、万宜铁路,也是同样,他们也以三峡水库水面是平作为出发点,以海拔182米来作为建筑红线。这个损失又有多少?几百亿?几千亿?几万亿?好在中国在计算国民产值时,只计算新建的高楼、道路的产值,不计算损失。淹了几百亿,几千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拉动国内需求几百亿,几千亿。

“水往低处流”,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会在这上面犯错误,让人难以理解。兵书说:“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外。太阳,太阴。”三峡淹没红线,画在三峡库区,已经快十年了,来往的游客,当地的居民,看见多了,也就不怀疑这根红线有错。错就在这个有权威性的三峡工程论证之中。

涪陵防护工程是朱容基任总理并担任三峡建设委员会主任期间建设的,朱容基又于2002年黄历新年赶到涪陵视察涪陵防护工程,将来不可能再用“不知道”或是“没有想到”的理由来推卸责任。到明年换届选举,朱容基总理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可以来修正这个错误,否则,涪陵防护工程就是麦城,这100口棺材实在是太少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红线的崩溃—三峡工程移民迁移线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再论红线的崩溃—三峡工程移民淹没红线的错误
四论红线的崩溃——水淹安康城的教训
五论红线的崩溃—不是红线错就是防洪库容错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